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虽然比白头鱼雷快了近两节,但对于十多节的军舰航速,还是无所大的作为。而火箭鱼雷的速度就非常快了,而且射程已经能达到2000米左右,但其制造成本与毁伤效果,实在是太低了一些。
这两种方案,各有各的优势,但劣势也非常的大,这让张睿有些难以选择。鱼雷,肯定是必要发展的武器之一,设计好的鱼雷,甚至可以凭借一枚鱼雷,击毁一艘铁甲舰。当然了,好上现在这种铁甲舰的设计结构,没有足够的水密舱,只要对其水下造成伤害,那铁甲舰就只有进水倾覆一条路。
可是沈铁匠送上来的这两款鱼类,却是让张睿难以接受,火箭鱼雷的确号可以实现水面发射,甚至可以实现集群发射,但其对军舰的毁伤能力不如水中鱼雷。而水中鱼的性能,着实让张睿十分的恼火。当然,这并不是说黄埔被逼到了,一定必须要拥有一种致命性武器的时候。
而是随着交战距离越来越远,随着铁甲舰的不断出现,火炮对军舰的毁伤能力再进一步下降。当然这不是说炮弹无法击穿军舰的装甲,而是炮弹后效毁伤,效果已经越来越差。曾经的苏旭,可以点燃整艘木质战列舰,而现在才开花弹,除了杀伤士兵外,基本没有任何作用。
即便是使用的苦味酸炸药作为填充剂,也只能让军舰燃起大火。从黄埔的自身的实验来看,想要击毁一艘军舰,如果是以黄埔号为例,想要击毁同吨位的黄埔号,那黄埔必须要命中10到15发炮弹,才能造成有效杀伤。而在这15发的命中里面,黄埔号最少需要6到10轮的射击。6到10轮的射击间隙,谁也不保证会不会发生意外?
也正是这样的前沿考虑,张睿才要发展一款鱼雷,一款能够达到实战标准的鱼雷。张睿可是记得非常的清楚,在历史上的1894年,福龙号发射三发鱼雷,竟然没有击沉一艘炮舰,这不是说士兵的技术不行,而是鱼雷的性能实在是太捉急。
如果神龙号发射的鱼雷,其航速可以再快那么一丁点,那时候西京丸号炮艇,绝对逃不过沉没的命运。或许甲午战争的结果不会改变,但日本人的损失绝对会更大一些,只是现在说这些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对于现在这样一个无鱼雷可用的情况,张睿只能拿起自己手中的笔,自行设计出一款鱼雷,以现在黄埔的制造能力,可以制造出来的鱼类。黄埔的制造能力有多高?
或者说有多超前这个世界,张睿心里其实也没有一个底。
鱼雷的制造制造难度有多高,绝对比生产一门舰炮要高得多,算算现在的鱼雷生产成本,就可以知道,一枚鱼雷的生产成本大约抵得上一枚舰炮。
由此可以想象。鱼的生产成本有多么的高,其生产难度有多么的大。张睿现在从系统能查得到的资料,就只有英国的白头鱼雷,与德国的黑头鱼雷,至于性能更高的鱼雷,请等到1900年以后再说。不过系统上查不到资料,不代表张睿心里没有资料,鱼雷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便是动力系统。
一款好的动力系统,可是能将鱼雷的性能成倍提高,航速航程都可以得到极大的强化。即便没有吃过猪肉,张睿也是见过猪跑的,来自后世的他,自然记得历史上一款十分变态的鱼雷,那就是九三式氧气鱼雷。当然以黄埔现在的条件,别说是九三式氧气鱼雷,就是美国的电动鱼雷都无法制造。
在没有高性能的电池,也没有高性能电机的情况下,即便现在设计出电动鱼雷,只是浪费钱而已。辗转反侧,经过许久的思考之后,张睿终于对鱼雷动力系统,计有了一个明确的设计的思路。解决动力系统只好的办法,而且还是现在能生产的发动机,那就是斯特林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有哪些优点呢?
第一个是不需要进行内燃反应,只要能对它进行加热,它就能产生动力。而第二个则是体积,斯特林发动机的体积可以缩小,甚至可以进行多组高密度排列,实现环玩工作循环。
但它的缺点有哪些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缺点,便是单缸功率极低,想要生产高速性能的斯特林发动机,以现在黄埔的科技水平,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21世纪后,有高速高性能的模型,但张睿还未接触过。不过对于现在的张睿来说,需要的并不是高速性能,而是长距离优势。
斯特林发动机其本身的优势,在这一点上就表现得十分的明显。鱼雷想要在水中运行,那肯定接触不到空气,而现在想要提高鱼类的长距离航行,就绝对不能使用蒸汽作为动力。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在鱼雷上使用斯特林发动机,就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至于如何斯特林发动机进行加热,其实张睿心里他已经有了想法,而这个想法,则有些让人意想不到。张睿想到的办法,其实很普通,那就是石灰,生石灰。
众所周知,当生石灰遇水会发热,会升温,甚至可以产生极高的温度。而这样的温度完全,可以加热斯特林发动机,使其产生动力,当这个设计方案回馈给沈铁匠是,沈铁匠一脸懵逼的看着张睿,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平时拿来刷房子的石灰,居然有这样的功用。
不过沈铁将细细一想后发现,这个办法或许真的可行,虽然说有些歪门邪道,但沈铁匠还是愿意试一试。虽然沈铁匠有所怀疑,但张睿却是十分的肯定,心里更是充满了自信。因为在后世的,从天朝销往全球的自热火锅,仅仅那么一小包的石灰,就可以煮熟一锅火锅来看。
生石灰加水,产生如此大量的热量,肯定能为斯特林发动机提供足够的动力来源。解决了势量的来源,接下来便是发动机的设计与生产发动机的设计,自然是张睿操刀,但斯特林发动机生产,却是要工匠们努力。不过发斯特林发动机的生产,其实很简单,只要保证有足够的密封性,两个串列的气缸,再加联通的两个气缸的导管,就可以成为一个简单的斯特林发动机。当这个原型机设计图送到沈铁匠手里后,沈铁匠用了一个小时,就车出一台原型机。
按张睿给的说明,进行加热后,的确可以转动。
当然了,用于鱼雷的发动机,肯定不是原型机这么简单。为了让斯动林发动机的动力输出与扭矩输出,都可以到达鱼雷的使用标准,张睿想到了斜盘斯特林发动机。
在经过一天一夜的忙碌后,第一台用于测试用的斜盘斯特林发动机,终于在张睿的注视下,完成了最后一个零件的组装。不过张睿看到这台发动机的时候,嘴角不尽有些抽抽,在后世的时候,他就见过一台缩小比例的这种16缸发动机,虽然用打火机就可加热运行,那那是一个精致的模型。
但这款发动机出现在张伟的眼前的时候,却是无比的粗糙,因为没有橡胶管,只能用铜管代替。在面前的的这台发动机,几乎是工匠们手工车出来的零件,对于张睿来说,只有一个印象,那就是笨重。将这台粗糙的斯特林发动机安装好后,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沈铁匠往石灰缸里倒入水,对生石灰进行浸泡,让其产生热量。
石灰与水的反应速度很快,当石灰遇到水的时候,发出了剧烈的反应。扑哧扑哧的声音在人们耳边响个不停,温度计显示,燃料罐的温度已经超过一百度,但是斯特林发动机仍然未见启动。看到现在这个情况,沈铁匠有些失望,毕竟这是唯一一个可行性方案,提高鱼雷性能的发动机,似乎就要这样失败了,一想到这里,他有些不甘心。
其实张睿心里更失望,这款斯特林发动机的结构其实并不难,难的只是在于他的结构十分紧凑。
“哎失败了……”沈铁匠走到发动机的前面,对着发动机,就是狠狠一拍。可是在他拍下去后,陈铁匠的脸上的失望却被惊喜所代替,因为发动机螺旋桨也启动了。
斯特林发动机发出咔咔的声音,不过似乎精密度不够,连带着底座都在微微的颤抖,不过却是在稳定的运行着。张睿此时才想起来,这款发动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需要人工在外面进行启动。张睿笑了,开心的笑了,现在这台发动机虽然转速不高,甚至比蒸汽发动机的转速还要低一些,但使用石灰进行加热的方法,却是已经可以行得通了。
现在转速慢,不过是因为发动机的精密度不够,只要提高制造精度,提高转速就不是问题。发动机还是持续的运转着,200斤的石灰可以带动斯特林发动机,进行15分钟的工作。这个结果让人非常的满意,15分钟,哪怕只有10节的航速,也可以航行4.5公里,至少超过了白头鱼雷。在大家的期待中,张睿宣布,这款原型机,已经达到了设计的的要求。周边的工匠们,看着那还缓缓停下的发动机,眼睛里充满着狂热。
虽然现在这款发动机,不能让鱼雷达到10节的航速,但动力系统的初步实验已经成功,那么接下来便是对细节的发进。对于发动机的改进,张睿提出的第一点建议,就是将铸铁件改为铝制件。铸铁件的优点在于成本,而铝制品的优点在于导热性与加工性,对于追求性能来说,还是先放弃成本吧。
张睿在看着实验的时候,石灰发生器里面温度,其实已经达到了使用标准,但斯特林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低,其实就是导热性不高。不用看实验数据,张睿就明白,铁制品的导热性,肯定高不到哪里去。既然已经有了解决方法,那么张睿就要让这个办法成真,不过要提供足够多的铝制品,张睿还要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提炼铝制品。
黄埔占据了安南的北部,那是的铝土矿资源,十分的丰富,只不过现在提炼铝是一件十分困难的问题,拜耳法虽然已经发明,但是电解铝需要大量的电力。没有足够多的电力,就无法规模化生产铝,但对于斯特林发动机来说,幸好所须的铝并不会太多。即便是实验室,也可以生产足够多的铝,支撑现在鱼雷生产量。
拍定方案后,张睿开始指挥身这的工匠,使用铝生产一台更加精致的发动机。而这一次,将不再是实验发动机的可靠性,还要测试发动机的扭距力,测试发动的实用性能。
张睿对这款鱼雷动力系统改进,并不仅限于动力系统,还有对转向系统的改进。众所周知,生石灰遇水会放出大量的气体,大量的二氧化碳,而这些二氧化碳,如果一直存放燃料罐里面,绝对会对鱼雷的燃料罐产生巨大压力,进而造成损失。但这些气体虽然无法提供足够的动力,如果就这样排出去,又会影响到鱼雷的平衡。
所以张睿在考虑一会后,便对这些气体的,想一个非常好的去处,那就是作为辅助转向动力。鱼雷在水中的运动过程,并不是平稳的向前,而是类似于一种波浪形的痕迹。鱼雷入水后,通过自身的水压器,带动尾部的方向舵,调整鱼雷的深度。
但这种调整深度的方式,反应时间十分的缓慢,并不是说很快就能完成,原因在于鱼雷的舵效应,会存在极大的延时。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