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可是计划是定了下来,怎么实施呢?又写什么呢?我从小生长在城市,没有任何农村生活的经历,写农村题材的作品,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可是,扶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这些名词和取得的成就,每天都在身边发生,出现在各大媒体之中,让人难忘,令人激昂。
这是时代的主旋律,这也是激动人心的决战时刻。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命题,身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洪流当中,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在场者,参与者,不应该缺席,也不能缺席!一定要交出一份呼应时代命题的文学答卷来!
当时,在选择创作原型地的时候,我研究了很多,最后选择了现在被人们誉为花村的美丽乡村,白银顾家善村。
因为她离我很近,就是我们这里的村子。也是因为她从2016年底以来,从根本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变化,让她成为了全国最美乡村,成为了全国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游玩的旅游乐园。
她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改变了她?我很好奇,也很兴奋,遂把花村顾家善村,定为了我的创作原型地。
花村顾家善村依黄河而居,绿水青山,自然风光秀美。可是,她之前却和全国绝大部分乡村一样,落后,贫困,寂寞,单调,缺乏活力,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空巢留守村。年轻人都离开了村子去了城里,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
城市的诱惑,让乡村成了一个想起来就能勾起淡淡乡愁,回去却又不愿再重新面对的地方。
以前我看过一位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在网上写的一段话说:“乡村生活有一种深刻的悲剧,但这悲剧并没有强烈的戏剧感,而是一种单调的重复,悄无声息的流逝,默默的衰败。”当时看完这段话后,我对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内心深处也泛起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农村的衰败荒芜,无疑成了那些离开农村,已经变成城里人的乡村娃的痛了。
所以,我就将小说更多的笔触,放在了主人公归去来这一主题上。将主人公田蓉蓉,定位成了一个靠知识改变命运的高知女性,重新回到家乡,回炉重造,经历磨难考验,最后又蜕变重生的故事。
作品聚焦于新农村建设,扶贫助农,发展乡村旅游这一主题,以一个年轻高知经济学博士兼网络文学作家的女性视角,从一开始的非自愿被“骗”回乡,从抵触到接触,再到被乡貌乡亲乡情所触动,自愿留下来为美好家乡而奋斗,用女主内心的转折过渡,来表现人在时代大潮中,如何重新定位自身价值体系的这一命题。
创作过程中,我几乎是住在了顾家善村。从2019年的年底,到2020年的7月,长达7个多月的时间,我从一个不懂农事、花事的门外汉,到渐渐明白了如何搭大棚,如何种花,如何酿制农家醋,甚至了解了中国农民为什么至今任然贫困的深层原因,以及国家为什么要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背后的筹谋与决心,这些都是深入采访之后,才逐渐明白的。我才知道,唯有把根深扎进土里,才能真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写出中国好故事来。
建设美丽乡村,脱贫攻坚,这些政治符号的背后,其实深埋着的,是中国农村最深的痛。
如何把它通过文学作品,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我想还是应该从人的角度去切入,写人心,人性,写人在大时代的变化中所经历的那些小事,通过对时代新人的群像描摹,以及人物命运和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示出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政策是如何深入人心的。
从2019年年底,到2020年七月,从构思、筹备,到扎实采访,继而进入书写阶段,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期间,我采访了花村的很多人,了解到了很多新鲜有趣的故事,比如自学成才的聋哑画家顾欣,高考落败精神有疾,却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齐远,还有热心家乡事业的儒商齐云海,保守固执的老主任郑孝诚,一心为村里着想,为黄河堤坝义务育苗,带领大家义务植树三万棵的老支书齐明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他们是花村的一员,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从他们的身上,以及花村前世今生的巨大变化上,也深刻了解到了农民的艰难和不易,以及解决农村问题的刻不容缓。
为了描写主人公返乡后的心理历程,我特意还专门采访了十几位跳出农门,留在了城里的那些高知们,他们对于家乡的那种情感是无奈的,惆怅的,也是纠结的。
于是,我就把这种无奈,惆怅与纠结,嫁接到了主人公田蓉蓉的身上。
和大多数的农村孩子一样,其实田蓉蓉也是经历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过程。读书必须很用功很勤奋,才能弥补因为出生农村,而注定落后的教育条件和缺失的生活体验。
她的毛病就是相较于谈论金钱,她更愿意谈理想,爱幻想。她宁可把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她的穿越小说去实现,也不愿意面对现实世界里,那个让她无处安放的故乡。
毕业后,她选择进入大城市,因为那儿是前沿、有机会。她有理想,她崇尚个人价值。
在城市工作的时候,田蓉蓉无处安放自己的思乡之情,总是刻意地规避着。但一回家,又要面对那些无法解决又不愿面对的乡村寂寞和苦痛,她的世界仿佛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她想飞上蓝天,飞得越高越好,可却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拽住了一条腿。城市,就是那个天,拽住腿的那只手就是农村。
回到家乡,因为所受到的教育和城市生活的体验,已经让她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她时常感到困惑迷茫,是农村不适应她了,还是她长期在外求学,对于农村的亲密感正在逐步消失?
回乡做什么?
这就是田蓉蓉面临的问题。
走向所谓的人生高处,又因为被迫的原因,回到了家乡这个原点,田蓉蓉们的蜕变成长过程,其实折射出的,就是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战的必然结果。
诚如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所说,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业,不仅仅是经济上摆脱贫困,也是广大乡村的社会变革、精神洗礼,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人的变化、人的成长。他认为,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出的新人,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光芒,在创作中需着力敏锐捕捉这些持久性的、面向未来的新因素新气象,以宽广的历史维度与人类视野,写出新时代的“创业史”。
主旋律的故事来源于现实生活,我觉得不光要深入生活,还要扎根生活,才能从生活的最深处发现她的美来。
还要说说一说这部书的语境和思想性。
我一开始决定要写这部书的时候,我的88岁的老父亲非常高兴,他们这一辈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然后扎根在了城里的农村娃,他们对于农村来说,天生具有着好感。一听我要写农村,老父亲亲自上街买了一个笔记本,坐在床边的小凳上,戴着眼镜,认认真真为我抄了一本农村谚语,这些都是他平时看电视看书报时,有意收录下,觉得非常有意思的谚语。
老父亲说:“写农村题材小说,一定要有农村的语境,你不能用城里人的语言去写农村,这是我收录的谚语,你拿去可以用在书里。”
我打开一看,不经笑了,里面的谚语果然诙谐幽默,农村风味十足。现在这本书里用的口头禅谚语,都是来自于老父亲的提供。
自从我开始写书以后,老父亲就说要和我同进退,他开始大量地观看电视上所有的有关新农村建设及脱贫攻坚战的电视剧,每看完一部,老父亲都要和我点评一番,说这部剧什么都好,就是缺乏惩恶扬善的东西,坏人最后的结果表述不清,这个不好,你写小说时一定要注意这点,这是价值观的问题,坏人必须要得到惩罚。那部剧不错,这方面很到位。
于是,我就在我的小说里,将里面的反面人物齐世勋,写进了监狱。
再说说和花村的情意。住在花村采访,每天村支书或者文化驿站的老总,还有花村的村民,他们都已经把我当做了朋友,村里有什么事都要和我聊一聊,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忧虑,我都有了了解。
最有趣的是,村民们每天一大早洒扫村卫生时,见我在黄河边散步,都要热情地打招呼道:“大作家来了?起的真早啊!吃了吗?”那份熟络和热情,常常让我感动。
花村里的鲜花,还有花村里的百年老梨园老柳树,古老的黄河水车,老渡船,汹涌向前的老黄河,高低不平充满忧伤的乡村土路,都像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被我刻进了书里。
书中的人物张桐,有着花村的文化驿站的底色。
现实版的“张桐”,为了让我这个“作家”能够安静书写,还将一间打造好了的,充满了乡土气息的房间免费提供给了我,让我作为个人工作室使用。还有农家乐,民宿,现实版的“张桐”也正在为之努力着……
那些花村的美食,乡村长面,红烧黄河鲤鱼,茄辣西地三鲜,苦苦菜,沙葱,都在我的书里飘着香。
这些田野的乡土气息,这些点滴的温暖与感动,都是这部书的动力!
七个多月的筹备采访时间,我和这里的村民,老人们成了朋友,和这里的村干部,经营者成了好友,和这里的留村青年成了朋友,那些农事,花事,那些家长里短都令人沉醉。
这部书得到了白银市相关部门及领导、驻村干部甚至是村民朋友们的支持,也让我有了如何把握好角度书写新乡村故事的底气,抛开闭门造车,套路书写,深入生活,扎根农村,真正走近花村,和他们一起同思同想同谋划,期间也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和振兴乡村雷霆伟业的决心和信心。
花村仅仅是一个小地方,花村里的故事,反映出的却是整个国家兴农富农的美好愿景和强国梦想!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农村问题解决了,中国的很多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鲜花盛开的村庄》就是中国新农村的缩影!
最后,感谢平台给了我这个展示家乡农村巨变的机会,感谢逐浪编辑老师的支持与鼓励,让我的这部书能够带着乡土气息,和满满的正能量,在逐浪刊发!
感谢读者朋友的一路陪伴,感谢花村里的那些可爱的人们,感谢家人及老父亲的支持鼓励!愿花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鲜花永远盛开,岁月永远常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