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儿啊,父皇求你疯狂纳妾吧! > 第359章 谁说秀才不能当官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爷发布的最后一条消息,是让大家以后在家门口摆放好垃圾桶。”

    “要放在显眼的位置,或者有相应的指路图标。”

    “以后每日都会有昆仑奴负责将垃圾收拾干净。”

    随着卖报孩童说完之后,黄鹤楼的食客都觉得很惊喜。

    虽说处理垃圾是顺手的事情,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

    但如果有人能够解决,倒也能够更加省心。

    朱桢这样的安排,不仅是普通的百姓,就连有钱人家也能够因此受益。

    自然会赢得众多人的称赞。

    卖报孩童说完之后,便将报纸全部分发下去。

    众人看的不亦乐乎。

    在招聘信息发出去不久之后,很快便有人来应聘昆仑奴监工一职。

    而且来的人还不少。

    岗位很快就空了。

    几日后。

    又有一艘舰船从非洲来到了武昌。

    朱梓写了一封信。

    在这其中,明确表示了他当前的困境以及诉求。

    由于目前潭明正式建国,登基仪式也已经举行完毕,是时候该挑选一些必要的政府官员来一起共同治理新国度。

    虽然之前已经拥有第一批移民。

    朱梓也从这批移民当中挑选了一些合适的人选。

    但就以目前的情况而言,还远远不够。

    如今还有众多非常重要的官职依旧空缺。

    朱梓也不希望让黑人来担任这些职位,因此他只能够向朱桢求助。

    希望对方能够想想办法。

    毕竟现在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些重要的官职空缺,短时间内还能够应对,长期以往会影响新国的发展与治理。

    朱桢当然知道重要官职控制的重要性。

    无非就是人才的问题。

    武昌这边,人才储备主要是以科研为主要的方向。

    针对于治理国度,还是应天府那边的人才储备比较多。

    不过就朱桢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说,已经有大批年轻的官员愿意追随朱檀与朱椿。

    而那些年纪大了的官员,绝大多数都只希望能够做好当前的本分。

    对于去一个新的地方继续发光发热,兴趣并不大。

    那潭明所需要的官员,就只能够从民间去寻找。

    对此,朱桢并不觉得难办。

    能力特别强,的确是不容易求得。

    但如果找个中规中矩的,也没那么困难。

    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

    朝内的主要官员以科举作为最主要的筛选手段。

    但凡是读书人,都希望能够考出公民当父母官。

    既然如此,朱桢决定从这些人入手。

    趁着最新一期的大明日报还未刊登,朱桢又在上方刊登了一条最新的人才招聘启事。

    凡秀才功名者,皆可前往潭明担任七品官员。

    举人功名,五品知府打底。

    若为进士功名,直接三品朝廷众臣起步。

    千金市骨,就不信名鱼儿上钩。

    毕竟,以同等的功名条件,在大明根本就不可能当上这种级别的官员。

    特别是秀才。

    大明一抓一大把。

    可他们也仅仅只是秀才而已,多个称号,拿点国家补助,本质也和普通人相差不大。

    更别说去当官。

    但若是在潭明,绝对能够得到重用。

    其实想想也能够理解朱梓为什么会如此着急。

    就拿第一批移民到非洲的群体而言,整体质量的确不高。

    不是流民就是穷困潦倒的百姓。

    这些人甚至都不认得字,又怎会懂得治理之道?

    也还真是为难朱梓,要在这些人当中选取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才,狗听了都要摇头。

    很快,人才招聘信息出现在了大明日报上。

    由于这一次的招聘,不仅仅局限于武昌或者楚地,而是整个大明。

    除开信息传递的时差性,全国上下大小城镇,都已经传遍了招聘信息。

    大明的读书人不少,足足有几十万人。

    大家在看到招聘信息之后,全都沸腾了。

    不少人寒窗苦读数十年,可最终也只能够得个秀才的功名。

    这在大明根本就不能当官,更不能实现读书人的抱负。

    可现如今,人才招聘一登报,瞬间又给了大量的读书人再一次的机会。

    既然在大明不能够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那为什么不去潭明试一试?

    而且现在整个排名急需文化人。

    不仅机会多,还能够得到重用。

    这是多少读书人此生的追求?

    昆明城。

    “没想到我这穷酸秀才有一天也能够飞黄腾达,我一定要去潭明!”

    “如此诱人的条件,若不是楚王殿下亲自公布,我绝对会以为是骗人的。”

    “非洲虽然远点,但能够参与治国,看起来也没那么差劲。”

    “咱们这种偏远地区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说不定人早就已经满了吧?”

    当有人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余人也跟着一起感到遗憾。

    昆明这边距离武昌的确相隔甚远。

    武昌是大明日报的总部,肯定也是最近刊登招聘信息的地方。

    这个消息从武昌传到昆明,需要耗费一些时日。

    而武昌及其周边的读书人数量也不少,说不定等传到昆明的时候,人员就已经招满。

    现场围观的人有不少都有些心灰意冷,非常失落。

    “看来像咱们这种偏远地区的人,是没有这个机会喽!”

    正当大家准备散去的时候,还是有几个秀才决定尝试一番。

    “大家别灰心,招聘信息上不是都写了,自登报以来的七天之内都可以报名。”

    “既然如此,那咱为什么不试试?”

    “反正我就是个穷酸秀才,试试也没什么影响。”

    “成功录用我就去潭明当官,不成功就回来种地,没什么好怕的。”

    正是这句话,让现场很多人突然醒悟。

    大家觉得这位秀才说的很有道理。

    反正试错的成本很低,不过就是从昆明到武昌的距离与时间而已。

    如果真的能成功,那就能直接飞黄腾达。

    试问一下,人生中又有几次像这样试错成本低,不会影响基础生活的机会?

    错过了这一次,下一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出现。

    既然如此,为何不试试?

    就这样。

    一群读书人商量着赶紧回家收拾行李,这就立刻出发前往武昌,生怕耽误了时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