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青山挑柴火,乡村冒炊烟,灶堂烈火旺,大锅饭菜香,母亲巧手炒,儿子烧火红,桌桌农家菜,村野皆飘香。
灶堂燃柴木,烟囱袅袅烟
乡村,炊烟袅袅。农家,饭菜飘香。
向来乡村人家,大锅大灶,燃柴做饭。米饭,蒸的热气腾腾,蔬菜鲜肉,炒的喷香四溢,这种做饭的方式,在我的家乡玉溪,大概沿袭了上百年,上千年。
乡村人家,每家每户,都有灶台——工匠用砖土特别打造的大灶台。
灶台,木蒸子,大瓷水缸,木碗柜,四方木桌木凳,这些什物,就是农家厨房里的摆设。简单,淳朴。
乡村人家,做饭炒菜都在灶台进行。养猪人家,还要在大铁锅里煮猪食。
一般人家,每天做二顿饭:早饭,晚饭。有的人家,趁夜晚烧热水洗脸泡脚,顺带做个简单的晚餐,也在大灶台进行。当然,我们乡村人,不吃早点。或是忙,或是不够富。
做饭的时候,每次,总要先把灶洞里的柴火燃起,让柴火烈烈,然后才蒸饭,炒菜,烧开水。
锅洞里燃火(升火),也不容易。先用松毛或茅草之类点燃,然后再加柴禾。好柴禾,才能使火焰燃烧猛烈,火光熊熊,火势呼呼旺旺。反之,不好的柴禾,火力不足,或是火一会燃一会熄,那煮出的饭是夹生饭,炒出的菜半生半熟。
所以,要使饭香,菜有味,就得有好柴木。
做一餐饭菜,要烧不少柴木,一天二餐三餐,一年三百多天,需要多少柴禾啊!
所以,农家人,总要去找柴木,去找烧柴。哪里找柴木?当然是大山中,树林里,森林里了。
乡村里的人,都要上山挑柴。
可以说,八十年代前,在我的乡村,几乎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地上山挑柴,每一个人,都有上山挑柴的许多许多经历。
因为,田地里的庄稼枝杆:稻草,麦草,油菜杆,包谷杆等,既不够做饭烧火用,又火力不够劲不耐烧。最好的柴火,在大山里。最好的柴木,是山林里的各种树干树枝……
做为农家儿,我有许多许多上山挑柴的经历
上山找柴,最好的季节就是冬季。大家知道,冬季树木枝枯叶落,山林里有大量的死树枯枝。这种死树枯枝,不仅是最好的烧柴,而且砍伐不会被守山人责骂殴打。还有,冬季的灌木水分少,重量轻,人们可以多挑柴木。
因此,有经验的农民们,总是在冬季备好家里一年烧的柴木。
我,我的伙伴们,整个寒假,每一年的寒假,几乎每天,都是上山挑柴,挑柴……
我什么时候开始上山找柴?具体年龄我已经记不清了。我的村庄是一个依山的村庄,距山岗不过一里多的路程。所以,山对于我,可以说太熟悉了,大概我初记事,就认知了山,我刚会走会跑,就到山脚下玩。
我最早上山找柴木,当然是跟随母亲去;而且,是在母亲的强制下去。
六七岁吧,我背着竹篓,手拿镰刀,一跳一跳地跟在母亲身后,登上不远处的山岗。能干的母亲利索地砍到一大捆好柴木;而幼小的我,只会撸一些松树上脱落的,金黄色的松毛,拾一些松树上掉下的,裂开口的干干的松球(松树果壳),或是捡些枯枝残根。这样,母亲挑一大担柴木,我背满满一篓柴禾,我们高高兴兴回家……
整个寒假,我们乡村伙伴,几乎每天上山挑柴
十一二岁,我,就成为上山挑柴木的男子汉。我们村里,像我这样的小男子汉可多了;尤其,村里的小姑娘,上山挑柴的力气与勇气,一点不逊色男子。村后十几里之内的山林山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论高耸入云的山峰,还是悬崖峭壁的山箐,我们都攀登,我们都踏遍;而且,每人肩挑五六十公斤的柴木。
当年,傍晚的晒场上,玩够跳够聊够的几个合拍合心的伙伴一声约:
上山挑柴,回家准备。
于是,伙伴们分头回家准备,把扁担棕绳理好。当然,得把钢制砍刀,或是钢斧,拿到院子中央的?石上,?得刀刃又坚又砺,银光闪闪。
早晨,一声鸡叫,我迅速爬下床,穿上补丁衣服,扛起绑好绳的扁担,手拿砍刀。当然,不忘背上装满水的军用水壶,以及晚上母亲为我准备好的麦饼。
我快速穿梭在胡家巷,李家巷,蔡家巷几个伙伴的家里。随即,伙伴们相会相聚,匆匆出发。
天色朦胧中,五六个男女小伙伴,披着星星戴着月亮,踏着冰霜,有说有笑,快速地攀登在山坡上……
陡峭的“竹竿坡”,我们一口气攀上
村后的绵绵群山,就是我们挑柴木的战场。群山之中,有著名的:“竹竿坡,龙箐,和尚寺,尖山,十二弯,中山,及大黑山里的长岭山脉……”
这些以山中奇葩平坝村为圆点而辐射的山脉山谷,就是我们村里人最爱去,常常去,找柴木最好的几处山岗。
但是,要到达这些地方,我们得爬过一坡又一坡,翻越一山又一山,走过一条条崎岖的羊肠山路,跨过一条条大大小小的山涧箐河……
从山脚攀登,首先要攀越第一座耸立在村背面的蔡家大山,坡度四五十度,坡路弯弯曲曲,碎石遍地,满是冰霜,路面又湿又滑。
爬过大红山,跨过烂破箐,直奔大平滩,一个小时左右的快速爬走,终于登上第一座山峰之顶。
随后到达龚家山李家山。随即是下坡,不停地在曲曲小道上下坡,大概走两公里山路,走到山箐沟河。
站在山箐湿地,举目向大山望去,眼前的山路,就是陡峭的竹竿坡。
呵!这是雄伟的高山,这是非常陡峭的山坡,大概七八十度的陡峭,像一条笔直的竹竿,屹立在人们眼前。
咬紧牙,攀登!攀登!这才显英雄气概!
气喘息息,浑身冒汗,腰酸脚疼,大概攀爬一个小时,终于攀上山顶。
站在山顶,头顶蓝天白云,脚踩大山大地,凉风习习,神清气爽。
举目远望:群山逶迤,森林墨染,树木葱葱……
然后,走在半山腰的崎岖山路,一会上坡,一会下坡,一双双有力的脚步,踩得古老的路面发出嘭嘭的声响。
随即,伙伴们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观察着山林里茂密的灌林,选择最佳的找柴所在地。
走过二里三里,终于停下脚步,开始我们的战斗。
在山坳茂盛林间,大伙放下扁担绳子,各自分头行动,手舞砍刀,开始干活。
伙伴们,有的穿梭在浓密灌林,选择最好的灌木砍伐。有的攀上高大的松树,砍下枯黄的松枝。有的寻找枯死的乔木,操刀猛砍。
幽幽山林间,传荡着砍伐的嘭嘭声,传扬着伙伴们欢快地吆喝声,朗朗的笑声与歌声……
大概一个小时的砍伐,伙伴们各自砍好柴木,然后用棕绳捆绑好,用扁担挑起,沿路返回……
男男女女的伙伴,有的肩挑五六十公斤重的柴木,有的力气大些,挑七八十公斤柴木。
身担重担,走路似跑,像一阵风前行。
上坡固然吃力而缓慢,脚步沉重,负重慢行,这才显示乡村人儿的意志毅力与力量。
下坡脚步轻快,飘飘然间,肩上的柴木晃来晃去,摇摆不停。一不小心被碎石滑倒,不是跌得鼻青脸肿,就是人柴滚滚而下,不死俱伤。所以,下坡——下陡坡要小心翼翼。
走上三里五里,担子左肩换右肩,右肩换左肩,换了多次。肩疼了,脚酸了,大伙只好放下柴木,停一停,喝口水,聊聊天,养养力气……
歇了一会儿,汗水未干,鼓起劲来,继续上路,继续奔走……
从早晨出门,把一担柴木挑回村,大概五六个小时吧!
回到家,稍作休息,吃好饭,随后,作为农家儿女,又开始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生产……
挑柴的过程很辛苦,但有快乐!
上山挑柴,可以饱览山之风景!可以锤炼人的意志。
八十年代前,玉溪西边山脉里一条长长的山间土路,从山中平坝村蜿蜒游荡到山脚下的大营街。其间,这条道上有许多岔路,顺山坡直通山下几个村庄。
这条不宽不窄的土石路,路面被村里来来往往的挑柴人,踩踏得平坦而光亮。每天每天,这条道路上啊,总行走着一群一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挑柴人。
挑柴火的人,络绎不绝。
各村各寨的挑柴人,不论到哪一座山里找柴,最终都会走上这条路上。那年代,挑柴火的人,成了这条道路上活灵活现的动人风景。
当然,在这片山的世界里,最美的风景,还有山谷山箐山岗里的树林。
龙箐山林里的灌木,既茂盛又神美。和尚寺片的山林里,尽是一棵棵苍茂的松树,松涛阵阵,松香扑鼻,松毛把山地铺得金黄。
中山上,是林海。十二弯一片,柏树参天。最让人惊奇的是长岭山谷:古树遍山,原始森林。平坝山域,真是山林胜景,山巅景观。
上山挑柴,可以锤炼意志,培养毅力,铸就强健体魄!
每一个上山挑柴火的人,既是运动健将,又是勇于探险的人。
有一个冬季,当我与一位伙伴爬上山谷,山谷里是冰天雪地;但我们在寒冷中,顽强地把一担柴挑回。那次,路上摔了多次跤,受了几处伤。其实,有一股力量,生存的力量,促使我们,一定要把柴木担回家。
森林里,有奇观奇景,让人赏心悦目。同时,还可以让人展开想象,无限遐思,继续探寻山林的奇妙。
当然,山林中也有险境绝壁,这,可以考量人们的智慧,提升人们生存的能力。
幸好,多年挑柴火,我没遇到毒蛇猛兽……
其实,谁愿意去挑柴火?
那年代,我们的科技落后,生活离不开柴木。上山,爬山又苦又累,鞋磨破一双又一双,手上肩上一层一层脱皮……
好辛苦啊!
多少次,多少次,我在艰难攀爬时,心中遐想着美好的未来,希?S它日,我能逃离这种生活,希望我们农民,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幸好,现在的乡村,做饭炒菜,不是沼气,就是煤气,或是液化气。
乡村,再不需上山挑柴。
挑柴的时光,成为一段别样的,历史的记忆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