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世民一听化长风有心测试于他,也是坐直身姿,正了正衣冠,这才缓缓的说道起来。
“若说当今天下大势,大隋朝该是气数已尽,难与为续,社会动荡,战火再燃,已是无可避免。”
李世民也是直抒胸意,毫不避讳。
李世民看化长风并无反对,也就接着道:“当今天天下,北方我李家与窦家,还有洛阳王世充,原本都是大隋功臣,只是当今天子穷兵黩武,四处征伐,劳民伤财,凭一己之好,任意开凿京杭大运河,大修水利,征民讨伐,至民怨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官患连连,光开凿运河就死伤数百万劳工,现在全国上下已是倒隋声起,大势所驱,用不了多久,大厦将倾,实难避免。”
李世民听刚才化长风与牡丹的对话知道,道家之人以天地自然之道为修,对世俗轮回一般不横加干涉,以道为基,所谓朝代轮回,都是人之道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是天下大势,民为重,君为轻,并不会为某位君王而特别照顾,所以说到动情时,也是大气凌然,悲天悯人,为天下苍生所顾,毫无顾忌。
而他所说之话,放在任何地方都是诛连九族的大罪,可李世民却并不在意,似乎已没有退路可言。
“世民兄觉得秦始皇如何,他也修建了长城,劳民伤国,为修长城的劳工尸骨堆成了山,这又如何看待?”
化长风并不评价李世民的说辞,这让李世民有些意外,而再问起秦始皇来,就更回有些意想不到了,只是对李世民来说并不为难。
“秦始皇功在一统,结束几百年战国之乱,同时也做了许多利民之世,可了也好大喜功,不顾中原大屡遭战火之痛,修筑万里长城,却也不得民心,秦皇二世而亡自然也是道之所然。”
李世民也是投其所好,以道家之法来说。
“不错,道之所然,民心所向,可有些事非一时一代可知,就好比夏虫不可语冰一样,人之一世不过百年,大椿树八千年一春,有的时候一时之过,未必永久有过,若以道论,秦之失非在长城,而在于势,长城之艰万古难比,一时几百万劳役死在长城,可若无长城,域外民族就会长驱直入,时刻叨扰中原百姓,战争会永不停息,国无将息,天无宁日。那自大秦以来,又会无辜死伤多少三界苍生呢,世民兄若以大秦后千年之规律来看,秦皇修筑长城,难道还在觉得这是一件蠢事吗?”
李世民一听,脸色一变,他从来也未从这个方面想过,虽然自大秦以来,历朝历代都在增设长城,而此时的长城也不完全是秦皇所处时期所修,而是历朝历代君王为防外侵共建了。
化长风的话说在大秦灭国千年之际,以现在来看历朝都会重兵把守于长城关隘,防止外族入侵,可以说是长城之力保千年来中原百姓安居,也让中原文化能得以传承,这是何等丰功伟业,可在世人的眼中秦始皇就是一个暴怒的君主,不仅劳民伤国,而且还贪得无怨,甚至焚书坑儒,把战国春秋之前的一些异端学说尽数消灭尽,就算是当朝最饱学的学士,也不会理解秦始皇为后人留下的财富,所以在李世民的眼中,化长风已不只是一个放牛娃,而是一个通晓大道之人。
化长风见李世民陷入沉思,心里满意,知道李世民正在朝着他的引导去思考。
“世民兄,人之所见,受所处的朝代影响,所以有些事很难有正确的凭价,就如同当今天子杨广一样,修筑运河,劳民伤财,大家都认为他只是昏庸无道,可南水北调,通三江五湖达四海,把整个南北水系相连,利于通商,也利于南北协调,更重要的是水系相连,可结束南涝北旱的局面,对老百姓难道不是千古之功,世人只知杨广穷兵黩武,为一己之私修筑大运河,死伤数百万民众,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再过一千年,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找到真正的答案。”
化长风对大运河对后世带来的影响也是极力推崇,可他却不敢直言肯定杨广的功劳,也只是以相对与绝对来说,对于现在的局面,杨广修大运河是劳民伤财,可功在后世。
而对杨广三征高句丽,若杨广成功了,中华民族或许能在后世几朝就可轻易制服扶桑岛国,或许此时的杨广已经感觉到扶桑岛国的影响与威胁,若能进驻高句丽,那要攻打扶桑就非常容易。
如此再想,杨广也如同一个穿越者一样,有着千年的眼光,或许也是因为紫龙附体,而紫龙本就有万年修为,非普通人的见只可比。
而化长风再回过头来想,这一切若不是如此更替起伏,那么整个世道都将变化,也就不会有他渡劫而来,意图拯救三界,拯救苍穹了,这一切能主宰的并非历史人物,而是天地人三界六道。
“长风兄高瞻远瞩,实在让世民汗颜,也让世民大开眼界。”
李世呢此时是真心佩服一个从现代而来的高三学子化长风,说话也是十分真诚。
“世民兄,若有一日你能荣登大宝,你将如何?”
化长风不想再纠结于杨广的功过,这种事也非一时能说清,现在他只想知道李世民治世之道,是否与后记载相同,若是不同,化长风也可以提点提点。
“长风兄,实在是抬举在下了,现在太原李家虽然占得一方,可北有窦建德,西有洛阳王世充,南有江都大隋朝,若能保一时平安,就算不错了,那里还会想它日荣登大宝之事,只是长风兄既然问起,我也不防直言,民富则国强,国之基在民,不论长久还是远虑,求存是一个君王的首要之道,若不能求存,任何理想抱服都只是一句空话,就如同我们现在一样,身在江都行宫,虽然有一些自由,只不过天子把大家放在一个更大一点的鱼缸一样,你能一时感觉到自由,可终还是受制于人。”
化长风听得出李世呢心中的大志,才会如此比喻,那么以他现在的性格还有远见,日后发生的事也就不难预见了。
“世民兄是坐船来的吧?”
化长风想到一句话,可又不好言明,也许把道理讲了,李世民自然能够觉悟。
“是呀,有大江之便利,坐船也可赏沿路风光,特别是瞿塘峡一段,景色天成,船行在江中,如身在画中一般。”
李世民一说完,化长风就想到李世民此次出行,非无的放矢,而是西上巴蜀,这是历史必然,西蜀为大江之上游,得天独厚,而且物资丰富,是一个天然的靠背之处。
想当年大秦连横破纵,张仪大家独自去往西蜀,让西蜀归顺大秦,这才让大秦放开手脚,能够统一六国,成就中华一统之业。
而三国刘备,本只是一芥草莽,因孔明三分天下,为他谋地西蜀一地,与吴、魏三分天下,持续数十年而不倒,皆是因为西蜀的先天之势,现如今李世民当然是代表太原李家去往西蜀,以安西蜀之心,由此可见,成大事者当有其过人之处,这一点在其它诸雄之中怕是还未想到。
“船能行之水上是为何,石头抛入水中就沉得水底,这又是为何?”
“这该是量的原故,古语有云,君为轻,民为重,这民就若这水,若是你比水重,那自然不能浮在水中,若是你比水轻,那自然会沉在其中,三国曹植用船称象该是同理,为何长风兄会忽然问起。”
化长风一听也是十分惊讶,现代人发现的道理,其实古人早就知道,而且还不是在大隋朝,远在三国之时就已通晓,化长风不得不再次佩服眼前的古人。
“也没什么,正如世民兄所说,船能行在水中,是水在载舟,可若是船重了,那水亦可覆舟,既然世民兄知道民为水的道理,自然不用我再多说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谢谢长风兄点拔,如此一想刚才长风兄所问,世民已记于胸,秦皇之功,在于后世,可他却重于当代之民,所以才二世而亡,若说杨广之能,世民也不敢相比,这京杭与高句丽之征或许也能功在千秋,可也是中原百姓此时难与承受之重,需后世百年才能消解,所以大隋之沉也是天之道也。”
李世民不愧为千古一帝,并非一些无聊之人所说古人智慧不如现代之人,在化长风的记忆之中,读过一些无聊之作,都认为现代人到了古代定然胜过古人,可化长风从现代渡劫而来,在李世民面前,却是处处落于下风,不论是才智见识还是判断,还有分析应变能力,可不是差点一点半分,可以说是差十万八千里。
再细想若此次不是以老君法身渡劫而来,若只是一个普通人,那要在这种乱世成就一番事业,真比登天还难,连保命都会是一种奢想。
“长风兄怎么了,为何脸色如此难堪。”
化长风是有苦说不出,以他高三的才智,实在相差太多,可看李世民,也不比化长风大,心里实在是十分惭愧。
“没什么,世民兄有如此才智,我就放心了,我听牡丹姑娘们已经回来了,不若就此打住,可不能让她们笑话了。”
化长风说完,院门已开,除了三人还有两个丫头之外,竟然还有一个身着官服的人跟在后面,化长风一想,或许是饭局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