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刺汗 > 第72章 大宋八宝,徽宗制造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张正道和李无涯告退高宗赵构后,回到驻地。路上张正道对李无涯讲解了大宋玉玺的来历和说明。

    传国玉玺被历朝统治者视为“天命”象征,其中最为正统的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令宰相李斯将和氏璧改成玉玺,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此后,玉玺被历代王朝视为权力正统的象征物,一直被争夺、流传。

    汉元年间,刘邦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枳道旁,献上秦始皇玉玺、符节,秦亡。

    这是传国玉玺第一次经历王朝更迭,也是最为平静的一次。

    西汉末年,王莽派堂弟安阳侯王舜向姑母王政君索要传国玺。

    太后不同意,王舜苦求不已,被逼无奈,太后将传国玺砸到地上,王舜连忙捧起已经崩碎了一角的传国玺献给王莽。

    王莽大悦,在未央宫的渐台置酒款待王太后,并命人用黄金将缺损的一角补上——就是“金镶玉”,

    成为后世判断传国玺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此后,传国玺的行踪变得模糊起来,王莽覆灭时带着传国玺逃往渐台避火,被商人杜吴所杀,接着经过王宪、绿林军、李松、更始帝、赤眉军、刘秀之手。

    东汉末年,传国玺引起了诸多势力争夺,去向不定。三国时期,董卓、袁术、孙坚、曹操等人都曾有获得玉玺的经历,可见其混乱。但此时的传国玺已经无法确定是否为始皇原玺。

    西晋初,司马炎将传国玺与刘邦斩蛇剑定为西晋两大国宝,存于洛阳武库之中。历经东晋、南北朝之乱,据说落入北齐高氏手中,接着传给北周和隋朝。

    隋朝灭亡时,隋炀帝的萧皇后携传国玺逃奔突厥。贞观年间萧后返归中原,将玺献给唐太宗。唐亡之后,传国玺又为后梁朱温、后唐李存勖所得。公元936年,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

    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此后传国玉玺就此失传,下落不明。

    到了后周太祖郭威登基,遍索国玺不得,无奈自己刻了“皇帝承天受命之宝”、“皇帝神宝”两方印玺。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也只从后周王朝得到了郭威的那两枚玉玺。

    于是,他又自制了“大宋受命之宝”一方玺。宋代皇帝此后一直使用这三方印玺。

    到了宋徽宗时期,不得了啦。这位徽宗皇帝极其喜爱书法字画,并且自身在这方面的造诣极高。其自创的“瘦金体”独冠天下,世代传名。

    其工笔绘画无论从技法,意境代表了北宋后期画院工笔花鸟画的最高成就。连书画大家书院教授张正道都自叹不如。

    宋徽宗的艺术细胞来了,谁都挡不住。将太祖以前的三颗玉玺收入御府,亲自制作玉玺。

    仿秦汉八宝,自己制作了了大宋“八宝”八枚玉玺。

    命名为曰;“镇国,受命二宝。合天子,皇帝六玺,是为八宝”。

    镇国宝、受命宝不常用,唯封禅则用之。

    皇帝之宝,答邻国国书时则用之。

    皇帝行宝,降御札圣旨时则用之。

    皇帝信宝,赐邻国书及物则用之。

    天子之宝,答外国书信时则用之。

    天子行宝,封册选立任命则用之。

    天子信宝,举大军派兵时则用之。

    此为镇国,受命,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

    共为大宋“八宝”。宋徽宗真是闲的蛋疼,刻这八个印的时间可以做多少有意义的事情啊)

    现在这些传国之宝皆被金人掳去,所以我们要找回这些宝物也是困难重重。

    “无所畏惧,为了依依将来的幸福,为了大宋江山的稳固,再大的艰难险阻我也要把这些宝物玉玺从金人那里夺回来!”

    李无涯坚定的铿锵有力的说道。

    “好!,金人掳走二圣以及大量金银器皿和数千宫女,行程必定缓慢。你先去追踪上去,打探消息,不可轻举妄动。我先回汴京后山书院,处理一下那边的情况,然后和你汇合。”

    张正道对李无涯说道。

    “好”李无涯回答道。马上我就出发,一定要赶上金人的行程队伍。

    二人分手离开。李无涯独自踏上了茫茫的北上之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