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邻里有路过的也无不称奇。
“哟!病秧子下床了!”
一老妇拐着竹篮扯着嗓子喊了一句,把正在畅想大干一番的赵举吓得倚住了木门。
周围的孩童蹦蹦跳跳地围了上来,左右打量,好似见了什么稀罕物件似的。
就在赵举被围观正盛时,一个年轻的女声穿破人群,喝出了一条路来。
“一个个的不回家吃,围在我家门口干什么!是不是来施舍钱米啊?我看看是哪个要施舍给我们?”
众人闻声赶忙四散,比躲瘟神都快了些。
人群散去,赵举看到了一女子,瞧她打扮,宋朝的那些个胭脂水粉恐怕都用上了。
从上往下看,画眉的烟墨、红蓝花的胭脂、面药香融的傅口脂、花红的染甲液……
本身个头就显得高挑,恰好又是个小蛮腰,这么一对比看下来,小幺果真算是丑女了。
这女子看到赵举站在门外时也有些惊讶,眼神中甚至露出了些欢喜。
不过随即清了清喉咙:“病了不好好躺着,难不成还想把这家产都变卖了砸在你身上不成?”
赵举还未来得及说话,小幺就跑了出来。
“官人,你,你怎么跑出来了……姐姐,都是我不好,你不要生气……”
原来是赵举的姐姐。
她现在的名字叫凤鸣儿,至于原来的名字,早就在她入身青楼后随风逝去了。
凤鸣儿走到赵举身边,鼻子里传出了浓重的叹息声,随后低吟。
“还不快回去!”
赵举转身就走,心中窝火,二十一世纪的女人惹不起,怎么到了宋朝还……
“诶诶诶?别揪我耳朵。”
凤鸣儿一手拎着赵举的耳朵:“磨磨蹭蹭的,真不像个男人!”
不多时后,三人围坐在桌前,小幺起身毕恭毕敬的,先给凤鸣儿盛了碗刚出锅的素粥,桌上还有些菜饼之类的吃食。
之后又给赵举端到了面前,自己却没有盛粥。
家中口粮吃紧,凤鸣儿又两日不着家,小幺没有多做一碗饭,自然是紧着他两人,自己怕是要喝些白水了。
赵举马虎惯了,丝毫差距不出这些细节。
一旁的凤鸣儿白了他一眼,从随身的包裹里拿出了油纸包裹的东西。
“小幺,这是我从阳澄带回来的羊脂煎饼,还有一大块肉,你去热一热赶紧吃吧。”
赵举喝了口素粥,味道一般,不过贵在烟火气,再看那羊肉,不知道是想起了什么,竟然露出了笑容。
“笑什么笑?赵举你是不是病傻了!”
凤鸣儿对这个弟弟真是有够无语的,两日不回家,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赵举放下陶瓷碗摇摇头:“没什么,想起带我女朋友去吃羊肉宴,结果被她甩了……”
凤鸣儿和小幺对视一眼,小幺露出了一个很无辜的表情。
不过小幺已经习惯了,照顾他的这两日,听到的奇怪话,甚多……
凤鸣儿叹了口气,亲手拿出了一张羊脂煎饼递给赵举。
“赶紧吃吧,本来以为隔两日回来要给你收尸了……既然福大命大活过来了,也别亏了肚子。”
赵举舔了舔嘴唇。
在古代,牛作为耕作的主要劳力,几乎不可能成为桌上餐。
而宋朝的有钱人对猪肉又看不上,记得那时在书上还看到一句话。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这可是东坡肉的创始人苏老先生说的。
咦?皇佑四年,这时的苏东坡貌似才十五岁……
见赵举盯着煎饼看却不吃,凤鸣儿心道坏了坏了,我这弟弟脑袋坏掉了。
“你到底吃不吃?”
赵举暂时退出了思考,一口咬下了羊脂煎饼的大半。
羊肉,就是宋朝百姓青睐有加的肉食品之一。
见赵举吃的开心,一旁的小幺忍不住问道。
“风姐姐,又让你破费了……”
凤鸣儿端起素粥抿了一小口,随口说了一句。
“不破费,向春楼里带回来的。”
赵举大口大口地咀嚼着,好像很久没吃饭了一样。
这瘦弱的身躯,太需要补充营养了。
口中塞得正满,又对什么是向春楼好奇。
呜咽的张嘴问了一句,凤鸣儿红唇微启。
“还能是什么地方,不都是你们男人消遣的场所吗……”
小幺红着脸低着头,自己听都不敢多听一句,凤鸣儿却说的那么自在。
赵举擦了擦嘴上的油:“青楼吗?你是艺伎还是……”
赵举简直为当代直男的表率,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不过这也源于赵举对宋朝历史的些许了解。
在自己玩命高考却又偏好课外书的年代,研究研究历史几乎就是他每日最着迷的事情。
宋朝的妓馆绝非想象中那般艳俗之地。
《东京梦华录》曾经记载过十九所京城内外的青楼妓馆。
但其中大多女子供应的效劳都是音乐、歌舞、曲艺,当然也不乏皮肉生意。
“你还知道艺伎……看来圣贤书也读的不怎么样。”
凤鸣儿讽刺了一句,赵举不以为意。
小幺热好了羊肉,三人分食一番,凤鸣儿就要起身离去。
“姐,你不住下啊?”
“不了,晚上向春楼有人点了我的牌子,还要赶回去,若是晚了惹人不悦,下次你还能吃到这肉食吗?”
凤鸣儿洗了洗手,说话就要出门去。
赵举看她背影,心中有些不忍。
这开局也太难了点吧,自己要靠亲姐姐青楼谋生度日?
不行!自己若是不来也就罢了,既然来了,就要让她和小幺过上好日子!
赵举刚起身准备喊住她,门外竟然传来了一个男人的声音。
“赵举!听说你这个病秧子都能下床了?那欠的税是不是也要交了?”
来者是一男子,身后跟了几个歪瓜裂枣。
看年岁和赵举差不得多少。
赵举皱起了眉头:“这人是谁?”
小幺紧张地挫着衣角:“是里正的儿子韩经义,怕是又要来催税款的,官人你不要出去。”
催税?
赵举想起了这时候北宋在用两税法,夏、秋各交一次。
里正差不多就是村长,代收税也是工作之一,不过听小厮说话,有些让人生气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