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新生代农民儿女的故事 > 第119章 孙井村琐事动人心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龙树村的传说】第三季毛虫市长传奇

    第六十三章孙井村琐事动人心

    话说,泥巴做了龙树村镇长,他效仿他的阳荣大哥,不仅做实事,干大事,他还微服私访,走村串寨,走进寻常人家。

    泥巴,他走遍了龙树村镇所辖的所有办事处,所有村寨。

    泥巴是土生土长的龙树村人,龙树村方园几十里内的村庄,不论大小,他之前都到过,可以说他都熟悉。

    虽然,改革开放后,乡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泥巴离开乡村近十年了,各村各寨的变化,确实很大。但是,不论乡村怎样变,对泥巴来说,每一个乡村的名称,地貌,他基本知道。

    尤其,几乎每一村,泥巴都有那么几个相识,不是沾亲带戚,就是玩伴同学。

    一天,泥巴来到距龙树村六里外的孙井村,偶遇了他中学时的一位老同学。

    老同学多年不见,一见必是热情招呼,热情招待。大概,这位做教师的老同学知道泥巴如今是龙树村的镇长吧,或是,这位老同学内心一直被村里的往事感动着,这位同学边与泥巴在家中喝茶,边向泥巴讲述他们村里曾经的往事。

    现在,让我们一起听这位泥巴老同学侃侃道来:

    七十年代的一天,孙井村生产队的公房墙角下,蹲着几个中年男人,边咕噜咕噜地吸着水烟桶,边缓缓地论着村中事。

    乡村的傍晚,夕阳淡去,弯月东升,整个孙井村,很快便笼罩在朦胧的月光里。

    榕树上的鸟儿,也许欢唱够了,也许要还乡村一分宁静,也许怕啾啾声扰了那几个男人的谈兴,很快便停止了叽叽喳喳。

    墙角下的几个男人,他们的人数一会添了一个,一会增了一个,齐刷刷地背靠墙角,随意地蹲着,手中的水烟桶不时地递来传去,阵阵水烟桶的咕噜声伴响着浓重的乡音乡语。

    月光的倒影下,几个中年男人的形态生动而鲜明。

    不用猜,也不用走近细看,我童少的眼睛一瞟,就认出蹲在正中的那位,头戴旧军帽,脚穿一双解放牌力士鞋,鞋底粘着泥,一身陈旧灰色卡其布衣服上不是补丁,就是泥灰的四十多岁男人,就是我们村的生产队长孙大爹。

    右边紧挨孙大爹蹲着的,是生产队副队长李大爹。虽然此时旧草帽戴在头上遮住了他的半张脸,但他敦实的身子以及浓重得让人远远就能闻到的汗味,一眼就能让我认出他。挨着副队长的,是瘦小的会计,背有点驼的保管员。

    左边挨着孙大爹队长的,自然是村里那几个爱管闲事,一贯脚穿自编的草鞋,头上总戴顶旧军帽的老党员。

    当然,刚从菜地来,把粪桶放在一边,用大手拍拍脚下那双布鞋上灰尘后蹲下的大个子男人,是村里的治保主任兼民兵排长。

    墙角蹲着的这几个男人,他们其实就是孙井村生产队的领导者,也可以说,他们是我们村的灵魂人物。因为,他们决定村里的事,生产队的事。因为,他们在村里最有威望。

    现在,他们像似闲聊,像似开会。反正,在孙井村,这几个中年男人常常这样蹲在一起。他们这样蹲在一起,孙井村的生产生活,常常有所改变,有所改善。生产队的生产一天天有序进行,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充实起来,有望好了起来。

    这不,今天生产队长他们傍晚一个时辰地蹲着“闲聊”,村里的李寡妇一家,随即是境况大变,命运改观。

    李寡妇真是命苦,旧社会,她年纪轻轻就丧夫。丈夫去世了,给她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并且,她的家况以及族亲的家境都不好,没有人能帮她一把。所以,她的日子在村里过得很难。于是,她或是背着孩子,或是拉着孩子四处去乞讨。

    解放后,李寡妇被村里找回村,还分给她住房。这样,李寡妇再不去乞讨,尽心尽力地参加生产队的劳动。

    虽然回村后的李寡妇,她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吃穿住总算有了。更主要是,李寡妇觉得在生产队生活有了意义,有了尊严,有了希望。

    虽然最初几年,她家常常超支,常常要生产队补助,是村里几家超支户之一;但是,村里条件好些的邻居,总是无私地帮助她家。

    尤其,生产队总是视其生活现状,念她儿女小,看她勤勤恳恳劳动,总是给她家免去一些超支款项。

    生产队长孙大爹总是在社员大会上说:“我们是新社会,我们都是乡里乡亲,我们要互相帮扶,我们要人人有吃有穿,家家户户把日子过下去,把生活过好……”

    正是如此,李寡妇的一儿一女,渐渐地顺利长大。现在,儿子十九岁,女儿十八岁。而且,她的儿子长得像匹骏马,女儿长得像水田里的荷花,很令村里人喜欢。

    昨天,县里给公社分来几个参军与工厂招工的指标,公社把指标一一分给了生产大队,大队又把指标一一分给生产小队。孙井村生产队参军与当工人各得一个名额。

    按上方的意思,这些名额要给最需要的人,给最困难的人家,特别是让那些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子弟去参军卫国,去当工人建设国家。

    其实,那年代农村青年都希望能参军,既可以保家卫国,锻炼自己,增长技能与见识,又有发展前途。同时,能走出农村去当工人,可以说是每一个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好事。

    本来,队长孙大爹的儿女与李寡妇的儿女年龄相当。且,孙大爹儿女四五个,家庭负担很重,他的大儿子大女儿一直吵着要参军或当工人去。

    其实,墙角下蹲着的几位村中“主事者”,他们的家况与队长孙大爹家大致相同,他们儿女多,儿女都希望去工厂拿工资,去城市过好日子……

    可是,谁能想到,这样的好事全让李寡妇的一双儿女得了。李寡妇的儿子去参军,并顺利进了军营。李寡妇的女儿成为县化肥厂的工人。

    呵呵,真是生产队啊!呵呵,真是些老党员啊!

    后来,多年后的后来,李寡妇的儿子部队转业成为铁路警察。李寡妇的女儿成为化肥厂厂长的儿媳。当然,后来李寡妇被儿女接走了,离开了孙井村。

    孙井村,据说孙井村里像李寡妇这样落得好结果,好运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家有好几户呢!

    我的堂姐秀秀就很幸运。堂姐秀秀,真是名如其人,长相又秀气又美丽。

    可是这么美丽的人儿,却生长在孙井村最贫困的人家。堂姐秀秀家与我家住一个院子里,我们是血脉一家。所以,堂姐秀秀家的境况我很熟悉。因为我到过她家多次了。

    堂姐秀秀的父亲身有残疾,一只眼眼瞎了。堂姐秀秀的母亲身患癫痫,常年病情发作。而且,秀秀堂姐上有八十岁的奶奶,下有两弟一妹,所以,家境真是贫寒。

    少小时我曾到过堂姐家的楼房住处,眼前的状况曾令我惊讶。确实,他们的床上只有又破又单的被子,人就睡在草席上……

    堂姐家的处境很令村里人同情,人们尽力地帮助他家。生产队照顾秀秀的爹去放牛,让她的母亲去养猪。所以,全家人吃饭得到解决。

    堂姐秀秀初中毕业后,学校根据生产队的大力推荐,让她去县城上了中学。并且,生产队在生活上对堂姐给予全额补助。随后,堂姐高中毕业,又被推荐上了大学。

    堂姐大学毕业,有了工作,成为城里人。于是堂姐又资助她的弟妹去读书。后来,堂姐的弟妹都有了出息,她父母的生活也大大改善……

    孙井村有个外号孙香火的家伙,真是占尽了生产队的好处。

    孙香火是求子心急了,他一年让婆娘生一个孩,已经连生八个孩子了,他还不甘心,还让婆娘继续生娃。

    村里好心人劝他,生产队爱管闲事的“管事人”教训他:叫他不要再生了,娃多了你养得起吗?猪崽子多了都难喂饱,何况人要吃还要穿。

    可他全不听,一天总拿婆娘干,让她一定生个男娃。他总是振振有词地说:“要生个男孩,孙家的香火不能断。”

    这样,村里人拿他没法,村干部拿他没法,何况那年代,能生多生是受保护的。这样,村里人送他外号“孙香火”

    可能,上天怜他心诚,终让他第九个孩子是个男孩了。这样,孙香火终于收手,终于系紧裤带,不再生了。

    男孩有了,可孙香火的内心怎么也笑不起来,因为养九个孩子,他家一下成为全村最赤贫的人家。

    记得我多次从他家门前路过,常见孙香火焦头烂额,赤身抱着他的心肝儿子。一伙女孩,脏兮兮地在地下爬来爬去……

    哎!孙香火真是幸运,他生活在孙井村,生活在生产队时代。队里的社员们,总是把衣服送给他家的孩子穿,虽然衣服破旧;但将就着让孩子们穿穿。

    生产队更是不断地照顾他家,分粮分食品,总是多给,多给……

    后来,后来队里照顾孙香火的大女儿去当了工人。后来,几个女儿长大,都嫁到富裕的人家。当然,孙香火的儿子,改革后还成了村里的村民组长,致富带头人。

    我们孙井村有几个孤寡老人,村里人称之为“五保户”。

    无儿无女,孤老的人怎么过?怎么过啊!

    可是,在我们孙井村,在我们生产队,在我的印象中,村里的几个孤寡老人,日子过得跟我们一样:有吃有穿有用。

    我家巷道里的“老姑奶”,我一直这样叫她。老姑奶七八十岁,总是穿戴的干干净净,总是脸上挂着慈祥的笑,总是坐在她家大门外的石墩上。

    当然,农忙时节,老姑奶还是去生产队的晒场上做一些老人能做的事,按她老人家的话说:“能做一点是一点,大家都在忙嘛。”

    生产队总是分给五保户粮食,而且分给的食粮足够他们吃了。至于他们吃的菜,村里人家的菜地,就像他们家的菜地,想吃什么菜,他们都可以随心去采,没有会说不字。

    村民们不但不会说他们摘自家的菜,邻居们还会主动把菜送上门。更有热心善良的小青年,特别是那些共青团员,常常给五保户担水,洗衣,打扫卫生……

    唉!都说那时代的人们心地善良,乡情浓烈。所以,孙井村让我感动而印记的事,何止这些呢,我怎么说得完呢?

    反正,好事总是不断,好人随处可见。大概,那时人们要求不高不多吧,一点点就让人觉得是好。

    我呢?我是感谢生产队的。因为我的父亲是烈士的弟弟,也被照顾当了工人。这样,才有了我的乡村生活,有了我后来的人生。

    唉!泥巴同学,过去的乡村,真让人感动啊!过去的乡村,让我满是好感,人心好呀!

    唉!泥巴同学,看看现在,现在的村干部,一个个不是老板,大老板,就是……

    唉!泥巴同学,你看,你看大树下那老人,就是昔日孙井村的生产队长孙大爹,他老人家病殃殃地坐在大树下……

    奇怪,孙大爹做了二十年的生产队长,他的几个儿子,现在依然在村里,一个也没出去做个什么工人,一个也没成什么“企业家”。

    此时,泥巴的双眼,被泪水模糊了,他的内心在颤动,浑身在颤……

    【作者题外话】:面对眼前不择手段捞私利的村官,泥巴听到了一位昔日老队长的故事,让他浑身发颤呀!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