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 > 第155章 两年的变化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两年的时间里。

    朱雄英长高了不少。

    和其他三四岁的孩子比起来。

    个子高的简直就不像是同龄人。

    朱檀和朱柏两个皇子同样变化巨大。

    一个已经彻底的从郭宁妃的影响下走了出来。

    变成了一个阳光开朗的小孩子。

    一个也一点一点的瘦了下来。

    从自己娘亲胡顺妃那里继承的善良天赋也开始展露出来。

    再加上朱雄英给自己这两个小叔叔提的学习建议。

    让朱檀和朱柏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

    马皇后看到这一幕心中也是十分的高兴。

    老朱家的儿孙,各个都是好样的。

    因为经济的日渐变好。

    老朱也不需要拿那些官员来开刀。

    所以朝堂上的缺也就没有那么多了。

    科举改制到现在,也仅仅只举办了那一次。

    虽然考试的时候,面对突然改革的科举。

    天南地北的学子们一顿鬼哭狼嚎。

    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朱元璋和朱标的决心。

    并且成果已经有所展现。

    朝堂上新进的这些官员们少了些夸夸其谈。

    多了一些务实。

    和武将之间也不再完全是对立。

    看到这种改变,朱元璋和朱标的心里自然是欢喜的。

    而始作俑者朱雄英的心中也是十分的高兴。

    这两年的时间,白糖的生意依然蒸蒸日上。

    朱镜静甚至开始尝试通过白糖来打开一些别的市场。

    而不是简单的只卖白糖。

    朱英饶也跟着朱雄英一起,把天下第一楼开遍了大江南北。

    不过朱英饶并不知道天下第一楼背后的真正作用。

    只知道自己兜里的银子一天天的在变多。

    这种满足感让朱英饶的性格都改变了不少。

    不再是之前那种刁蛮古怪的性子。

    而是真的静下心来,想着如何帮助朱雄英。

    朱标安插在第一楼的那些人。

    在打探消息之外,也将各地的民生问题。

    及时的汇报给朝廷。

    好让朝廷能够知道最真实的民间。

    至于朱棣的琉璃器生意。

    基本上已经被他给抛诸脑后了。

    每天就做两件事。

    一件就是跟徐妙云腻歪在一起。

    另一件就是找自己的父皇或者大哥要北边的军报。

    看着北边送回来的军报。

    朱棣只恨自己不能亲临战场。

    这举动也让朱镜静和朱英饶嘲笑了他很多次。

    但是朱棣却毫不在乎。

    朱棣觉得大丈夫功名就该马上取,生意上的东西不过是辅佐的小道罢了。

    对于朱棣的这一番言论,朱雄英并没有说什么。

    因为朱棣志不在此,他天生就是该上战场打仗的人。

    生意上的事,本就不是他的正路。

    不只是金陵。

    整个大明也都是四海升平。

    有了当初江南治水的经验。

    户部的人带着当初一同去治水的人。

    照葫芦画瓢的前往大明各地去修筑河堤和大坝。

    河堤用来防洪水,大坝则用来防旱灾。

    昆山的百姓也因为朝廷政策的倾斜,开始渐渐的恢复生产。

    两年蓄养地力,土地已经再次变得肥沃起来。

    所有的百姓全都对皇帝感恩戴德。

    朱元璋现在也开始试着把一些事情放手给大臣们去做。

    不再像之前那样事必躬亲。

    朱标也做着差不多的事情。

    两个人的气色也都渐渐的开始好转起来。

    朱雄英看着自己爷爷和父王的转变。

    心中也是十分的高兴。

    徐达传回来的最新军报。

    北元余孽已经全都被消灭干净。

    只剩下更远地方的那些部落。

    一个叫瓦剌的新兴政权。

    以及瓦剌更西的的帖木儿帝国。

    当朱雄英第一次听到瓦剌这个名字的时候。

    心中小小的愣了一下。

    这个百年之后让大明精锐尽数折损的草原政权终于要登上历史舞台了?

    只可惜,如今的大明不再是后世的那个大明。

    后世的巨变再也不会发生。

    朱雄英心里很清楚。

    现在大明不能着急。

    现阶段的瓦剌对大明来说不值一提。

    倒是再往西的帖木儿帝国有点棘手。

    帖木儿帝国的大汗帖木儿雄才大略。

    整个帖木儿也是兵强马壮,如日中天。

    现在大明有钱是不假。

    可是有钱也不代表就能够为所欲为。

    如果大明士兵劳师远征的话。

    且不说赶到那里的时候,兵疲马乏。

    光是补给就是一个大大的难题。

    这可不比征讨北元余孽。

    这基本上已经算是跨国作战了。

    别说是现在这个年代。

    就是放到后世,也不敢有哪个国家敢跨国作战,轻启战端。

    况且行军打仗这种事情,本就是变数极大。

    一个弄不好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土木堡之变。

    这可不是智者所为。

    最好还是做好万全的准备。

    比如把已经占领下来的土地好好的经营一番。

    最起码也要把这些地方变成大明的固有领土。

    可以作为一个跳板和补给点。

    让将来出征的大明士兵能够最快速度的补充给养。

    一举灭掉帖木儿帝国。

    不给他们任何喘息的机会。

    朱雄英可不希望把这一场战争打成拉锯战。

    农耕时代,就算是再有钱的国家,也打不起拉锯战。

    因为土地资源有限,每年的产出也有限。

    而士兵的消耗是无限的。

    历史上的每一次大战都不是临时起意。

    都是积攒了不知道多长时间的国力才做到的!

    与此同时,姚广孝也回到了金陵。

    两年多时间的海上行动。

    姚广孝已经彻底把倭寇给消灭完了。

    一开始的时候,还有不少东瀛人继续漂洋过海的来大明充当倭寇。

    可是随着姚广孝一点点的展示自己的手段。

    让倭寇再也没法从大明捞到好处。

    这些人就渐渐的熄了心思。

    不过他们熄了心思,可不代表姚广孝也熄了心思。

    无数次的都想要杀到东瀛。

    只是碍于朝廷已经将东瀛列为不征之国。

    再加上朝廷现在的船还不足以支持这种远征。

    所以姚广孝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又给往返占城的船队做了一段时间的护航员之后。

    姚广孝便被朱元璋一道圣旨,召回金陵。

    返回金陵后,姚广孝就被朱元璋召进了皇宫。

    因为现在的朱元璋对这个和尚很感兴趣。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