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牛皋虽然放过了母老虎,但心中还是有点懊恼,下山朝自己村子的方向走去。边走边骂道;“他奶奶的,老虎没打着,还赔了两只山鸡,真是背运。既然老虎不能打,发不了财,老子就去从军。老子在山里练了这么久,连老虎都不放在眼里,什么狗屁金兵还不是手到擒来,凭这身功夫参军后一定能杀敌立功,做大官,做将军,一样可以发大财,住大房子。”
(此处用了现代俗语,看官不要见笑,牛皋本是粗人,个性如此,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不要太咬文嚼字,谢谢)
这里是深山之间,离牛皋所在的石碑沟村大约有三四十里。山高林密,牛皋边走边骂,顺便砍了山柴,用藤条捆好,背在身上,返回了村庄。
牛皋虽然下定决心要去县城投军,但是老娘一个人在家不方便照顾,所以牛皋要多做些准备。这几日每日进山砍了大量的柴火,院中几乎都快堆满了。
牛皋还决定打只野猪。野猪可以腌制,放在院里,作为食物储备,猪腿什么的可以送给隔壁柱子家,委托帮忙照顾一下老娘。
野猪平时祸害庄稼,是所有山里人和农民痛恨的对象。但是野猪极其狡猾,也很凶猛,很少能够被捕获。但牛皋艺高人胆大,老虎都不怕,还怕什么野猪。牛皋带上猎刀,进入到了深山之中。
牛皋来到了老君山。老君山,原名景室山,是秦岭山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甚高。西周时期,因“守藏室史”李耳到此归隐修炼,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唐太宗易名为“老君山”,沿袭至今。北魏时期,为作纪念,在山上建有老君庙。唐太宗时期,由大臣尉迟敬德监修老君庙,山巅修建老君庙,铁椽铁瓦,以“铁顶”著称,故称“铁顶老君庙”。
此处树木茂盛,泉水,溪水,瀑布丛生,动植物及其丰富,常有大型猛兽出没,因为水源丰富,牛皋决定在此猎捕野猪。
当路过一个通风的小山坡时,牛皋用眼睛一扫,发现了一个兔子窝。兔子是一种有“洁癖”的动物,非常爱干净,所以选的窝洞都是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伏牛山的野兔极多,主食野草、树叶、杂果,树藤等,伏牛山的草植物众多,水源丰富,这给野兔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环境,再加上野兔成活率高、繁殖能力强,所以野兔成堆,数量众多。
所以牛皋对这些满山成群的兔子不会有怜惜之心,既然发现了兔窝,牛皋当然不会放过。顺手从兔窝里拎出一只三四斤大的成年兔,放入囊中。
这时从旁边的一颗松树上露出一颗小松鼠的脑袋,两只前爪还抱着一个果子,偷偷的朝牛皋这边瞅着,发现这个满脸胡须的大汉不好惹,正徒手抓着一只野兔,吓得手中的坚果普通一下掉了下来,双腿一跃,跳到另一颗树干之上,动作是那样敏捷。
这是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爬到树顶的枝干处,朝牛皋瞪着眼睛,嘴里还发出吱吱呀呀的叫声,好像是在说;“别抓我呀,你上不来,你上不来。”
牛皋对这只松鼠没有理会。松鼠是一种勤劳的动物,特别是对自己的窝,松鼠搭窝非常讲究。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乾净又暖和。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著放在一起,再用一些乾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著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而且松鼠很聪明,特别是它把窝口朝上,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这些足以证明它那乖巧的灵性,一般牛皋是不会捕捉这些小有灵性的松鼠的。
牛皋走过这片松树林,来到前几日的一处山崖。这时山谷间传来一阵“嗷呜……”的叫声,悠长绵延,有一种蕴藏其中的王者之威,有点不怒自威的感觉,刚才站在树干之上的松鼠直接傻了,一动不动,这是真正的山中之王老虎的啸声。啸声过后,方圆几里开外,鸟惊兽跑,有大老虎出现了。
牛皋静气凝神,严阵以待。从山崖间跃过来一只极大的老虎,动作迅捷,片刻之间,已来到离牛皋30步开外的距离。
这只老虎全身长着土黄色的毛和黑色的斑纹,头上有一个硕大的“王”字,耳朵很短,形状如半圆,耳背是黑色的,中间也有个明显的大白斑。尾巴又粗又长,并有黑色环纹环绕,如同一把钢鞭一般微曲摇摆,身形雄壮,高大威猛。
牛皋注视着这只老虎片刻,忽然笑了起来。这不是前几天自己放过的那只母老虎吗!此时的母老虎腹部正常,看来已经产下了小虎,身材恢复之后,虎威大发,看起来威风凛凛!
母老虎此时嘴里含着一个褐色的锦盒,虎目对着牛皋却是发出友好善意的目光,低声呜呜的呻吟着。显然这只母老虎认出了曾经的救命恩人,对着牛皋摇头摆尾,一副讨好的表情。
母老虎放下嘴里的锦盒,对着牛皋呜呜叫着,将前爪搭在锦盒之上后又放开,然后一步一回头慢慢的不舍的离去。
牛皋走过去,拿起锦盒,只见锦盒上面三个用小篆书写的大字“赶山鞭”。牛皋幼时也读过私塾,从“三字经”到“千字文”,也不能完全算是白丁,恰好以前学过小篆,所以认识这几个字。
牛皋一见锦盒封面上“赶山鞭”三个大字,内心激动的有点几乎不能自治。伏牛山千古以来就流传着的一个传说;秦皇造万斤铁牛,运至河南,民间哭声一片,太上老君下凡送赶山神鞭驱走铁牛,后来铁牛化作了800里伏牛山。
另有古籍记载;“秦始皇筑石桥,欲渡海观日出处。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
古今传说中的“赶山鞭”重现人间,怎不令牛皋激动万分!牛皋有祖传的双锏,但却没有留下锏法,所以牛皋引以为憾。如今这只母老虎感恩不知从大山何处找来了这传说中的“赶山鞭”法,看来好人有好报是绝对是有上天照应的。
牛皋激动的小心翼翼的慢慢打开锦盒。里面是一个竹帛,解开绢带,缓慢放开,出现了一个画面;一个人手里举着鞭,从右往左扫去,下面有文曰;横扫千军。
再翻开又是一个图画,一人举鞭从小往上撩去,下面有文曰;举火撩天。
最后页也是一个画面,一人举鞭从上往下赶去,下面有文曰;赶天驱地。
每个图画招式下面都有口诀和练法,一共只有三招,三招炼成,天下无匹。
锏为四楞形,鞭为六角形,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武经总要》曰:「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
鞭锏通用,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力量型兵器,非力量奇大者无法使用。自从汉朝和隋朝发扬光大以后,鞭和锏就成了名家的兵器。唐初名将尉迟敬德擅长使用双鞭,秦琼善使双锏,后来这两个名将成为老百姓喜欢的门神了。
而这套“赶山鞭”虽然只有三式,但包含了挡、摔、扫、盘、板、戳、拨,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尖等技法,牛皋此后潜心练习,配合自己天梯瀑布练成的绝顶内力,手持双锏,纵横天下,终成一代高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