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目光与不远处坐的稍前方的儿子扭头看过来的视线相撞,都看出了对方眼里的惊讶、难以相信。
接着,他便收敛心思,开始仔细翻看所有试题。
只见首页纸张第一行赫然用朱色写着:题二十五,择其十答之即可。答题可刻于简上,亦可写于纸张。答何题,请将问题一并抄写于前,后写一“解”字,再接己之作答内容。
接下来便是开篇第一题:
“忠孝不能两全时,取忠耶?取孝耶?”
开宗明义,第一题竟是考忠孝之论的。这让卢志有点恍惚。
他是清楚知道的。本朝历来只敢言孝,不敢轻言忠义。
何故?
就是因为司马晋是篡曹魏而立。司马为魏臣,挟天子、弑君、篡君这些大逆不道之事,尽皆做了个遍。
但立国又不能无忠义,所以就极言与之并行的另一种美德:孝。武帝在朝时,连皇帝隔三差五都要亲自出面为百官、为太学等讲解《孝经》,以示对孝的重视和宣传。
国策上更是对此极其讲究。孝子贤孙因此为官者不可计数,而为官者也争先恐后言孝,甚至身体力行,做出很多瞠目结舌、不可思议的孝行。如琅琊王氏的“卧冰求鲤”“王览争鸩”以及“和峤生孝”“王戎死孝”等。
多少真心,多少只是做出来看的,卢志对这种现象自然心知肚明。
卢志再看下去。第二三题分别是:
“法行则人从法,法败则法从人。试论之。”涉及的是法。
“五谷丰登,粮价低廉,治民之好也,然丰年适以成灾,谷贱反致伤农。其症何在?可解?”讲的是农事,是一个很常见却又自相矛盾的现象。
卢志只是略做思考,没有多停留,便继续往下看去。
接下来数题无一简单之言,微言大义,触人思考。
等看到第十二题,他眼前又是一亮。
这题是这样的:“周行封建秦行郡县,汉、本朝则封建、郡县二制并行,其动机为何,结果如何。”
读完这道题的叙述,卢志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好像发现了新世界一样,以前从来没有从这种思路去思考过这个问题。
本朝分封诸王,这是一件大事,甚至诸王之乱后,他时常就会思虑这个问题。
但,他一直为以前的旧认知所遮蔽:晋武帝分封诸王是有鉴于曹魏因王室孤立而亡。
曹魏时,宗室曹?迳鲜檠孕柚赜米谑遥??槐晃旱鄄赡伞K?圆芪罕凰韭泶畚皇保?挥凶谑以谕馄练?畚唬?虼硕?觥
但以此题的叙述来看,这分明是一个历史轮转的大问题。郡县、封建,孰好孰坏?如何取舍?如何避免坏结果?最好怎么做?等等。
他一连想了很多。
好不容易拉回思绪,他没有整理自己的所想所思,而是选择继续看下去。
很快,又接连有两题进入他的视线,驻留:
“前朝魏蜀吴三国何以鼎立,何以先后灭亡,与其地域分布又有何关系。”
“秦以法,两汉尚儒,魏以降则崇玄虚,何以至此。”
卢志继续陷入思考。
他是一个经历过宦海沉浮的智谋之士,年届不惑,近达知天命。所以他的想法十分务实,又兼具看透本质的毒辣。
这些题,他不光只是看题,他是本能地透过题去揣摩出题人也就是皇帝的心思。他也是因此才选择亲临考场,一试这新奇之举的原因所在。
自新皇登基以后,这逐渐发生的事情,他一一看在眼里。以前他选择了成都王颖作为主公辅佐,尽心尽力,直到他功成不听自己言,最终落败身死。
本以为至此再也不会产生为政的兴趣,但新皇的种种神奇表现,又勾起了他心底“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个家传儒经中优则仕的理念。
作为成都王颖的第一智囊,并协助过他掌握过朝政。卢志对上位者的心思自以为能做到很好的揣测,但现在看到这些题,他有点不敢继续想下去了。
从这些题中透出的点点新皇帝的心意,完全是颠覆他所能想象的。他感觉到新皇心里埋藏着一股魄力,这魄力似要掀翻如今整个晋朝的立国之根本,重新造出来一个新的一样。
他隐隐约约摸到了新皇的雄心,这让他既兴奋,又有点恐惧、不敢再想下去。
因为他知道,这立国之基是什么!
他出生于范阳卢氏,曾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儒卢植,蜀汉烈祖刘备、白马将军公孙瓒都是其弟子门人。
父祖两辈也尽皆是曹魏、司马晋的高官,三公、尚书这种。是世代家传儒学,著名的经学世家。
他的姻亲则是清河崔氏。并州刺史刘琨刘越石是他的连襟。当朝司徒温羡的亲弟弟也是他的连襟。
卢谌则与父亲不一样。他是个年轻人,他的想法没有父亲宦海沉浮积淀后那么老道,反而归于浪漫、理想。
他喜欢文学,诗、文、赋、史皆都喜好,又好老庄。老庄之言,特别是庄子之言,汪洋捭阖,仪态万方,其势之博,其状之瑰,真是无人能比拟之。
特别是那种时候,有所见,有所感,而口却拙讷不能言,而一观《庄子》,豁然大悟,心心相印,甚得其意。
所以他一眼略过去了前三题,看到了第四题:
“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试论之。”
他的心一下子嘭的跳起来了。如今国朝之局势,不正是“多难”之时!
随即,他又想到如今之“多难”是怎么来的。难道以多难兴邦而自求多难乎?为何不在“难”未成前,见微知著,提前消弭祸患?
一个兢兢业业能保持朝局稳定的人,一个在危难之际站出来拯救民众的人,孰优孰劣?
平心而论,无优无劣。皆百姓之福也!
然而,往往世人的焦点、评价只着眼于后者。
就像张华、裴?诸公与如今的太傅。张华诸公附贾后,维朝十年不乱,太傅平诸王成摄政英豪。
如今只见后者,前者何在乎?已为诸王斥为逆党所杀也。
接着,卢谌又看到了:
“论今日救亡之道以何者为急务。”
“论今日为国养人才当以何为最急。”
“论安定战后民生以何为急者。”
“士大夫无耻则为国耻。试论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试论今之年轻者该从何处着手。”
最后,“华夷之辨,论血缘乎?论文化乎?若胡人慕我教化,从之?逐之?若国人助胡立国乱民,以尽其才,赞之?唾之?”
这一个个问题,都像鼓点一般,正好敲击在他心思上。特别是最后一个,他父为成都王颖之谋士,刘渊亦是成都王之旧属。
他见过刘渊刘元海,此人确实不俗。文韬武略,比之司马诸王,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在他看来,是远远超过。
若为乱时,不问其出身,当为最适之明主。然如今,华夷、晋胡,如何论之!
正在卢谌陷入烦乱思绪中时,考场传来隐隐啜泣声。这打断了他的思考,他朝声音方向看过去,认出那人,是名士王尼。
“又是标榜名士,放诞怪异之辈!”
卢谌暗自啐道。便不再关注,继续翻题看下去。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