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浪迹大宋 > 第12章 进城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觉醒来的杨帆却是不知自己已经成了有房一族,粗通骑马的他此时正小心翼翼地坐在一匹褐色的马背上,慢悠悠地跟在张大宝后面,往大宋京城开封而去,打算进城长长见识。有幸得见清明上河图里真实的繁华景象,领杨帆有些心驰神往!

    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西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县改名为开封县,这便是“开封”这一名称的由来。

    宋臣文彦博曾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之事中马政为重。”想要强大,你必须得坐在马背上!坐在马背上的杨帆目光所及,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担挑的、抬轿的、牵驴的,骑马的、驾驶马车的更是不在少数,可见大宋朝此时的强大和富足。

    宋朝之前,有两个主要的产马地,一个是在北部的“燕云十六州”范围内,另一个是在宁夏的河西走廊,这两个地方因为气候寒冷,而适合养马。然,宋初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夺取,而河西走廊在西夏脱离宋朝后也一块带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的马匹产生,主要由两种途径,一种是依靠宋朝政府的马政管理制度来生产马,这个制度叫作监牧制度,实际上就是官营牧马业,结果就是马没养出来多少,钱还没少花。另一种则是向西夏和辽国进口马匹,但马匹毕竟属于“战略物资”,常常是被敌国禁运的。由于没有产马地以及高质量的战马,宋朝在与辽、金、西夏、蒙的战争中,才会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

    为此,才有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而王安石变法的宗旨是“富国”和“强兵”,这两样都离不开马,为此,王安石在变法当中推行“保马法”。

    相对于官办养马,王安石的“保马法”将马匹从官府养护,发到了老百姓手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于官府来说,将马给了老百姓,政府就不用圈大面积的土地来饲养,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后续投入。要知道,官府养一匹马所需要的土地,如果供养人的话,可以养活20人以上,如果关闭官办养马场,也能够节省很多开支。

    对于老百姓来说,不但政府白给个马,可以当作畜力,下田干活,除此之外,政府又给减免税负和劳役。对于国家来说,这相当于藏马于民间,一旦遇到战争,可以征调这些马匹前去打仗。可以说,如果保马法运行得当的话,北宋的马匹数量将大为增强,对国家和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问题就出在,这个马他不是想象的那么好养,一旦养死,就需要赔偿,而一匹马的价值普通老百姓是赔不起的。所以,在具体推行上,政府是希望给有条件的、有需要的农民去饲养,但是地方官员可不管那个,为了完成指标,甚至是强制民众去买马,结果导致很多原本还是小康的家庭因为无力养马而破产。养马本来是一件好事,结果却成为农民的负担。而另一方面,从老百姓手中养出来的马,是否真的能够上战场,又是一个问题。“保马法”也因此被称为“恶法”。

    自打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这个产马良地后,大宋朝便努力致力于恢复马匹的改良和生产。加上西夏和金朝又处在大宋与蒙古之间,不得不放开战马的交易以换取大宋朝的扶持。如今的大宋朝已不再缺少战马,便是在北方平原上,也能和蒙古铁骑掰掰手腕、一较高下。

    还未进城,杨帆便看到了规模壮阔,气势雄伟的东京城墙。根据张大宝的介绍,自大宋朝重新迁都东京城后,有靖康之难在前,便是拿回了燕云十六州这道中原屏障,历任皇帝依然十分重视京城的扩建和修筑。开封城墙作为东京城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断得到增筑。

    除了加固城墙外,还在城墙上修筑了敌楼、城门处修筑了瓮城。以及发展出了城外的壕沟(护城河)、壕沟后羊马墙(处于城墙与城壕之间的城墙)、羊马墙后外城、外城后内城、内城后皇城的五重防御体系。此外,为了加强城池四角的防御,还在外城的四角上修筑城楼,以增加城池四角的防御力量。

    如今扩建后的东京城共有十二座城门和九座水门,外城周长达六十里,高五丈,宽六丈,居住人口达两百余万。

    趁着没人注意,杨帆隐蔽地拿起手机就是一通狂拍,仿佛自己就是一观光的游客。

    而后杨帆牵着马跟在张大宝身后,顺利地从顺天门进入这座繁华的大宋东京城。

    走在顺天门内宽阔的西大街上,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甲第星罗,比屋鳞次,坊无广巷,市不通骑。”杨帆仿佛看到了诗人杨侃诗中描绘的京城景象。

    一路走来,街道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有些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轿子、骆驼、牛、马、驴、太平车、平头车等交通工具,形形色色,样样俱全。

    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也免不了有即便是在后世都还存在的街边行乞的蓬头垢面的残疾老人,杨帆一时同情心泛滥,身上的交子又未曾兑换,便找张大宝借了些散碎银子赠予老人。不是杨帆不够大方,对这些残疾行乞的老人来说,身怀巨财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杨帆宿醉一晚,醒来后又没吃早饭,之前沉醉于欣赏京师的繁华和拍照,还未有所感觉。只是在闻到路边各式吃食摊点飘来的香味后,顿时腹中饥肠辘辘。恰好此时已临近晌午,张大宝便领着杨帆进了河边的和乐楼。

    和乐楼坐落在西大街与汴河交界处,地理位置极佳,是京城里规模、名气较大的酒楼之一。坐在二楼靠窗一侧的雅座上,往下一眼便可看到繁忙的汴河景象,此处人烟稠密,粮船云集,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此时正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桥上的人,也在伸头探脑地观望着。

    杨帆正入神地看着楼下的汴河,冷不丁被店小二独特的“唱菜”给吸引住了。张大宝在一旁解释道,大宋朝没有菜谱,每天店里有什么菜,没什么菜,主推什么特色菜,店小二全得记住。光记住还不行,还得有眼力,看见什么客人报什么菜。其实不是报菜,而是唱菜,意在用唱腔表达来吸引顾客。

    “二郎,中午先委屈些,先在这和乐楼里将就一顿吧,等晚上我再带你去樊楼好好潇洒一番。”张大宝笑容满面地说道,因杨帆不熟悉这些菜名,他便作主点好了饭菜。

    杨帆指着桌子上精致的餐具,摇了摇头道:“老张啊,虽然我是第一次进京,但这和乐楼什么档次我还是看得清的,在这里吃饭,怕是不便宜吧?”

    这和乐楼门首皆缚彩楼欢门,走廊过厅装修富丽堂皇、且装饰有相得益彰的盆景和鲜花,又有吹拉弹唱、杂技歌舞等娱乐服务。杨帆和张大宝虽是只有两人对坐,但桌案上亦有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单是眼前这些颇具讲究的银制餐具,便可推测出这酒楼的豪华。

    张大宝伸出大拇指,朗声笑道:“二郎好眼力,这和乐楼虽比不得樊楼,但自有其特色和魅力,亦非一般人吃得起的。”

    “我家公子说了,二郎此行不必客气,只管吃喝便是。”张大宝大手一挥,豪气干云地接着道。

    就是公款吃喝呗,怪不得如此豪爽,还好意思说委屈?杨帆听懂了张大宝的言外之意。

    很快,热腾腾的饭菜和酒水便端了上来。鹅鸭排蒸、荔枝腰子、酒炙肚肱、熟牛肉,还有皮脆肉嫩、丰腴醇香的汴京烤鸭,令杨帆食指大动。

    杨帆和张大宝大快朵颐之时,有一打扮干净素洁的小役主动上前为他们换汤斟酒,只见张大宝随意地给了几个赏钱,便将他打发走了。

    张大宝喝了一口和乐楼的琼浆,指着不远处的一群人,开始给杨帆介绍。除了类似方才那个主动换汤斟酒的“厮波”;酒楼里还有一些受客人指使去买东西或招妓女、或者取钱送物、做一些临时性的事务的“闲汉”;而那些不请自来的不入流的妓女,在客人的桌子旁边唱歌以期得到一些小费,这类人叫“札客”或“打酒坐”。

    而杨帆他们眼前不远处这些手里拿着花生、瓜子、萝卜之类的人,则叫做“撒哲”。他们比较不讨人喜欢,因为他们常把东西硬塞给客人,不管人家买不买,送完之后就等着要小费,有些强买强卖的意思。可能惧怕张大宝的威严(凶神恶煞),他们并不敢上前。

    “二郎要是有什么想吃想喝的,也可让那些个闲汉或者店家帮你送来。”张大宝指着楼下街道上那些形形色色的店铺说道。

    这不就是外卖吗?杨帆眼前一亮,没想到大宋朝的饮食服务既然已经发展到如此的发达和周到。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