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丁原被杀后,董卓随即将丁原的部队收编,又收了吕布这员大将,实力大增,腰杆也硬了。
有了实力的董卓不再满足一般的忽悠,有了更高的追求。
董卓先是觉得自己的官实在太小,真是屈才,于是乎董卓开始找各种理由给自己升官。
三公是帝国最高职务,虽无实权却也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如在平常,董卓是不敢奢望三公的,他既无名望让人推举,也没钱去买。
但现在不同了,虽然没钱没背景更没名声,但有枪杆子有兵,前几样都没有也没关系,只要有最后这个枪杆子就够了。
有军队做靠山,董卓底气十足,先是找了个借口将三公之一的司空刘弘罢免,免官的理由是天不下雨,老天爷不下雨也是我的错?
对,就是你的错,我老董说是你的错就是你的错。
为什么?不为什么,老天不下雨就是你没有德行,上天震怒了。
谁来补上?自然早有人选,那就是俺老董自己,虽然三公啥的只是个荣誉称号没啥实权,但俺老董就想过过这个瘾。
董卓出身寒微,又是边将出身,在朝中并无根基,这是他最大的政治缺陷,而且此前他在军中跋扈傲慢,不服调遣,已被洛阳权贵视为武夫粗人。
董卓急于改变形象,他深知自己手下那些领兵校尉,是自己从政的武力后盾,但却不能参与政治本身,只适合在外围助阵,想在洛阳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就必须与京师的名流士大夫合作。
从这一点说,董卓还是懂点政治的,他知道,东汉政权中,皇帝只是其中一个掌权人,帝国的基层乃至朝中,基本都被这些,世代读书,垄断舆论的世家大族所控制。
起初,董卓还是挺有合作诚意的,一上来就对曾被太监打压的名士平反昭雪,还积极网罗名士才子出山。
这时候的董卓可谓“求贤若渴”,当然,他不是真正爱才,说白了就是想召集批有声望的名士,到自己主持的朝廷做官,给自己撑门面。
董卓发的第一批“请帖”中最有名的就是大学文家、大书法家蔡邕,也是我们羊道的另一个岳父。
已成为三公的司空董大人,专程派人请蔡邕出山做官,却被蔡邕婉言拒绝。
蔡道乃当朝名士,当时读书人看重名节,董卓是什么人,全国人民都知道,身为士大夫的蔡邕怎么会看得起董卓,自然不愿去。
被拒的董卓感到很没面子,当时就火了,放出狠话,要是不来就灭你全族。
蔡邕到底是文人,惹不起军阀,只好乖乖来报到,董卓听说蔡邕来了,非常高兴,好歹拉来一一个名人,董卓对蔡邕十分尊敬,格外重视,大力提拔,不久便拜为侍中。
董卓为收买朝廷大臣和在野的名流士大夫,给皇帝上书,让公卿子弟都到朝廷封了官,这时小皇帝已经是傀儡了,董卓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董卓才是汉末第一个挟天子的人,只不过,董卓扶天子令不了诸侯,因为没人听。
不过,这时候董卓说话还好使,特别是在朝廷。
董卓接下来又干了一件“好事”,上书皇帝为在党铜之乱中被太监害死的陈蕃、窦武和被迫害的党人平反昭雪,董卓这么做无非是想重新树立自
己的形象,拉近与士大夫的关系。
其实,无论是太监还是党人跟他都没多大关系,不过,为给自己积聚人气,董卓确实没少费心思。
很快,第二批名单就出来了,其中包括荀爽、韩融等人,都是当时声望极高的名士。
而董卓对这群人的重视程度,也是汉代自建立以来所少见的。
以荀爽为例,升官速度简直堪称奇迹,从布衣百姓到位列三公,只用了三个月。
董卓在收买当朝名士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不久便提拔了诸如韩馥、刘岱、孔?啤⒂?俊⒄佩愕热恕
董卓起用的这些名士,请大家记住名字,记不住也没关系,因为他们会在不久后登场,用实际行动“报答”董卓的“知遇之恩”。
而此时的董卓,自觉得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廷,很快便又开始重提废帝一事。
这日,董卓又在同一个地点宴请诸位朝臣。
与上次不同的是,丁原已经尸首分离,孔融和卢植该走的走,该退的退。
剩下的更多是新起用的名士,和新生代子弟,如袁绍、曹操、羊秘等。
而宴会开始前,董卓却命吕布带一支兵马,将宴会厅包围起来,见此,袁绍和羊秘都紧锁眉头,虽然料定对方不敢杀自己,但被武力威胁的感觉确实不舒服。
董卓坐着上首,低头看了看两旁文武,秉足中气,颂道:
“诸位,今皇帝暗弱,不足以奉宗室,我将效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
一番话说完,周围人或惊或怒望向董卓,很多人就要起身反对,但吕布用方天画戟敲击地板后,都犹豫了一下,又坐在席上。
董卓的双眸扫视着在坐的每一位文武,又依次和王允、黄琬、曹操、袁绍等人目光交接。
终于,年轻气盛的袁绍忍不住了,撩袍起身,一手按按剑,一手抖指向董卓,瞪着一对杏眼怒斥道:
“当今,朝廷初定,召尔等入京,以为辅佐天子,安定庶民,而你,却几次三番,妄议废帝嫡长而立庶,岂不是蓄意谋反吗!”
说完也不动,只是眯眯眼又瞪着董卓一动不动,等他回答。
董卓见出来的是袁绍,也不敢直接叫人打杀他,只是面色不善的看着他,颂道:
“天下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
这话一出,底下一片哗声,这种谋逆之言,董卓居然敢当众说出,也不避嫌。
而袁绍更是面露怒色,再拱手向上空斥道:
“天下之事,在皇帝,在于诸位忠臣,只不过一篡逆之辈,又待怎样!”
这话一出,群臣是又面红又心惊,面红于自己这个袁绍口中的“忠臣”,居然慑于董卓,不敢言语,心惊于袁本初居然如此直言不讳,也不怕冲撞董卓。
董卓也面红耳赤的弹起身子,拔出宝剑,对袁绍大声质问道:
“尔要试试我的宝剑是否锋利吗?”
袁绍也不势弱,哐得一声拔出腰上佩剑,对董卓高声吼道:
“我剑也未尝不利!”
董卓身边的李儒一看,这还了得,这要让董卓杀了袁绍,好不容易刚在世家中建立的“威信”,便会毁于一旦。
连忙上前按住董卓的手,劝道:
“明公,事还未定不可妄杀啊。”
刚刚如哑巴般的群臣,也赶快纷纷出言相劝。
羊秘赶快上前握住袁绍的手,劝道:
“本初不可妄动兵戈啊!”
袁绍看了看羊秘,又看了看董卓,哼了一声,把剑插入剑鞘,便扭身离去。
因为袁绍身份显赫,也没有护卫敢阻拦,只能放他而去。
董卓见袁绍走了,又环视一圈,对文武们质问道:
“还有人要反对吗?”
诸文武虽面露不忿,但也没人再出面反对,此事便就此定下来。
至此,袁绍、鲍信、孔融离京,袁术不久后便找借口逃了,曹操也在后来“献刀”事件中出走京城。
对于董卓的邀请,世家子弟、京城公子们反应出奇的一致,或走或逃,态度很明确,拒绝合作。
袁绍和曹操无需多言。
袁术南下南阳,正巧碰上南阳太守被孙坚杀害,在孙坚的支持下,割据了南阳。
羊秘没主动得罪董卓,自己要求外放到定襄做太守。
公元一九八年,九月,刘协正式登基,刘辩不久后便被李儒毒鸠了,临死前刘辩还吩咐自己的夫人唐姬不要再嫁。
董卓又自封太尉,改黄琬为司徒,加上任司空的杨彪,三公也凑齐了。
等到了十一月,董卓又自封相国,赐自己“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利,已经完完全全成为大汉王朝实际的帝王。
由于董卓在洛阳缺乏政治基础,缺少门生故吏,董卓希望以此向士人示好,一厢情愿地拉拢士大夫集团靠向自己。
董卓手底下大部是羌胡兵,野性十足,洛阳城里贵戚富户又多,军纪松散的董卓部士兵开始在洛阳及周边地区公开抢掠,抢夺过往商旅的财物,**妇女。
董卓对此,听之任之,一味地放纵,士兵们四处抢劫,董卓自己也没闲着,借着给何太后下葬的机会,将陪葬的金银宝物洗劫一空。董卓还时常出入皇宫,并经常夜不归宿,在宫中找来宫女甚至公主侍寝。
(关于京城的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写了五章,主要是为了把一些背景和主要人物的行动轨迹交代清楚,也是为后文一些故事的发生做些铺垫)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