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日月山河无恙 > 第164章 崇祯七年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崇祯七年春末。

    原本在崇祯六年被打溃的农民军在沉寂了大半年后,在崇祯六年的冬季,又死灰复燃。

    在大明朝廷各地官员的骚操作下,崇祯六年年末的农民起义军的规模,比起年初更加庞大和凶猛。

    卢象升一直在剿匪的路上没离开过,而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南五省总督陈奇瑜率领着卢象升,左良玉等,将农民军围困在了兴安车厢峡一带两个月。

    到了六月末时,被围困的贼军实在熬不住了,再等下去只有全部饿死,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商议一番,决定向大明官军投降。

    一封降表递了出来,请求投降。

    之前这些贼军被官军围困走投无路时,就投降官军,然后降而复叛,接着做贼和官军对抗。

    这次他们也拿不准,官军本会不会接受他们投降。

    不过,奇葩的五省总督陈奇瑜居然再一次接受投降。

    而这个时候,建奴纠结几万蒙古兵,合着十几万的建奴大军,再一次从宣抚和大同两个边关入关。

    而且再一次围困大同城,这一次大同总兵王朴也有逃跑了,因为崇祯下旨,他要是再弃城,直接砍了他王朴的脑袋。

    接着分出的一支大军围困宣抚城。

    宣抚总兵杨国柱死守宣抚城,建奴一时也攻打不下宣抚。

    这次建奴入关实在是兵强马壮的,光是后金建奴就高达十几万,还有六七万的蒙古鞑子,加起来二十几万,打得山西这边的各军镇官军死的死,逃的逃。

    陈奇瑜这边收到建奴再次入关的消息,留下一小部分官军接管投降的农民军,自己就带着卢象升和左良玉他们直奔陕西大同和宣抚。

    结果出来投降的农民军见到怎么只有几百官军,也一时间有点懵,以为还有官军埋伏在附近。

    所以还是向这几百官军投降了。

    但是经过两天的观察,附近并没有其余官军,就真的只有这几百官军。

    反应过来的这些贼军,反手就将几百官军给捅了,然后瓜分了官军的补给,接着一溜烟的跑了。

    建奴入一次关,可不是为了围困这大同和宣抚,内地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

    建奴大军的主帐中,黄台吉意气风发的说道。

    “京畿虽然比较富庶,但是是皇帝所在,必定会有大量勤王大军汇集,咱们只需派出一支大军牵制京畿一带的大军即可,咱们这次,去更加富庶的南边一趟,去看看这大明的南边的花花江山。”

    黄台吉一番话,说得那些旗主贝勒们激动不已。

    早就听说这江南可是比大明京畿更繁华,更富庶的地方了。

    数不清的财宝,数不清的美女,都在那富庶的南方。

    “正黄旗,镶黄旗,镶蓝旗三旗汇合蒙古右翼直奔京畿,我们去会会那大明的崇祯皇帝。”

    “正白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四旗,带领蒙古左翼,直奔大明南方,去尽情的搜刮和屠戮吧。”

    黄台吉一声令下,各旗纷纷拔寨,一队往北而去,直奔大明京畿。

    一队在多尔衮的带领下,直接南下,去江南劫掠了。

    陈奇瑜带着几万大军长途跋涉的赶到宣抚城时,得知后金建奴已经离开。

    心里挂记着陕西那边投降的农民军,又风尘仆仆的赶回陕西去接手投降的农民军。

    等回到兴安车厢峡时,除了一地被扒光已经腐烂的官军尸体,哪里还有贼军的影子。

    陈奇瑜悔恨不已。

    贼军跑没影了,现在不止功劳没了,说不定还要被皇帝降罪。

    “总督大人,不必如此,现在在赶回京畿勤王怕也来不及了,不如咱们继续追击贼军,最起码可以挽回一下这麻烦的境地嘛。”

    左良玉不想和强大的建奴鞑子冲突,所以试图说服陈奇瑜就留在陕西剿匪,不要去京畿和建奴打。

    卢象升倒想去会会建奴。

    其实这次建奴入关,也就为了解救李自成他们这群农民军的。

    并不是说这些农民军和关外建奴有勾结,其实他们以前相遇时,这些农民军也和建奴打过。

    在民族大义前,这些农民军还是搞得清楚的。

    老子反朝廷,那是因为朝廷不让老子活下去,所以老子反朝廷,但是你特码的建奴跑来,不管是谁,都霍霍,这特码不能忍。

    虽然打不过,但是不能怂。

    黄台吉也是在范文程的献计下,才同意这次入关的。

    范文程对黄台吉说过,就算现在的大明病入膏肓,也不是后金能对抗的,只能不断给大明放血,等它不断的虚弱,最后无力挣扎时,再给它致命一击。

    而大明境内层出不穷的农民军,就是不断给大明放血的刀子,只要这些农民军一直作乱,就会不断消耗大明精力,所以这些农民军绝对不能倒下去。

    所以这次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起义军再次被官军绞杀道快要完蛋时,后金大军来了。

    绝境中的农民军绝地逢生了,而大明的噩梦也来了。

    黄台吉带领三旗总过超过五万后金女真军,再加上蒙古右翼四万余人,近十万大军从山西道河北,简直一路平推过去。

    一路攻下四五十个大小县城屠杀的百姓就超过十万人,真是十步杀一人,百里不留行啊。

    紫禁城中,崇祯正在召开大朝会。

    “各位爱卿,现在怎么办,建奴鞑子二十几万大军入关,直奔我京师而来,眼看就要来围困我京城了,怎么办,怎么办,陈首辅,你来说说,现在怎么办。”

    陈演虽然现在已经是首辅,但是他那有什么好办法。

    “启禀陛下,现在只有召集天下兵马来勤王这一条路了,单开京营这些人,怕守不住京城啊。”

    崇祯气得将龙书案上的一支从化年间传下来的茶杯给摔了,要是张梵看到了,肯定心疼的要死。那可是从化年的瓷器啊,败家玩意儿。

    “勤王勤王,就知道一句勤王,你说,那支勤王军能打过这十数万建奴。”

    崇祯近乎咆哮的吼道。

    陈演不假思索的说道:“登莱的勇武候可以,他的军队一定能轻易打败建奴的。”

    崇祯也早就想到张梵,但是自己去年摆了人家一道,现在又要人家出兵,自己能有那个逼脸?

    但是现在没办法,只能让内阁颁布一份圣旨,立刻派人去登莱传旨,让张梵来京师勤王。

    这次事出紧急,就没有派太监去传旨了,而是一个锦衣卫的指挥使骑快马去传旨。

    宋芊若已经怀孕六个月了,现在被张梵宝贝的不行,托娅也整天陪在宋芊若身边,也让宋芊若感动。

    现在登莱五地的总兵力,已经超过六万正兵,四万辅兵,至于民兵,保守估计,能上战场的,就超过五万。

    十五万大军,还是全火器的军队,这是相当可怕的。

    前去传圣旨的锦衣卫指挥使叫吴孟明,这人口碑还不错,就是贪财,捞钱从不手软。

    带着十个锦衣卫一路快马到了登莱五地的境内,就被巡逻队骑哨给拦住了。

    “你们是什么人,全副武装的来我勇武候爷的管辖地干什么。”

    骑哨队长冲这吴孟明喊道,丝毫没有因为他是锦衣卫的就给他们面子。

    吴孟明作为京城的锦衣卫指挥使,哪里受过这些气。

    在京城时,只要那些官员被自己抓到把柄,那真是“缓于害人而急于得惠”,不给钱就慢慢整你,直到你给钱。

    现在被一个队官给吼了,面子一下挂不住了。

    “大胆,我乃朝廷传旨天使,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而等还不速速带本官去见你们勇武候,耽误了传旨,剐了你们都赔不起。”

    那个巡逻队官听完哈哈大笑,其余队员也都哈哈大笑。

    “传旨,传什么旨,上次摆我们侯爷一道,现在还想再来坑我们侯爷一次吗?”

    吴孟明被怼得哑口无言,只有愣在哪里。

    这个队官看到吴孟明他们杵在哪里,不由心里暗爽。

    “马老二,带他们去新城见侯爷,其余人,跟我继续巡逻。”

    说完,那个队官带着其余骑兵继续巡逻。

    马老二则对吴孟明他们说道:“走吧,不是要见我们侯爷吗?”

    说完也不理吴孟明他们,自顾自的骑马离开,吴孟明他们虽然心里不爽,但还是跟了上去呀。

    经过半天的时间赶路,吴孟明他们终于来到了牟平城,也见到了勇武候爷。

    “侯爷,下官是来传圣旨的所以请侯爷······。”

    张梵和李岩坐在椅子上相互看了看,然后张梵说道:“就这样念吧,本候爷忙得很,没时间跟你在这里耗。”

    吴孟明听完后脸都在抽,但是没办法,现在有求于人,只得拿出圣旨念起来。

    圣旨很简单,就是说现在建奴又入关劫掠了,并且有迹象表示,这次又要围困京师的节奏,所以朝廷希望张梵尽快领兵勤王,击溃建奴大军。

    叶枫甚至连圣旨都没去接,而是说道:“就只叫本候勤王,就没别的了?”

    吴孟明摇摇头。

    “没了,只是封要侯爷勤王的圣旨,没说其它的。”

    张梵哈哈大笑,李岩也哈哈大笑起来。

    孙承宗在一旁看着这一切,他感觉,这个勇武伯变了,变得自己都感觉很陌生了。

    “行了,你们回去吧,就说本候知道了,不过出兵勤王需要准备粮草和武器,现在我登莱五地缺粮少钱的,没办法,地方太小,养不起大军,让朝廷等着吧,准备好了,本候会出兵勤王的,时候不早了,本候就不留你们了,早点上路回京复命吧。”

    吴孟明没想到勇武候这般嚣张跋扈的,连圣旨都不接。

    但是没办法,既然已经下了逐客令,自己再留下也自己打脸,没办法,只好骑马离开了。

    孙承宗这时对张梵说道:“侯爷,您这样做,不太合适吧,万一被朝廷中别有用心的人·······。”

    李岩却接话道:“孙大人,我登莱五地现在是什么情况,您老是一清二楚的,朝廷不仁,我们没有不义吧,不过这亏吃过一次,我们绝不再吃第二次,这次不拿出诚意,我们登莱五地绝不会出兵的。”

    听到李岩的话,孙承宗没有再征求张梵的意见,因为李岩的话,就是张梵的意思。

    孙承宗只得叹着气,佝偻着身子,在孙?的搀扶下,离开了总督衙门。

    看到孙承宗离开,张梵也叹口气,他不是针对孙大人,只是对这朝廷太失望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