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林钦差到达广州之后的第二步行动,就是召集了所有能找过来的千总以上军官,以及当地督抚衙门高官,地方士绅代表,民众典范,前往拜祭了战死前线的关天培老提督,陈连升副将等几位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以及广大官兵。同时责成广州道,近期之内,在虎门高处,立起一块纪念碑,专门纪念那些为了保卫此地而献身的英烈。至于花费,林侯等应主要自己承担,理由是为这些英灵尽自己一份敬仰心意。
“对了,军师,你负责搞清楚所有战死英烈的详细家庭状况,联合当地政府,给予他们必要的救济,并且以示表彰,各位也要牢记此次范例,跟所有部下说明白:只要为保卫国家,包围百姓而牺牲,就当受到世人敬仰,家属就该享受国家补助!”
第三部行动,林侯打算邀约詹尼斯,具体商谈一下开办一家报纸读物的问题,结果刚回到庄园别墅,马上遭到了对方劈头盖脸的打击,心中有些恼火,但是根据自己的侦探报告,在前段时间的解决俘虏问题,如实反映中英战争,采访双方官兵,以及民众问题上,这位大小姐,而且是身份属于贵族的伯爵夫人可是不遗余力,很是主持公道的,赢得了官兵和一些百姓好感,因此就强行压下了怒火。
“小姐!”林侯淡淡说道。
“呸,老姐,本人是夫人,不是小姐了!”詹尼斯尽管汉语不流利,但是那口气,那意思却是让人很能理解:“我告诉你,中英贸易必须恢复,否则本小姐,呸,老娘,啊就撤回前面发过的所有揭露抨击鸦片贩子,勾结某些政客给大清国带来的伤害,你看着办吧!”詹尼斯说完,扭头就走,结果被一只柔软,但是很有力量的纤细手掌给抓了回来,挣扎无力之下,只好顺从、服软、没了反抗力气。
其实,不用詹尼斯撤回所发的文稿,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几乎烧光了刚刚红火了一个多月,狠狠赚了一笔的公报编辑部。正应了那句话:辛辛苦苦几十天,一夜之间变成了穷光蛋。编辑部烧了,人还在,已经发行,全国流传的文稿还在,尽管后续的,詹尼斯发回编辑部的其他图片,文章暂时没有被发布,谁料想,那名邮递员却意料之外的,在下一场大规模中英冲突中发财了,就因为把来自大清国的,那个有名的,也是自己梦中情人的伯爵夫人的邮件投递无门的情况下,私自留存了起来。当过不多久,公诸于世的时候,一下子成了一笔巨大财富,这是后话。
忙活了许多天,这一日终于得空,林侯拉着两位美女,是外国的洋人美女,踏入了“越华书院”,专程前来拜访一位早就闻名的著名学者、史学家,林则徐大人的老朋友,自己也见过几面的梁廷??梁大人。
此人幼年丧父,贫苦出身,所以举子之后,仕途没得到大的发展,但是自青年时开始,就很热衷历史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并有不俗的见解。后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并不存在书呆子之气,反而很有开化头脑的梁廷??马上关注时事,着重研究洋人的政治经济,地理器具等等,成为了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开拓者之一,很是影响了一大批人,包括不少地方大员。比如当时的粤海关监督豫坤就聘他负责《粤海关志》的编修,主持广东海防书局编订的《广东海防汇览》等等。也借此机会,梁先生包揽了许多难得一见的关于国内外政治经贸等书籍资料,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为以后的论著提供了基础条件。
数年努力之后,《粤海关志》终于问世,它以比较详尽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了打量中外贸易的事实,揭露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同时也汇集了鸦片战前,清政府,以及地方对于列强、对于外贸的政策和措施,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以史为鉴,提供了宝贵依据,的确为宝贵资料。
林则徐钦差广东之前,就已经闻听梁先生大名,到达任上之后,马上拜会了他,并将自己的钦差行辕安置在梁廷??所任监院的广州越华书院,两人相较密切,观点高度一致,以此梁先生成为了林钦差的座上宾,很多见解,包括禁烟措施等等,都有梁先生等人的高见。即便林大人削职贬戍西疆之后,被遣戍新疆后,继任的祁贡总督等也是很器重他,多有请教,此公也不负所托,为地方出谋划策,很尽了不少心力,为人敬仰。后来,鉴于其威望和事迹,清政府授予他内阁中书、加侍读衔虚职,也算是实至名归。
“梁先生,学生请您多多指教啊!”乍进门,林侯就客气说道。
听说来了姓林的钦差,梁先生激动地不得了,急忙跑了出来,到了门口一看,顿时愣了:这哪里是自己的至交林则徐林大人吗。不过很快就认出了此人可不正是把洋鬼子整的死去活来的林将军吗,很好,不错,马上换了笑脸。
“林侯爷客气了,欢迎您前来书院指导工作,欢迎欢迎!”
两人寒暄一阵子,然后就东南沿海局势,外夷对我贸易的状况,英夷多次武装挑衅的原因、目的和结果等进行了交流。一席话谈下来,顿时让梁先生大大吃惊:这少年郎简直是妖孽,如何懂得如此多的先进知识;如何了解如此详细周到的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人文,甚至把英夷的什么资产阶级革命了,工业革命了,廉价商品对于中国的巨大威胁了说的可是头头是道,清楚明白,简直让自己大开眼界。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先人诚不欺我,以后还请林侯爷多多到这里指点一下老朽,最好能给书院的学子们好好教授一番,老夫兴莫大焉!”
“好!”林侯爷不客气,这可是好事情,要想发展壮大,必须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进头脑的知识分子、科技人才和官员才行,否则可成了孤家寡人。而这书院可不正是宣传启蒙的最佳场所吗。
“对了,老夫记起来了:听说番禹和南海联办的新式学堂可是多受您的指点,此事当真否?”
林侯点头认可,然后趁机转了话题:“先生学识丰厚,眼界开阔,最难能可贵的,比之许多大清高官,所谓名士都通达博学多了。想那些所谓高士,只会诗词歌赋,八股文章,哪里懂得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政治制度,现代化历史进程。也因此,我们当想办法打破这一愚昧无知的局面,开国人眼界,启国人智慧,与世界各国争先。也基于此,学生想办一份报纸,还请先生鼎力相助。至于这报纸的名字,暂时就叫做《东南纪闻》如何?”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