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自从有战争开始,这一直都是困绕世界所有军事家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几乎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
在没有装甲部队之前,想要突破敌人的防线,那就只能用血肉云填。
而这样的做法,在机枪还没有发明之前,或许还可以靠着人数的优势,勉强有机会可以突破。
但是自从加特林先生,将转管机枪发明之后,这样的做法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将人命变成了消耗品。
在一条准备充分的防线面前,除非你占着绝对的人数优势,不然……
不然会有怎样的结果,历史上的英国人,给了整个地球上的军事强大,一个十分抢眼的例子。
用四挺马克沁重机枪,与50名士兵,将手握原始兵器的土著,丢下了3000具尸体。
如果说这个例子,是建立在武器跨代的基础上,那么接下为的例子,却是大英帝国的痛。
一战时期的索姆河战役,德国人非常重视马克沁的应用,所以在英国人进攻的时候,用英国人的血肉,证明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你有再多的人数优势,在一条有着足够多的机会防线面前,你都是在送菜。一天6万人的鲜血,几乎将这一条河都染成了红色,英国有哭泣。
证明机枪面对数量步兵的优势,让步兵无法突破防线,成就了马克沁的威名。
在成就马克沁威名的时候,也成就了德国人的另一种战术,一种专门用于攻破敌人机枪防线的战术。
当英国人被德国人用6万条生命,教会如何使用机枪之后,英国人也开始装备大量的机枪。
德国人种下的因,最后也得到了果,自己居然也被英国人的机枪给打惨了。
一战的后期,两方都装备了大量的重机枪,想要突破敌人的防线,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所以英国与敌人,就各自想出了自己的办法,用于突破对方的防线,打破战场的僵势。
对于如何找破僵局,英国人选择了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办法。
如果你的机枪火力太强,对步兵造成了大量的杀伤,那么我就直接打掉你的火力点。
不过因为火炮无法上前线,那我就直接发明坦克吧。
在同时装备了机枪与火炮之后,再加装可以应对重机枪的装甲,那么你的重机枪还有用处吗?
英国人这最直接的办法,算是开启了战场装甲力量的先河,直到现在也被称之为坦克发明之父。
相对于英国人的财大气粗,已经进入战场后期的德国,因为被封锁了对外通道,所以国人的资源非常有限。虽然他们也认识到装甲部队的威力,但转达头一看,自己国内就那么多的一点点的资源,所以还是不要把希望,都放在还没有证明其威力的坦克身上。
既然无法造出坦克这种优先的选项,那么德国人就只能利用现有的资源,尽可能的武装起一支可以打破僵局的部队。
随着mp18冲锋枪的诞生,德国人组建了一支实验性的部队,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风暴突击队。
组建风暴突击队的目的,就是利用兵力的单点火力优势,对敌人的防线,进行快速的突队攻击。
而mp18冲锋枪的装备,侧为风暴突击队提供了足够的火力密度,在突破防线的时候,可以占据优势。
现在孙再荣他们所要采用的战术,就是这种经过张睿之手,传援与他的风暴突击队的战术。
当然了,现在他们要面临的敌人,可不是装备了机枪的英国,也不是第一代mp18冲锋枪。
张睿既然要将突击队战术,用于战场上,那么他就不会让一些前期的缺点重现。
mp18冲锋枪,的确是一把好枪,但好枪也存在着不小的缺点。
比如那没有快慢机,装备了大容量32发,却是故障其高的蜗牛弹鼓。
所以张睿在选择武器的时候,就直接将特勤队的冲锋枪拿了过来,直接装备孙再荣的连。
至于这种冲锋枪的造价太高,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反正张睿不会云重新研制一款冲锋枪。
至于造价非常低的冲锋枪,张睿的确有图纸,比例有水管之名的司登,比如泼水的乌齐。
为什么张睿不愿意丢出这些低价的冲锋枪,还不是因为张睿想卖武器,如果太简单,你怎么会卖出高价呢?
更换了武器的协同连,在发动进攻的第一时间,就给了清军极大的压力。
在第一波各种各样的手榴弹,将前沿的清军炸得各种蒙圈之后,协同连的第一波突击队,就冲进了清军的阵地。
在清兵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每个小队一支的冲锋枪,就将子弹泼洒在清兵的身体上。
处于后方的偏将,看到已经突入前沿的黄埔士兵,真的是气得牙痒痒。
可是既然他将牙都咬掉了,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就算他已经知道黄埔将要使用何种战术,他也来不及指挥。
清军低层军官能力差的缺点,在协同连的快攻节凑中,一下子就被暴露无遗。
偏将只能无力的看着,黄埔的士兵,利用自己手中的冲锋枪,手榴弹,在自己的防线上,开出一道道的口子。
不过相对于开了无数条口子,偏将更加被吓到了的,是黄埔士兵对于战场机会的把握。
在整个战场的前沿,只要自己的一个地方出现了缺点,黄埔的第二波就会直接突进来,甚至缺口还没有完全打开,第二波就已经进入了出发的位置。
偏将绝对不相信,黄埔的底层军官,每一个都有如此好的素质。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才让黄埔的士兵,有了如此把握战场机会的能力。
问题就出在他对面的孙再荣身上。孙再荣的身边,已经不再是只有一个背电台的士兵,而是围拢了好几个人,正放着一块大地图。
而孙再荣,侧是将话筒直接绑在了身上,一条条的命令,几乎是不间断的发送到前线的每一个小队长的耳中。
“a11,你们位置有些突前,注意与a12小队的配合,对q21位置,发动夹击。”孙再荣捏着望远镜,嘴里对着话筒,发送着一条条的命令。
而孙再荣身边的参谋,侧是在大地图上,标注着一个个重要的节点,也为孙再荣提供必要的战术参考。
“b29,后撤补充,下一轮你们打主攻。”当清军的前沿,差不多都插上了表示占领了红旗后,孙再荣终于松了一口气。
第一次的战场实战,虽然面对的敌人,只是战力5的清兵,但协同连的战果还是非常不错的。至少在整个进攻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切战术,都在预先的设计之中。
虽然在进攻的时候,有好几个地方的清兵,还是给黄埔的士兵,造成一定的伤亡,但总的来说,推进的进度没有受到影响。
孙再荣的命令,准确无误的发送到每一个进攻的小队的小队长耳中,哪怕是收音机受损,也会有旁边的小队长传达。
毕竟每5人就配置了一台收音机,就算是将战场拉得再开,5个人又能拉开多少的距离。
随着第一波次的a1编组占领前沿,后方用于第二波的b2编队,将会替代a1编组。
对于清军纵深进攻,将会交到b2编组手中,刚刚打完前沿的a1编组,将会在完成补给成,为了b2编组的后援。
孙再荣的这一套组合拳,直接将清兵再次打蒙,他们没有见过这么快的进攻节凑。
他们才将求援的传令兵送走,自己的前沿就已经被拿下,然后黄埔又准备进攻纵深,这让清军完全反应不过来。
而在清军后面坐镇的偏将,却是皱着眉头的看着黄埔的调动,眼神里透着十分诡异的杀气。
偏将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反正他已经见过了黄埔的进攻方式,可是现在他却是在沉默,这就有些怪异了。
在之前还没有转弯进攻的时候,偏将可是利用自己对于阵地的了解,指挥自己的部下,将孙再荣的攻势拦了下来。
现在虽然被黄埔的新战术给打了个突击,让前沿有些措手不及,但偏将还是有时间,对二道防线的兵力,进行一定的调整。
可是偏将现在却只是皱着眉头,这样的做法,却是不像是偏将的风格。
清军的异常的举动,虽然让孙再荣有所怀疑,但协同连的进攻,却不能完全的停下来。
协同连的战术,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快到敌人根本就没有反应的时间。
现在协同连已经拿下了前沿,接下来就是要利用自己的快攻优势,一举将清军在紫金山的阵地拿下。
“第三轮,6发高爆弹急速射!”看到自己的士兵将要完成补给,将开始准备第二波次的进攻。
清军在紫金山上,一共设置了三条防线。
其中的第一条,在之前东子投降的时候,就已经被一营给顺手拿了下来。
现在清军防守的,是紫金山的第二道防线,也是实力最强的防线。
清军在这条防线上,不仅仅是布置了大量的兵力,而且还在阵地上挖了不少的壕沟。
至于这挖战壕的这个招式,清军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个还是要从衡阳说起。
因为李鸿章的原因,在付出半个北洋的之后,他也算是学了不少的东西。
至少快反团的123营,在衡阳挖的一大堆的壕沟,还是让李鸿章眼前一亮,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黄埔在这么做,那就肯定是有理由的嘛。
听说在安南战场的时候,黄埔就是利用这样的壕沟,打得法夷亡魂大冒。
虽说李鸿章跟黄埔不对付,但在安南战场上,对于法夷受到了如此之大的损失,李鸿章虽然没有明说过,但收到电报的那天晚上,还是兴致高发的多喝了两杯。
在休息不到五分钟,在第三轮炮击在清军的第二道防线上再次炸开时候,b2编组的小队,双一次采购突击队的战术,对清军的防线发动了攻击。
这一次黄埔的进攻,比之前的第一波更猛,进攻的速度更快。
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实战的战术,在验证了其正确性后,被各个小队的队长,用他们手中的冲锋枪,还有几乎丢不完的手榴弹,再一次以近乎完美的程度,展示到偏将的面前。
“交替后撤,退守第三条防线。”在第二道防线将被攻破一半的时候,偏将发生了自己的第一道命令。
不过这道命令,却不是调动步兵,用于对抗黄埔的突击,而是命令第二道防线的清兵,交替掩护撤退至第三条防线。
最开始接到这份命令的清兵,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向以强硬著称的偏将,居然主动撤退。
很多清兵还以为自己的耳朵听错了,还以为是在战场上打久了,将进攻两个字听成了撤退。
不过在确认了撤退的命令后,清兵也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不明白为什么要撤退,但不用与黄埔交战,还是不要打了。
黄埔的战斗力,实在是在可怕了,先不说那打个不停的机会,就是那见不见到人就丢的手榴弹,就已经让清兵感觉到倒霉了。
明明自己只是想躲在角落里面,不想被乱飞的子弹击中,好找个机会,先投降了再说。
可是现实与他们想的不一样,还没有看到黄埔的士兵,迎来的却是一两枚手榴弹。
而且这种他们没有见过的手榴弹,威力还他妈的非常大,哪怕是起身就跑,也少不了中几颗铁珠。
现在终于不用面对这么可怕的敌人,所以接到撤退命令的清兵,当即利用掩体与壕沟,相互交替的掩护撤退。
而清军这样的撤退,的确是让协同连达到了战术目标,可是对于协同连来说,想在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却是已经失云了机会。
孙再荣在高台上看得嘴角直抽抽,清兵的撤退,绝对不是清兵被自己打到了崩盘。原计划在第二防线,将清兵的防守兵力切割,让清军的第三防线无兵可用。
可是偏将的主动撤退,让孙再荣这样的打算,已经全盘落了空。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