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新生代农民儿女的故事 > 第169章小小的脚,乡村里裹脚的奶奶外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我小的时候,常常在煤油灯下,看奶奶洗脚。

    奶奶一双小小的,尖尖的,变得畸形的脚,使童年的我,很是好奇!

    每到天黑,忙了一天的村民们,从庄稼田地里,从自留菜地里回到家,烧一大铁锅水,一家人依次用瓷瓦盆盛满热热的水,把一双脚放进热水,泡上几分钟,再用双手搓揉,清洗。

    洗脚的过程,既是一天劳累的舒缓,又是一种快慰的享受。

    奶奶洗脚,总是比别人慢,比别人洗的时间长。

    奶奶她穿一双布做的,尖小的鞋子,鞋上绣着花草,做工精细,很是好看。

    奶奶的脚里不是穿袜子,而是用长长的棉布缠绕。一圈一圈,一层一层地缠绕。

    缠绕的布一打开,露出尖小的脚。细看那脚,只有大脚拇指完好,其余四个脚趾,全曲折在脚板上,使得一双脚,像一个锥形。

    这正是人们口中所谓的“三寸金莲。”

    童年时好奇的我问奶奶说:

    “奶奶,为什么要把脚裹成这样呢?

    疼不疼?”

    奶奶听我好奇地问,她笑笑说:

    “在旧社会,妇女的脚都这样。”

    渐渐的我留心看,村里的许多奶奶,都裹着小脚,就是外婆村里的许多外婆,也裹着小脚。

    冬天时节,当太阳灿烂,几个老奶奶,在宅院大门外的巷道石凳上,一个个把鞋脱下,裹布拉下,一双双小脚,露在阳光下,边烤太阳,边修脚皮,边聊天……

    为什么这么多奶奶裹脚呢?

    其实,奶奶也好,外婆也罢,她们也说不清楚,她们只是随流,随俗而已。

    旧时代,中国大部分地方的妇女,都要缠足,这种习俗,从隋朝始,到明朝清朝更盛。越是富贵家得妇女,越要缠足,足越裹的小,越被喜爱。

    所谓“铁莲,银莲,金莲。”

    “三寸金莲”被人赞誉,大脚女人,被人歧视。

    有人说:“妇女裹足,是限制她们的行动,妇女,在旧时代地位低下!”

    又有人说:“妇女裹足,是迎合男人性的爱好。”

    这些,尽管都有道理,但在现代人看来,都是对妇女的摧残。

    我的脑海,浮现小脚的奶奶,挑着沉重的水桶,在弯曲不平的巷道艰难地行走……

    我的脑海,浮现奶奶挑着一筐粮食,在窄小的田埂上行走……

    我的脑海,浮现八十多岁的奶奶,与我们登西山龙门,她竟然是步履轻盈,精神饱满……

    我祈求,这种陋习,再不出现。裹足,这是对妇女的摧残啊!

    【坐马车的悠悠岁月】

    马蹄声声,笑语欢欢!

    慢悠悠的岁月,慢悠悠的乡村,慢悠悠的年代。

    往日的生活,六七十年代,就是这么古朴,代步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了。

    我的村庄离县城七里八里,乡下人总热衷去赶街,去赶集,走路太热太累,村里就有马车,马路上不断地缓缓走着马车。赶车的老倌有村里的,也有邻村的。十多个乡亲一凑,就是满满一车。

    马蹄声声,一路欢欢,向州城驶去。

    坐上马车,人们便抛弃田地里的劳累,满车的大婶大嫂,叽叽呱呱,说起上街的欢喜。

    哪家的米线好吃,哪家的菜好,种子好。猪肉卖得贵不贵,为女儿买新衣,给儿子添双鞋,带上孩子随便走走亲戚·····

    真是热闹,真是欢乐。

    两匹马儿在土路上吃力地奔跑,赶车老倌不时扬扬马鞭,壮实的两匹马,似乎很有灵性,摇着欢快的马尾,四蹄腾跃,硬是把这么多乡亲,拉到热闹非常的州城。

    每人一角钱,赶车老倌收好钱,笑着向乡亲致意。他快速把备好的水提下,又把饲料拿来,好好款待跑得一身汗的爱马。

    我跟随母亲,来到北门街。街上的石板很光滑,铺面的房子显得肃静。但街上有卖各式水果的商贩。一箩一箩的桃子,又鲜艳又好吃,一框一框的梨,绿绿的,大大的,使人垂涎欲滴,特别是叫花红的果子,红得非常好看。

    州城很是热闹,处处是人挤人。但母亲没有余钱去肉摊上割点肉,领我到新兴饭店,吃碗鳝鱼米线,我便高兴地跟着母亲,又来到坐马车的路边,坐上马车,很快人就凑足一满车。

    马蹄踢蹋,奔驰着回家的马路上。

    夕阳染得半壁天空,绚丽而梦幻。行驶在马路上的马车,马蹄声清脆而乐感,马脖上的铃声,更是银铃而悦耳。

    一车上的乡亲,露出满足,露出快乐……

    昔日的马车,往日的岁月,平凡,但悠长,就像我乡村的梦,只是田野,只是山林,但依然神幻,依然美好!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