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铁血浪子 > 第134章 因功而罪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西城区,临近运河码头的集市上非常热闹,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牲畜与鸡鸭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大的乐章。一艘乌篷船靠近了码头,几个身材健硕的青年人先后顺序进入了鱼市,在里面小心寻找着。终于,几个别样的大鱼篓子静静摆放在一个少年人的面前,引得周围几个青年人靠了过来。当先一位提了一下,感觉还行,马上发了一个手势,自己却利落的背起大鱼篓子快步冲上了等在码头上的一艘快船,跳上去就喊:“快走!”

    其他几个几乎一个模样,各自背着鱼篓子,先后选择了几艘快船,冲着河道里就飞了出去。等远处一群人围上来,小船已经远去,即便是隐藏在岸边不远处的一支马队也是顺着河道,很是吃力的追了一段就放弃了努力,因为几艘船只早就没了踪迹,何况这岸边行人商贩太多了,想跑起来都难。

    “出城了?走的水道!”穆中堂眼睛血红,脸色苍白,有气无力地说道:“水门之外要继续追击,十里之内所有船只都要挨个检查,不要放过一个可以目标!”

    “我回来了!”一声有气无力地喊声传来,顿时惊动了屋子里所有人,穆中堂大叫一声,一阵眩晕,差点昏过去,嘴里呢喃着:“谢天谢地,多亏老子豁上了全部家产,终于换回了吾儿性命!”

    “屁,愚蠢!”小穆毫不客气地骂道:“如果你聪明点,老子何必受这难为,白活了五六十年!”扭头对着哇呀哭叫着跑过来的老女人喊道:“快去弄点吃的,老子可是饿了五六天了。”

    “算了,估计那劫匪早就逃走了,还等着你到现场掘地三尺!”小穆终于酒足饭饱,泡在水缸里说道:“再说了,老子总感到有些古怪,自己明明挖地道钻了出来,是一个空空荡荡的院子,醒来之后怎么会在水里泡着呢?一定是这些混蛋劫匪想把老子转移地方,发现官军之后,把老子丢在水里的!”

    正在说着呢,邻近的院子里突然一声嚎啕大哭传来,老穆叹息着走了出去,大夫人恨恨骂道:“贱货,竟然活着回来了!”

    “皇上,这是今日送到的《东南纪闻》!”惠亲王拿着一张报纸走进了大殿,对着斜躺在龙床上的道光帝说道。

    “嗯,放哪儿吧,你来看看这个!”

    接过皇上递来的一份奏折,惠亲王仔细阅读起来。读完之后凝神思索一会,幽幽说道:“这倒可能是实情,否则那么多大臣在前段时间亦不会为姚莹和达洪阿喊冤叫屈了!”

    “唉,这个奕山,简直混蛋头顶!”站起身来,皇上走了几步说道:“可是也不能尽让着这个小子,否则还不知道又搞出什么幺蛾子呢!”

    “皇上明鉴!不过嘛,这奕山可是不堪重用,否则还会惹出大乱子的。唉,为什么咱皇家子弟都是如此不争气,一个个没有做出一点为皇帝正脸的事情来,简直让人失望透顶呢!”

    “哼,这能怪谁,还不是你们惯坏了他们!”太后突然出现在大殿门口,显然是她制止了太监的通报,自己悄悄走了进来。两兄弟急忙迎着,等对方坐下继续说道:“我看着小侯爷说的倒是有些远见,什么:富不过三代,娇子等于杀子,因此呢,你么也该想些法子,让那些个皇亲国戚多出去历练一番才好,否则长此下去,咱皇家可是后继乏人了。”

    没让兄弟俩接话,太后举着手里的报纸说道:“你们看看这个,是什么小说《红楼梦》里的词句: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简直有些过分了,但也不可大意啊!”

    “姚先生,朝廷传信来了,这回该是重新启用您了吧!”正在低头整理禾苗的姚莹,突然听到远处自己老仆传来的叫声,站起来迎了过去,心中自然也充满着迫切回到内地的想法。

    姚莹何许人?这位可是与林则徐、魏源等齐名的,开眼可世界的第一批精英人士。其自小有旷世大志,认真攻读各类书籍,并有独到见解,属于那种读书读得比较活的那一种人。嘉庆十三年中进士,第二年进入粤督百龄幕府之中,因为与外夷交往,了解了海外时事。其后因其才,历任知县。道光元年任台湾葛马兰通判(台湾东北)。任职期间搞建筑、兴水利、开垦土地鼓励农生渔业,割除积弊,加强各族关系,加强文化教育,“深得士民心”,在台五年(1819至1823)“所至士民好之”。

    道光十一年革职回到京师,与龚自珍、魏源等交好提倡经世之学,关注国计民生,指斥时政,见解非凡。不几年后,道光帝诏谕大臣举荐能吏,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两江总督陶澍等人极力推荐姚莹可堪大任,被朝廷启用为高邮知州,后调任两淮监掣同知,护盐运使。道光十七年授台湾兵备道,赏加按察使衔。到任后,联合当地官民一力支持林则徐等人的禁烟运动,并且面对外来侵略做了充分准备,取得了重大胜迹,五战皆捷,重创了外夷,大涨了台湾乃至大陆官民之气,成为一时楷模。

    但是,当清政府派了钦差大臣耆英等人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之后,腐败不堪的清廷竟然在英夷璞鼎查要求下惩办抗敌将领,将姚莹、达洪阿革职逮问。为此,姚莹在诗中悲愤写到:“海外功名泡影如,群公网岂漏游鱼。”

    有人说姚莹等人所以因功而罪并非偶然:侵略者自然除之而后快;清廷已经服软,自然屈服;最大的可恨之处在于,一批投降卖国的奸佞之臣怎能允许此等获得如此胜迹,自己等人可是连战皆败,丧师失地,为人唾弃,又怎能让台湾一枝独秀,闽浙两广一片黯淡。因而就有了“镇道受赏而督抚无功,有以小加大之嫌”,“且台湾屡邀上赏,已犯独醒之戒”,“早已为中外大臣所嫉”。意思是说:你小小台湾道台和总兵官都受到重赏,难道说督抚不如你吗,这里面一定有贪功冒领之嫌。再加上五战五败的沉痛打击,让英夷对姚莹达洪阿等人可是恨之入骨,故而找借口诬陷他们:“冒功”,“枉杀”其“纳尔布达”号和“安因”号“遭风难民”,逼迫清政府将他们“去官正法,以命抵偿”,否则“干戈复起”。

    迫于压力道光二十三年,朝廷派新任闽浙总督怡良赴台传旨查办。怡良迎合上意,强迫姚莹。达洪阿认错,并逮捕回京下狱。期间,台湾军民群情激奋,京师内外诸多非议并上书为他们鸣冤叫屈,在如此舆论之下,时任两广总督的耆英却扬言:“不杀台湾镇道,我辈无立足之地”。马上引得朝野哗然,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清廷只好将他释放出狱,将他发往四川,又出西藏等,因此受尽了非难。

    尽管冤屈,姚莹矢志不移的爱国热情不减分号,他在《康?纪行》中忧国忧民,指斥时弊,揭露英夷侵略的威胁,的确为振聋发聩,开启人们视野的名篇。

    姚莹不仅学问高,眼界宽,而且有非凡的智慧和宽宏的气度,据说刚到台湾,很是让当时的总兵官达洪阿等人不屑一顾,但是姚莹坦诚相待,以实际行动征服了这位耿直的悍将,让对方道歉说:“武人不学,为君姑容久矣,自后诸事悉听君,死生福祸愿与共之”。真有将相和的动人情节了。正因为上下一致,军民同心,才有了其后抗击外来侵略的重大胜利。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