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前后持续了五个月的乌台诗案终于有了结果,苏轼被释放,但还是给他定了个罪名,叫‘讥讽政事’,被贬往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并且不准擅离这个地区,无权签署公文,相当于流放了……
“两年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谪居黄州期间,四十七岁的苏轼写了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直到这时候牛缺草才板书课题——在黑板上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课文题目及其作者……
牛缺草问:“赤壁的景色很美,苏轼用四个字概括……请问是哪四个字?”
有人说是“大江东去”,
有人说是“惊涛拍岸”,
有人说是“江山如画”……
最后确定是“江山如画”。
牛缺草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的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经过讨论,最后明确为承上启下。
牛缺草问:“苏轼是怎样描写‘江山如画’的?”
经过讨论,最后明确为:具体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
描写方法,经过讨论,明确为:正面描写赤壁景色。
从“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的景物描写中不难想象出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
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一泻千里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壮观的雄奇景观。
作者只用了区区十三个字,就从形、声、色诸方面形象逼真地地勾勒出古战场壮丽雄奇的画面,深刻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情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有力的铺垫和蓄势……
牛缺草惋惜地说:“后来,苏轼离开了黄州,官场一直很不得意,最后被贬到荒蛮之地——海南岛的儋州……”
牛缺草在黑板上写下“儋州”两个字,接着说:“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牛缺草在黑板上写下“常州”两个字……
最后,牛缺草指着黑板总结说:
“请大家来看一看吧,周瑜,是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啊;
“而我们大家羡慕的苏轼呢,是黄州、儋州、常州……州州伤心啊!”
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热烈气氛中,杨啸天边上一个学生举手。
牛缺草请他说话。
他站起来说:“牛老师,课文注释上说,‘强虏’也作‘樯橹’,有区别吗?你喜欢哪一个啊?”
牛缺草笑着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区别肯定有,我喜欢注释上的‘樯橹’。你呢?”
这位同学说:“我喜欢正文上的‘强虏’。”
牛缺草笑着问:“为什么呢?请你自圆其说。”
这位同学说:“直截了当,明白无误……老师,您为什么喜欢注释上的‘樯橹’呢?”
牛缺草笑着说:“因为不‘直截了当’,不‘明白无误’……”
众人大笑,张张笑脸时而面向牛缺草,时而转向左右……
牛缺草看到杨啸天也开心地笑着。
牛缺草说,这是我自己的观点——赤壁之战烧的是曹军的战船,所以说“樯橹灰飞烟灭”更直观、更形象;
如果说“强虏灰飞烟灭”,更直接,但也更血腥……两相比较,画面美感更逊色。
注释上的“樯橹”,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比正文上的“强虏”更生动,更形象,更能唤起读者的联想……
牛缺草看到,杨啸天带头鼓掌,区小桃热烈鼓掌,大家跟着鼓掌。
牛缺草看了看到班级后面墙上的时钟,还剩八分钟,就自己范读、个体试读、集体朗读,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下课铃响了,牛缺草高声说:“课后作业,第一,背诵并默写这首词;第二,翻译并背诵小黑板上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
“明天上课……不好意思,在这里上课,没有明天了……让我在这里再吸一口香烟吧。”
说着,拿着半截“烟头”,吸了一口,又弹了一下“烟灰”,众人大笑。
牛缺草高声说:“下课!”
班长喊道:“起立!”
牛缺草精神饱满地说:“同学们再见!”
大家高喊:“老—师—再见!”
下午,牛缺草准备撰写已经打好腹稿的“县邑风物丛书”中的人物传记吴铁秋,谁知刚拿起笔,邰国奋端着茶杯就来了,坐下说:
“你的‘争气课’上过以后呢,说给我听听啊……哎呀,稿子什么时间不能写啊?”
被逼无奈,牛缺草只好讲了……
下课没多长时间,牛缺草就接到通知:
晚上的语文教研组初、高中分别活动改成集体活动,专题讨论徐艺高、牛缺草公开课情况,没去听课的也要参加活动,地点在校办会议室。
晚上,牛缺草第一次来到校办会议室。
椭圆形长桌子的周围,四十多个人坐得满满的。
郭恒吉也出席了,会议由杨啸天主持。
他作了开场白之后,要求大家评课。
会议主流是充分肯定徐艺高、明显贬低牛缺草的。
贬低牛缺草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课堂乱混混的,没有师道尊严;
二是上课“三个一”和“两个无”——“三个一”只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两个无”是教桌上无教案、手里无课本;
三是玩世不恭,抽烟、骗人,玩噱头;
四是对学校本科老师一律从初中教学起步不满意,说什么“在这里上课,没有明天了”……
特别重要的是,说什么“在这里上课,没有明天了”,语意双关,暗示在县一中工作的教师没有前途……
面对乱哄哄的会场,杨啸天显得异常冷静,高声发问:“荣卫东荣老师,你今天怎么是‘徐庶到曹营’,一言不发啦?”
荣卫东愤愤不平地说:“牛老师在课堂说,当年的御史台主审官捕风捉影,胡说什么苏轼在诗里流露了对朝廷甚至对皇上的不满和不敬……
“说这是用‘文革’中常用的一个词,是‘无限上纲’,最终把苏轼打入御史台大牢……
“那么现在评课也不能‘无限上纲’啊!
“课堂要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牛老师没做到吗?
“难道不是新一轮教改提倡的吗?
“至于‘吸烟’,生动形象地说明做任何决定必须‘调查’,‘调查研究’后再下结论……
“学校有些……有些……结论,是不是下得太早了?”
方才乱哄哄会场,现在又变得静悄悄的,薛祥生的咳嗽声显得特别刺耳……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