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笑读朱元璋 > 第一百零七章 大明王朝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二次北伐结束以后,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内朱元璋都再没有发动任何大型战役。

    一直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才发动了第三次北伐。

    中间相隔了八年。

    而这八年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

    最重要的几件事情是官员选拔、刘基去世、拆分军权(可以说是军队改革)、中央改革和地方改革。

    这些我们都会一一讲述。

    说实在的,这些我都不大愿意写。

    我个人觉得和干仗比起来,这些文人才能做的事情很没意思,写起来也会很枯燥乏味,但是没办法,毕竟想认识历史想真正了解明朝的话这些东西都必须全部列举出来。

    不然这个历史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历史。

    这就如同是一个关卡。

    就和我们玩游戏一样,这些内容就如同是打小怪,不是打老妖,对经验和贡献值都没有多大作用。

    但是也必须要走这套程序。

    毕竟游戏里面不可能不停的让你和老妖干仗。

    干一干,歇一歇。

    找几个小怪打打,消磨消磨时间。

    这才符合逻辑。

    这样也才能够延长游戏玩家的在线时间。

    一举多得的事情。

    所以说,想了解历史这一关必须得过。

    为了尽可能减少枯燥,我会竭尽所能写的轻松好看。

    来吧,让我们一起来闯关!

    闯关成功以后,后面还有更多的精彩等着我们。

    既然是闯关,那我们就先从最开始的国号开始。

    很多人把明朝的国号误认为是:明。

    在这里我需要纠正一下。

    朱元璋建立的国家真正的国号叫做:大明。

    俗称:大明王朝。

    只是后来很多人为了读起来简单顺口,把它简约了一下。

    读成明朝。

    在数学上,这种形式叫做:四舍五入。

    其实它真正的名称叫做:大明王朝。

    朱元璋之所以取大明王朝这个名字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由地缘学说引起:

    朱元璋出身安徽,安徽属于南方,而且他定都在南京,都是属于南方地区。

    根据我们地缘结构,北方气候寒冷,属水,南方气候炎热,属火。

    根据《阴阳学》学说认为,火为阳,水为阴,南方气候炎热所以属火为阳,而北方则温度偏低气候寒冷所以属阴为水。

    这种说法虽然不能说错,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头,单纯靠这种解释就定性国号总觉得特别别扭。

    这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名字。

    如果根据这一说法来讲的话,朱元璋定都在南京的话就叫做大明王朝。

    那要是当时朱元璋脑子临时短路,或者哪天不小心脑子被驴给踢了,迁都到北方的话,那是不是就得改名脚大阴王朝了呢?

    大阴王朝!

    这个名字怎么读都觉得渗得慌,有种头皮发麻全身发冷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单纯靠这一点就取大明这个词,不大能行得通。

    第二种说法是由明教的说法引起,也可以说是从迷信的角度引起。

    这一点针对武臣可以行得通。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明教。

    从他造反投奔郭子兴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是明教的一员,而且他的老丈杆子郭子兴就是明教中人,他曾经服务过的韩林儿龙凤政权就是明教的产物,朱元璋自己曾经也承认过自己是明教中人。

    只是后来为了他的政权稳定,更为了给自己洗白身份,他开始逐渐淡化明教,甚至后来还对明教开始打压和清洗。

    但是这些都抹不掉他曾经是明教一员的事实。

    如果刨除掉朱元璋的因素不说,单从他的手下人员来讲,也可以讲得通。

    朱元璋他虽然自己建立了政权,但是他的手下也还有很多人还服务于明教,尤其是对于那些手握兵权的武臣,他们很多都是虔诚的明教徒。他们虽然服务于朱元璋的政权,但是这与他们是明教一员并不发生实质的冲突。

    他们还是一样的吃斋念佛,崇拜日月。

    所以取明这个字符合他们的信仰,比较符合武夫这一类人的需求。

    第三种说法则需要从文学角度来讲。

    这一点针对那些文臣可以讲得通。

    比如宋濂、比如刘基,又或者李善长。

    文学角度讲就很好解释了。

    明由日月组成,他们两者都代表光明,明本身也代表光明。

    一个政权的建立它本身就需要向光明发展,这个光明可以理解为壮大,也可以理解为期望。

    用我们现在一个经典的词语可以解释,那就是朝阳产业。

    一个政权从他创办到最后一步步的壮大需要本身充满活力,充满朝气。

    做为文人,他们也不希望自己好不容易辅佐起来的政权还没开始干,就开始走下坡路,没几天就被其他人给推翻玩儿完。

    所以说刨除宗教因素,明这个词可以被文人所接受。

    从文学角度来讲,也可以满足文人志士的心理需求。

    最后一种说法则来自一个人。

    此人是:刘基。

    他的理论根据是针对朱元璋。

    这个理论根据在很多人看来是传说,但是我认为不是,我相信这一点完全可以满足朱元璋的心理需求。

    刘基说朱元璋把小明王韩林儿给干掉了(他估计是猜的,不过这种事明眼人用屁股想也能明白),韩林儿不是叫小明王么,那我们就叫大明王。

    他小我大。

    他弱我强。

    他已经挂了,但是我朱元璋还活着。

    所以为了能够克的住他,为了不给自己招灾惹祸,为了趋利避邪,那我们就叫大明,在名字上压住它!

    这一点从表面上看有点滑稽,但我觉得完全可以用在朱元璋的身上,因为我认为朱元璋本人是很迷信的。

    而且是深度的迷信。

    他迷信核心表现在攻打南京上。

    我并不是说他不应该攻打南京,他攻打南京自然是没有错,打下之后占据南京城也没有错,但是南京城这里曾经是四国的国都,这里面就存在龙气这一迷信的观点存在。

    还有就是他对南京的取名。

    在朱元璋没有拿下南京之前,这座城市的名字本来叫做金陵。

    但是朱元璋打下以后,改名为应天。

    应天应天,就是顺应天意,

    改名以后,他还在随后颁布诏令的时候进行自我研发,独创了影响我们无数人的经典词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字里行间无疑不透露着他迷信和深崇天意的观点。

    而他的这种迷信在当时并不是个例,很多类似于朱元璋这种出身的人都有迷信的共性特点。

    所以我说这一点可以服务于朱元璋本人。

    当然,这一点也可以反服务到第二个论点之中,对那些没有文化的武臣们也同样适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朱元璋之所以起大明王朝这个名字除了第一点不太能站得住脚以外,其他三点全部都能说得通。

    大明王朝这个词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无论对武臣或者对文臣又或者对朱元璋自己。

    尤其是最后一个观点,特别适合与朱元璋他本人。

    最后在所有人的见证下,确立国号为:大明王朝。

    随着名字的最后确定,明朝276年的光辉历史就此展开!

    这一刻不仅属于朱元璋,同样属于为他付出鲜血汗水甚至生命的所有人。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