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沈勤荣想在同一地点,进行二次伏击的计划,没能实现。
当张弘范听到,前锋全军覆没的确切消息后,惊的下巴差点儿掉在地上。
不可能!这是他的第一反应。可再三求证的结果,让他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太可怕了,虽然多方证实,前锋确实已经全军覆没。最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整整五千人,还是骑兵,可就是没有一个能逃出来,让他到现在都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这种什么都不知道,才是让他最担心的。
没有半点的迟疑,马上采取最稳妥的方法,小心对待。一边写信用快马将情况汇报给忽必烈,一边安营扎塞,坚守不出。
可张弘范又错了!看着这好几里地连在一起的大营,沈勤荣笑了。
这营房扎得可真好!二万五千人都围在了一起,营房周围都用大腿粗的木头做成栅栏围了起来,只有前后两个大门。大门口都用拒马堵起来,如果有人马冲过来,拒马后面的弓箭手会让人有来无回。
对于这个冷兵器的时代来说,这样的营房,确实能有很强的防御能力。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采取这样的行动,这个张弘范也不是个浪得虚名之辈。
可对于沈勤荣所掌握的武器来说,这种防御形同虚设,反而让自己无路可逃。
既然有人给自己送了份大礼,不收也太矫情不是?
沈勤荣将兵力分成两个部分,不留预备队。一万人是主攻,各分五千人同时进攻两个营门。其余的二万人围着整个营区,在进攻时如果发现有人破栅栏逃出来,格杀勿论!
进攻开始了!前后门的行动同时展开,打头是二千枪兵。只见这些枪兵每人身披双甲,里面是皮甲,外罩铁甲,在离营房门口300米的地方下马,排成好几排,向营房门口推进。
营内的元军,早已发现新军的行动,在营房前后门的拒马后面,各有三千名弓箭手在严阵以待,准备给进攻的新军迎头痛击。进到200步以内,元军弓箭手就开始抛射,可这么远的距离,再加上双层甲的保护,根本伤不了分毫。
一直进到了150步以内,新军的滑膛枪响了起来,只听见成片的枪声不断响起,再看那些弓箭手像一捆捆的稻草,纷纷倒了下去。还不到100步,已经没剩下多少弓箭手了,而进攻的枪声一直没有停过。
剩下的那些弓箭手像是遇到了鬼,大叫一声,一轰而散。而进攻方很快在营房门口建立了阵地。
在后面紧紧跟随的炮手,很快架好了迫击炮。也没试射,一声令下后,直接覆盖。
随着“通通通”的声音响起,整个大营是爆炸声一片,60mm的迫击炮,最大射程轻松超过1000米,前后两个门口同时往里轰击。一共是超过了300门的迫击炮,就这么往里打。
营房里的人马哪见过这玩意?很快就乱了套了,不是乱跑乱叫,就是在那里呆呆地吓傻了。更可怕的是营房里的那些战马,它们也从来没听过这么大的响声。迫击炮一炸响,所有的战马都惊了。战马的数量可不比人少,这么多的战马在营房里奔跑,而营房又都围了起来,人和马在里面乱跑,迫击炮在里面乱炸。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局面,只有逃出这个营房,才有生存的机会,否则迟早让惊马踏死。
可是营房的周围还有二万人等在那边,也是根本没有机会。
张弘范这老小子就是一坑人。营房这么大一坑,一下子坑了二万多元军。有头脑清醒一点的,砍开栅栏逃出来的,不是做了枪下亡魂,就是让弩箭咬了肉。那箭头可是三角型的,放血特别快,止都止不住。
迫击炮停止好一会儿,营房里的惊马才停下来。再看整个营房,这个惨呐!还活着的人没几个,都差不多已经傻了,地上一地的尸体已经看不出形状,都已经踏烂了。
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了疑似张弘范的尸体,可实在是难以辨认
几天时间,在野外全歼了名将张弘范的三万精锐,让淮阳的守军吓破了胆,新军人马还没到,守城的兵马早已经逃之夭夭。
兵不血刃拿下了淮阳,部队停留了7天。等周围都清扫干净了,然后沿淮河西下。一路上是势如破竹,直抵邓州,同样是兵不血刃地进入邓州。
因为邓州靠近襄阳,所以大军在此停留了一个月,然后兵锋一转,向北直逼汝州、西京。
现在,新军的人马是越打越多,很多人都自愿跟在大军的后面。沿路的州、府都大开城门,老百姓更是夹道欢迎,主动送吃的、喝的,场景真的让人热血沸腾。
纵观起兵到现在,一直是打的顺风顺水,死在战场上的士兵很少,甚至比非战斗减员还少。其实,这也是刚刚开始,元朝还没有真正地重视起来,现在他们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消灭南宋政权的战场上。
而沈勤荣又熟知他们的作战特点,明白他们的长处和短处。相反元军对新军根本是一无所知。凭着武器装备的碾压之功,才取得了一个个“神迹”。
现在,新军强悍的战斗力和快速的发展,想掩都掩不住,已经同时引起了元朝和南宋政权的注意。
情报头子何春荣急急忙忙赶到军营,亲自向沈勤荣汇报最新情况:为了尽快平定后方,消灭新军,元祖忽必烈已令刘整为淮西枢密院,整合东京、西京及一线人马,在汝州一带迎战新军。而又令合丹领兵5万,从灭宋前线回军,抄新军的后路,准备在两淮之地歼灭新军。。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