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西晋为君 > 第四十章 河内郡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离开千金?欤??e河向北,就进入河阴县。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河阴之变”就在这里发生。时间是两百年后。

    北朝的河阴之变和南朝的侯景之乱,时间相隔不久,然而却异曲同工,似乎是历史的诅咒。二者对世家大族的屠戮,削弱了南北世家的底蕴力量。

    河阴之变加剧了北魏的灭亡,进而分裂,成东西魏,相继又变成北齐和北周。

    侯景之乱则将南朝世家几尽屠戮一空,加剧南弱北强的格局,对后来隋的统一,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司马炽记得前世看过一个历史学家评说:侯景之乱,为永嘉南渡后的大结局,南渡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此乱被全部消灭。

    当然,“全部”是夸张了。但格局翻转确实是事实。此后建立的南陈,便是依恃南方土著的豪族而起的。

    比如岭南的平定,就是著名历史人物冼夫人之功,其夫家虽是北燕冯氏一族,但其出身却是南越蛮族的洞主世家,世代为俚人首领。

    而南朝四大家之王谢袁萧,除了东海兰陵萧氏还残存,到了隋唐逐步将自己融入关陇集团,又蓬勃兴盛起来外,其他三家都走向消亡,最后销声匿迹,只成为文人口中“王谢”的这种历史感怀。

    过河阴,穿越北邙山,就临近了波涛汹涌的黄河。到了平县,其县辖内,就有洛阳八关之一的小平津,是渡越黄河的津渡之一。

    小平津历史上虽声名不显,但却是黄河渡口仅次于孟津关的津渡。

    其置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黄巾起义当年,公元184年。为抵御起义军、保卫洛城,灵帝以何进为大将军,修建洛阳八关,并设置八大都尉屯兵戍守。

    洛阳八关中,声名显赫的有函谷关、?辕关、孟津关。还有诸如旋门关,与历史上著名的虎牢关、汜水关、成皋关,实则建于同地,都在成皋县;再如伊阙关,就在洛阳著名的龙门。

    司马炽一行并没有在小平津摆渡过河。而是过小平津,沿河向东,不远,就到了鼎鼎大名的孟津关。

    孟津关,又称富平津、河阳关,是洛阳的北大门,被称为南北交通的第一要津。

    从此入河内,北上可由太行八径入并州上党,西进河东入关中,东去可到达邺城,以邺城上至幽冀,东至齐鲁。

    在孟津关,司马炽圣驾一行与温峤押粮队伍汇合。停下休整了一日,翌日,大军就开拔,开始过河。

    与小平津河水险恶不同,孟津关处水速平缓。还不同于其他津渡的地方是,其上修建有河桥。

    古代不同后世现代工业建筑,这时候要修建一条跨黄河大桥难度很大。河桥的修建,这也有赖于,此段河床及水速皆都合适,不然根本别想。

    河桥始建于武帝年间,由大臣杜预提议并主持修建。河桥建成后,武帝亲率文武百官莅临而贺。可见其工程重要。

    杜预,就是那个著名的平吴将领。是明朝前,唯一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历史人物。后来,诸葛亮入文庙,打破了他保持千百年的历史记录。

    河桥连接的另一端,是河内郡下辖的河阳县。折向东不远,就进入温县。温县,就是司马氏的老家。

    由于孟津关和河桥的存在,河阳也成了兵家争夺的重地。刚过去的诸王之乱烽烟,河桥大战就打过不少回。河桥也几经毁坏,又被修葺。

    直接导致陆机夷族的,就是其参与的河桥之役惨败。赵王伦摄政时,其兵也是在这里遭遇惨败,刘琨烧毁河桥,也未挽回大局,后被诸王联军直驱攻入洛阳,赵王一家被杀。

    临关,司马炽望着壮丽山河,桥上军士来往不绝,不由心生感叹:人恃天之险,人因地之利,人啊,还真是渺小!

    尤其是到了这古代,近来亲眼目睹和亲身体会了交通之不利,他更是感触颇深。

    没有后世科技之便,处处可见的,都是各处山水的原始面貌,这让他十分不适应。

    比在洛阳陷入政治斗争,还要更疲累一些!

    收拾情怀,见粮队过河完毕,司马炽也率队过了河。踏入黄河北岸,就是河内郡的地界。

    河内郡,才是真正意义上,司马炽这次出巡的第一站!

    河内郡在洛阳以北,隔河以望,太行山以南,隔山与并州为邻。河内,自古原只是方位表述,与河南、河东相对,为“三河”,没有具体实际的范围。

    汉时,方置河内郡。其原为项羽分封诸侯王时,殷王司马?n的封地。刘邦攻克殷国后,俘获司马?n,改置其地为河内郡。

    司马?n在司马晋的家谱中,就是司马氏一族的先祖,司马懿那一代是其十三世孙。司马氏族自此世代,就居住在河内。而司马懿的政治起点,也是在河内,为河内郡上计掾。

    河内郡自置郡一来,面积就越缩越小。如今河内郡共辖县十,分别为野王县、轵县、河阳县、沁水县、温县、怀县、平皋县、州县、山阳县、武德县,其中野王为郡治所在。

    司马炽看过地图,分辨出河内郡大致为后世的河南焦作、济源一带。

    这与曹魏河内郡相比,又分割出一个汲郡,下辖六县。大致是后世的新乡到鹤壁、安阳一带。

    之所以,河内郡每遭分割缩小,就是因为其地太过重要。重要到,历朝都对其打压分割,如今声名远扬的,只有河内司马氏一家世家大族。

    就是在三国那种将星谋士辈出的年代,除了司马氏,很难再找到一二显名的家族来。

    到了司马晋,更是如此。

    缘由就是,其地经过两汉一来对豪强势力的强迁、打压,以及民风教化,河内郡已成为户口大郡、粮食大郡。农耕文明越成熟,其民风就越恭顺。

    东汉刘秀进驻洛阳,就是背靠河内郡,以河内为粮仓,徐图天下。东汉末年,曹操进驻河内,由此引发了曹袁两大势力的火并,才有官渡之战。

    司马氏代晋,其大本营河内所起到的基石作用,更不用说。

    过了河,司马炽让温峤继续带着粮队,由河阳北上。而他则转至温县,去看看“老家”。

    说是老家,其实司马炽自出生来,也只去过一回。那回还是三年前,成都王颖势力溃败,携带惠帝从邺城西归洛阳,路过温县,惠帝哭着要去晋谒祖坟。

    司马氏自司马懿之父司马防及其以上的祖宗,都埋葬在温县。而司马懿则葬于首阳山。又因高平陵前车之鉴,其遗令子孙不得谒陵祭拜祖先,恐再演高平陵之事。

    司马炽当时也被裹挟在其中,与皇帝兄长共同拜谒祭祀了祖坟。

    那一次,行程十分狼狈,不堪回首,回到洛阳,一行即被河间王?部将张方接手,而后又被挟持到长安。

    在司马炽原身记忆里,回想来,就有不甘、痛苦、哀恸的情绪涌出。

    温县现已没有司马氏族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后,都搬到了豪华的洛城去,封王的封王,享爵的享爵。但皇家祖坟还是有专人侍弄。

    司马炽没有耽搁太久,祭祀完毕,做做样子,就又转途入河阳,追赶温峤一行。

    \"\">西晋为君\"\"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