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他俯首想看个仔细,谁知热气贿赂了镜片。
他拿下眼镜,再俯首,才看清是一碗烟玉似的稠粥。
他用眼睛问,伍小亿笑着拿来天蓝色的盒子,盒子上有荷花,一朵正盛开,一朵刚打骨朵,还有火红的“纯藕粉”三个字。
牛缺草喝着,伍小亿说着:“我妈最喜欢冲这种牌子的给我爸喝了,我从小一直看到大……
“我爸对我说过,他身体好,全亏了你妈妈冲的纯藕粉……所以,我到处留意这种产品,直到昨天才买到……”
哦,牛缺草似乎对于盒子上的荷花有了进一步理解。
问:“你说,这盒子上的荷花和以前咱妈买的一样吗?”
“一样的,一样的!”她似乎很着急,边说边走进内室。
不一会儿,她就拿出一盒陈旧的盒子。
“你不要笑话我哟,这是我以前收集的盒子的封面。”
牛缺草打开盒子,一片片的,全是一朵正盛开,一朵刚打骨朵,还有火红的“纯藕粉”三个字的纸片,似一枚枚大邮票。
牛缺草思索着。
“你快趁热吃啊!怎么,不合口味啊?”
“哎,合口味,非常合口味。”
牛缺草趁热吃了。
感到的确如盒子上的介绍的那样“纯真可口”。
为什么呢?
该是因为它是名副其实的“纯藕”之“粉”吧?
花下之“藕”,又“纯”,且伴之以白糖……
牛缺草思索着,思想感情之水又“冲”出了散文诗《纯藕粉》。
见牛缺草坐在书桌前拿笔写字,伍小亿说:“说是急着下乡的,怎么现在又不急了啊?”
牛缺草说:“记下灵感再说吧……”
万字乡屠园村征收提留时,一老太太生气了,倒地身亡;
其孙子、孙女二人也随之自杀身亡。
现在三具尸体都被抬到村部院子里。
其在新华社工作的远房亲戚陈一兰来家探亲,听说后,义愤填膺,准备今天去吊孝,走访调查,写一份新华内参。
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县委办、宣传部出面协调,但是陈一兰概不理会。
经过内查外调关系,得知陈一兰是牛缺草的高中不同届学友——在白果树乡初级中学读“带帽高中”时,牛缺草是1974届,陈一兰是1975届;
校团委书记由老师兼任,牛缺草和陈一兰都是副书记。
读大学后,她分配在新华社工作,嫁的老公下海经商,其他信息牛缺草就不知道了。
昨天晚上十多钟了,躺在床上休息的牛缺草接到冯杈打来电话——
介绍了陈一兰“油盐不进”的情况后,说:
“陈一兰住在白果树老家,县委王书记很着急,又很重视,说千万不要出事,说要车给车,要钱给钱……
“你明天早饭后到县委大院来,已经安排小车专门供你使用,驾驶员小庄身上有钱,着情花吧。”
牛缺草感到十分为难,但是,没办法硬着头皮,买点东西,经过打听,上午九点钟车子就停在陈一兰家门。
不少大人孩子围着轿车看。
听说找陈一兰,几个孩子进入虚掩的大门。
陈家三间主屋,两间偏房,拉着院墙,全是红砖红瓦。
只是红色退淡了,水渍灰黑居多,在村中可能“领先”过,现在显得“落伍”了。
陈一兰出来了,三十多岁的她看上去只有二十来多岁,衣着得体,显得干净利索。
她第一眼并没有认出牛缺草,说:“你是政府官员吧,又是来阻止我上午我去万字乡吊唁和调查的吧?
“请你回去吧……如果及时回去,包括你在内的政府官员的行为不会进入我写作的内容。”
这时,陈一兰父母模样的两位老人也出来了,好像说“不要这样没礼貌”。
牛缺草笑着说:“老人家,没事的……陈记者可能不理会政府官员,不会不理会老同学的……”
可能听懂口音了吧,只见陈一兰眼睛一亮,惊讶地说:“老同学……是你……牛缺草?”
牛缺草故意埋怨说:“是啊,我是牛缺草啊,当了大记者,就认不得老同学啊!”
陈一兰十分高兴,对身边的老人说:“爸爸,妈妈,他是我高中老同学呢,叫牛缺草呢,也会写文章呢,文章也被我们新华社发过通稿呢……”
陈妈妈和蔼地说:“带到家里坐啊。”
陈一兰对牛缺草苦笑着说:“母命难为,老同学,请吧。”
牛缺草笑着说:“谢谢啦,老同学。”
驾驶员小庄眼头很活,见牛缺草他们进去了,才从车子里拿出牛奶、水果等东西,吃力地提着进入陈家大门。
陈一兰责怪牛缺草说:“老同学现在也世故了。”
牛缺草笑着说:“‘拜学友,不空手’嘛,这是驾驶员小庄……”
陈一兰立即和小庄打招呼,接礼品。
来到主屋坐定,寒暄一番。
陈一兰解释说:“老同学,不是我不给你面子,万字乡的干部太霸道了……”
牛缺草笑着说:“行啊,我提供车子,我跟老同学学学采访,总可以了吧?”
陈一兰一时语塞。
陈妈妈端来茶水,说:“喝水,喝水。”
望着母亲的背影,陈一兰认真地说:“你是记者性质的,我知道,可是老百姓不知道啊,他们把你看成官哪……”
牛缺草笑着说:“我知道了,你是剥夺我向你学习的机会了,也行啊,为老同学提供方便,当‘护花使者’,总可以了吧?”
陈一兰为难地说:“唉,真拿你没办法啊,老同学!”
为了拉近距离,牛缺草笑着对小庄说:“不要看陈记者是京城来的大美女,我这个县城土包子当年还背过她呢!”
陈一兰笑了,说:“你啊,还是和当年一样,动不动就煽情……”
小庄很是配合,说:“说给我们听听吧,牛科长?”
牛缺草高兴地说:“好啊。”
一次,1974届和1975届学生“学农”——给学校附近的生产队插秧。
陈一兰来了例假,不能下水,就被安排在田埂上拉线,让别的同学顺着直线插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