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虽然李世民用了最快的速度赶回秦王府找万俟伤,但是长孙缘的身体还是气血两亏,相当严重。甚至见了红。李世民愣住了,“什么时候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告诉我?”
这是他心爱的女人啊,如果就此离开,那么,,打下的天下,争取来的宁静······他,该和谁共度一生?李世民不能想象,这个没有长孙缘的世界,他的人生,还会有多少光彩?
“万俟,本王命令你,救醒她。”万俟伤知道事态紧急,事况严重,否则李世民也不会对着自己下命令,应该是请求。然而,万俟伤没有回答李世民,“秦王殿下,恕在下无能为力。缘儿,想留住孩子。”
李世民无言,不要了,我不要孩子了。女儿什么的我不要了,缘儿,你快醒来,好不好?你看,父皇都同意把皇位传给我了。你睁开眼看看,你不是说要看我君临天下的吗?
长孙缘昏迷了,虽然万俟伤一再保证长孙缘没有问题,但是人就是一直没有醒过来。甚至于孩子有时剖腹产。也亏得万俟伤医术高明,这才没有弄死长孙缘。而长孙缘第二胎生下来的依旧是双胞胎,只是是龙凤胎,一个姐姐,一个弟弟。李世民没有给两个人取名字,只是给了封号而已。
而长孙缘也在昏迷中,从秦王妃变成了太子妃,在从太子妃,变成名正言顺的皇后。李世民,君临天下。李世民每天都会去寝宫陪着长孙缘,尽管长孙缘一直睡着,好像看见了当初自己昏迷时的长孙缘,那时,她该是怎么样的彷徨,一个女人独自撑起所有,李世民爱惨了长孙缘。
李世民不知道长孙缘为什么昏迷,只能等人自己醒,也许,长孙缘就这么一觉不醒也不一定。史上贞观十年(六三六)六月二十一日,太宗皇后长孙氏卒,年三十六岁。史料记载:长孙后性情贤孝俭朴,喜好读书,经常与太宗商讨古事,并提出各种建议,对太宗有很大的帮助。长孙后曾经采集古代妇女得失的事情,编成《女则》三十卷。病重时,与太宗诀别,请求太宗重新任用房玄龄,并请太宗纳忠容谏,不要听信谗言,减省畋猎和营建,不要为她厚葬。十二月,太宗葬长孙后于昭陵,谥文德。太宗自制表序,立在墓旁。
然而,这是历史上的长孙皇后,不是长孙缘,此刻的长孙缘正处在意识世界中,面对无尽的黑暗,长孙缘唯一能做的只能是保持意识的清醒,然后等待自己寻到出路。黑暗中,没有感觉,没有指引,不会累,不会饿,但是长孙缘常常停下来休息,长孙缘可不想因为急切而迷失在这陌生的世界。长孙缘相信,李世民在等着自己。
贞观十年,长孙缘昏迷已经过了十年了。只是长孙缘醒来的时候依旧是四周黑暗,仔细看了才发现是四周的窗户都罩上了黑布,长孙缘不敢出去,在房间里转悠着,她可不想一醒来就把眼睛弄瞎了。她先是保护着眼睛,撩开黑布一角,慢慢适应黑暗后的光明。
长孙缘静静的坐着,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下,从月亮升起到月两挂过树梢,难道李世民不要自己了?可是就目前种种来看,李世民应该是把自己带在身边的,没有道理不出现啊。
正在长孙缘发呆的时候,李世民穿着一身墨色的王袍,她,是她醒了吗?李世民不敢走上前去,他好怕她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多久没看见这个人了,多想将她拥入怀中。
长孙缘感觉有人在看着自己,回身一看,是他来了。长孙缘知道,李世民这是当了皇帝了,那身衣服可不是摆设。“世民,我好想你。”长孙缘起身展开双臂,却是没有走近李世民,她希望这个男人把自己拥入怀中。
李世民知道长孙缘的意思,几步上前,将人拥入怀中,深吸着长孙缘身上的幽香,“缘儿,恭喜来到我治下的盛世江山,贞观十年。”
唐初,由于隋炀帝造成的大乱,隋朝留下了破坏严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给”隋朝六百九十万户,而且没有大的战乱,而隋炀帝造成天下大乱,人口锐减,隋朝“留给”唐朝两百余万户(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经隋炀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乱,到了唐初武德年间仅两百余万户。),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的烂摊子。
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史上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进谏的官员不下三十五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两百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唐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
唐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五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
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二十九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次日,李世民带着长孙缘登上朝堂,所有新老官员、文武大臣都没有想到自己能有幸看见这个传奇一般的女人,这个令李世民那般痴迷的女人,简直就是全天下所有女人的典范。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像现代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
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
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贞观王朝的国民素质是如此之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来自阿拉伯帝国和日本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的,有的还担任部长级高级官员。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
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扬州、益州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唐朝的强盛给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带来了无比的自信,因而唐朝开放程度很高,路上、海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朝臣看着上方的帝后,威风不可方物。从朝臣的变现可以预见,接下来的几天,长孙缘将会名动天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