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女相国 > 第544章 朝堂议政(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皇帝在朝堂上怒不可歇,却没有一个能及时帮助他熄火的,说得好听,大家的也都知道,这样的事情一直都是司马衍大将军这位统筹。

    可现实中却不得不提醒大家,是时候该培养新一辈的人才了,就跟现在,一旦大将军缺失,大家都一筹莫展,甚至有点抓瞎的感觉。

    而皇帝,勤政这么多年,大大小小的战事都不用操心,不仅有右丞相赵令仪,更有护国大将军司马衍出征几次,为此,他从来都不操心这类事情。

    可如今,自己的女儿就在前线,甚至都离战场咫尺远,毕竟刀剑无眼,才不会管你是尊卑还是微贱;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主要是信得过的人才行,毕竟女儿的身份过于敏感,就如推崇的人来说,一定要对公主有厉才好。

    太师府,柳皇后的娘家,柳老将军几年前把手中的兵权交给司马衍之后,就一直闲职位在家,自己家的女儿成了皇后,足矣让其他亲王郡主的羡慕嫉妒恨,而他一向比较低调,除却自己的儿子镇守边关之外,他的几个孙子倒是也渐渐成了气候。

    可他并没有让他们跟着他们的父亲,反而都留在京都,他亲自教养。

    也算活得舒展,朝堂上,他的年龄也大了,如果不是大事,他一向很少露面。

    如今,皇帝的愁容他岂能不知,朝堂上的舆论他又何尝不懂。

    当他自始至终都没有主张,更没有跟任何派系有任何的争锋,一直很稳重的,沉默的立在朝堂之上。

    兵部,户部尚书,两个人各有微词,却推荐的人呢?简直就是根本就没有可塑之才。

    内阁老梁永的脑子都思虑来,思虑去,眼睛一直都在太师的身上转。

    “退朝,内阁,户部,兵部留下,前去乾清宫议政!”刘公公声音落下。

    皇帝魏归就一扫整个朝堂,怒气冲冲的离开,众臣退朝。

    几位大人,你看我,我看你,走吧,事由轻重缓急。

    总不能让皇帝陛下等着吧!

    “皇上,女儿没事吧!”皇后柳瑟舞刚接到消息,得知自己的女儿就在前线,一直都在等待着魏归下朝。

    好在魏归也知道整个朝堂,就算磨下去,也没有一个所以然。

    根本就没有什么有效的可实施的办法。

    “对不起,我太着急了。得不到你的准信,我坐立不安。”皇后柳瑟舞当然看出皇帝陛下魏归的怒火。

    可她哪里还注意这些,她需要皇帝一个准信。

    “没事,你放心吧!朕这就去乾清宫,一定派出一员大将,带领十万人马杀过去。”皇帝魏归望着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的皇后,不禁安慰道。

    心里却也没有一个最为合适的谱子。

    “皇上,我——”皇后刚想说什么,却有咽下自己要说的话。

    而皇帝则眼睛瞟了一眼晴雯。

    这个时候,作为皇后身边的大嬷嬷晴雯,心里也赶紧劝慰皇后。

    好在皇后被晴雯给劝了回去。

    “小德子,最近皇后有参加蹴鞠比赛了吗?”皇帝冷冷的问道。

    “回禀陛下,没,没有,这段时间,皇后除去整顿后宫,去施粥棚去了几趟,又去了长公主府,还有举办了宴席,邀请了各位亲王的王妃,世子郡主。”刘公公赶紧回复道。

    上一次,皇上虽然没有说什么,可心中怎么能不明白皇后的个性,一旦玩起来,那简直就没有一个度。

    可整个皇城,整个皇宫还没有达到那种齐享天乐的时候,尤为自己的姐姐,一直都在为了自己,周旋各个权贵的亲王府,包括邀请这些权贵的夫人,小姐经常参与一下赏花,游船,各种节气。

    宋若兮被她培养的更能周旋于各种权贵之间。

    得知自己的唯一儿子宋依斐的事情,还大义的让自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他心中岂不知自己的皇后就不喜欢各种应酬,更不喜欢这在种场合被人阿谀奉承,左右逢源,可自己为了皇后的爱情,俨然失去了很多权贵的有力支撑,特别这一次,自己的女儿在前线,命悬一线,那些曾经的大将们,如今的权贵们,没有一个愿意担当大任。

    足以证明,他们对自己的恼火不是一日两日了。

    可培养新的大将军,哪能那么容易。

    乾清宫。

    几位大臣便重聚在了御前,或许大家吃饱喝足换洗过了,明显的精神了不少,大家竟然有力气争锋相对,互不相让了。

    几位阁老有意数皇帝魏归的弟弟,魏安,虽然他现在看是一直专注玩乐,那是没有立起来,一旦能在这次大战中获胜,那名气,各种势力也都慢慢可以培养。

    他已经十三岁了,在文韬武略上虽还没有建树,可只要让他学习,假以时日,一定能成为国之栋梁。

    “军情紧急,刻不容缓,大家都知道,虽然魏王爷还没有成立自己的府邸,可他能把比赛都弄的一清二楚,怎么就无法弄清战局,再说我们只要派两个老将军时刻指点,纵观大局,谁有他更有这个资格,他如今出去,犹如皇帝陛下亲临,虽然不能震撼那些达子,可足以让他们知道,朝廷对他们的厌恶,一旦他们退敌,足以能平和几年,而魏王爷则树立了威信,何乐而不为呢?”

    户部推崇的皇帝身边的夜莺,御前侍卫,总不能真的没有大将挂帅,让一个少年,为魏国将来埋下浮雷。

    针对户部的推崇,几个内阁的人明显的极力反对:“皇帝的亲弟弟拿一个总兵印,怎么了?最终还是魏国的,而你们让皇上身边的夜莺御前侍卫长去,至于皇上与何种地位,皇上难道不需要保护,更何况,夜莺还掌控整个皇城的安危,你们怎么不让御林军去呢?魏安王爷总算也能为皇上出一份力,年龄虽小,可他脑子灵活,再说这次达子,跟西北的叛乱根本就是对老虎饶痒痒,一旦我们大军压紧,你看他们铁定乖乖的。再说有辽东铁骑在,怎么会让魏王爷出事。此番成就了魏王爷,那么对于我们魏国来说,简直就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不是吗?”

    皇上冷冷的看着他们刚才在朝堂上还眉头紧皱的样子,这吃过饭,却精神抖擞,完全一副正义凛然,为了魏国未来设计的雄才大略。

    魏安,这些阁老还真的敢想,竟敢让魏安上,如果知道魏贤在世,是不是说什么也要为他洗刷以前的铁定案件,重新让自己重用他,毕竟,他可在军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威望。

    他都让自己退让至今,他们依然无法接受魏昭雪成为一国皇太女的准备,竟然还借助那股谣言,顺坡上路了。

    虽然魏安为了上一次的流言蜚语,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措施,竟然不惜败坏自己的名誉,从玩乐,到达了醺酒,还脾气见长,他作为皇兄哪里不知道,可为了魏国,他不能眼睁睁的用哪个莫须有的谣言,就让魏安挡住自己的女儿的未来的路。

    对于魏安,如果单纯的弟弟,皇帝魏归更愿意把他培养成一个能辅佐魏昭雪的有能力的王爷,可耐不住人咄咄相逼,人呢?都这样,一旦被人逼着干着他心中愿意做的事情,那么,这件事的性质就变得不一样了。

    作为一个上位者,他怎么能不防备。

    并且,这些老臣心中跟明镜似的,他们就知道魏安就是在自毁前程,怎么能忍心看着他任性下去。

    皇上被他们吵得有些头疼,原来还冷冷的,镇定自若的看着他们如何解释,哪知道越说越离谱。

    夜莺一直跟在自己身边,到底是不是将才之身,魏归不敢说,可这一次如果派他去,一定能制胜并且还能完成的相当的完美。

    可以后达子知道了,还不耻笑自己,竟然连一个帅才都不能找出。

    “皇上,臣恳请挂帅出征,还请皇上陛下能恩准,给臣一个机会。”

    众人正争执的热火朝天,却不想一个低沉的声音猛然突兀响起,犹如一个炸雷一般令人难以置信。

    大家慌忙收住自己的情绪,循声望了过去,天啊,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太师的世子孙柳镇远,御前二品侍卫,一时都不知道如何说了。

    哪知道,就在大家都发怔中,一个沧桑的声响想起:“皇上,您别听这小畜生乱说,他知道什么,依仗着自己的三脚猫的功夫,就能为国挂帅了,简直就是自取其辱,还不知道羞耻,皇帝莫怪他这青口白牙。”

    大声呵斥道:“小畜生,还不快请罪,如果谁能都轻易挂帅,哪能让皇帝陛下如此为难,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回去看爷爷我如何修理你。”

    一声震撼人心的咆哮,到底让大家心中着实如梦一般的清醒过来,都忘记了太师原本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

    人家的儿子如今镇守东北,一直固若金汤,从来没有任何的战事,他们差点都忘记了这位太师府,足矣证明,太师一直做得有多低调。

    说起这个柳镇远,不得不提一下,人家十五岁的时候,就智勇双全,成为武状元,当时一时名噪整个魏国。

    可太师却依照先例,依然让他做了御前侍卫,根本就没想到,人家一步步的靠着自己做到了如今御前侍卫正二品,如果没有夜莺,人家足矣代替夜莺的位置。

    这个时候,大家不得不心中暗暗叫起苦来。

    把这个柳镇远忘到脑子后了,人家论身份,不比魏安王爷差,那些推崇魏安王爷的,还不是想未来对这位王爷所有期待,论资质,人家曾经十五岁就成了武状元,可见文韬武略,那都不在话下;论能力,谁不知道,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如今的正二品,相当于一个大将军了,人家如何不能挂帅,如何不能独当一面。

    为此,刚才还支持夜莺的人,恍然初醒,慌忙抱拳道:“皇上,臣倒觉得柳镇远太合适了,何况朝廷早就应该培养年青一代的将军了,而这位眼前的不就是解决皇上的燃眉之急吗?另外,几位阁老一直都说魏王爷年景俊才,可作为一军统帅,总要有些统筹部署,还有这方面的经验不是,如果就如现场现学现卖,到底误了十万将士的前途,也让百姓误以为皇帝任人唯亲,不顾及百姓的辛苦,是不是?为此,臣觉得最为合适。”

    对啊,在整个朝堂,谁不知道太师的名号,对自己的子孙,严要求,对他们的功夫,都是亲自受教,从不授予他们几乎,太师那么厉害的人能教出一个弱孙子吗?

    更何况是一位世子了,太师一定更是亲力亲为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