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浪迹大宋 > 第43章 重阳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自从手下突然多了三十名作坊未来的“技术骨干”后,杨帆觉得自己肩上沉甸甸的,也多了一丝责任心,对于他们的培训也就越发地上心和严格了,谁让自己夸下海口要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呢,只能吃饱穿暖那可不够,至少将来不仅要帮他们脱离贱籍,还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现在,杨帆首先要做的则是让他们重新打起精神,燃起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

    因此,杨帆郑重地向他们许诺,只要他们肯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工作,虽然作坊不会给他们工钱,但杨帆这边每个月都会给予他们一定的奖金,并且等他们存够钱后还能替自己赎身,杨帆也会帮助他们脱离贱籍。

    这张“大饼”一画出来,底下这批成天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可怜人眼里重新焕发出了色彩,他们原以为自己变成奴隶后,这辈子已经到头了,只能苟活于世,没想到杨帆这位年轻的“新主子”给了他们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个个心里都暗自给自己加油打气,告诫自己一定要把握住这次机会。

    杨帆对这些人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后,便初步地将他们分成了三个小组,以对应不同的技术环节,每组都安排有识字的人,他们将会按照杨帆的意思,协助他们的组员识字、并牢记杨帆所写的规章制度。有杨帆先前的承诺在,大家都很努力,每一步都认真地按照杨帆的意思去做。

    为了这些规章制度,杨帆可是费了不少心神,虽然他是想赚钱,可也不想伤天害理,他怕带血的馒头会噎死自己。

    香水和肥皂的制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易燃易爆之物,特别是像用草木灰提取出来的碱液,这种东西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这个时代的人又不认识这种透明的东西,很容易会轻视疏忽掉,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生产事故,这是杨帆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他定制了近乎苛刻的规章制度,要求他们严格遵守。

    在他们熟悉规章制度的同时,杨帆也开始在作坊里对他们进行实际的生产培训,在讲解关键核心知识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小心验证,一旦有成果出来,丰厚的奖赏一定是少不了的。

    这段时间以来,杨帆忙着培训一事,便一直住在城里,毕竟比起城外,城里的这个家离新作坊要更近一些。

    这天早上,杨帆正照旧想让吴刚备马,准备前往新作坊,开始新一天的培训工作时,看到张玉兰姐弟俩正蹲在院里的地板上摆弄着几盆菊花,便有些疑惑,平常这个点张玉林应该早就已经在学堂里了才对,他故作生气地呵斥道:“张玉林你个小兔崽子,今天这是打算逃课不成?”

    这一声呵斥,让姐弟俩同时吃了一惊,连忙站起来向杨帆行礼。

    张玉林俏皮一笑,无所畏惧地迎上杨帆的眼神,道:“今天我可不是逃课,是休沐。”

    休沐?杨帆仔细想了一下,试探道:“重阳节?”最近忙得晕头转向的,这日子都快记不清了。

    “公子,重阳节是明天,今天才初八呀。”张玉兰天真烂漫地回答道。

    这段时间相处下来,张玉林知道杨帆对大宋不是很了解,便进一步解释道:“公子,我大宋习惯以八日代九日,举行赏菊和赏灯宴,因此这两天都是放假的。”

    “此时过重阳节,我们大宋一般都要购菊、赏菊、饮菊、答菊,甚至还点菊灯、吃菊花呢!酒店常用菊花装饰成菊花门、菊花窗等。宋朝的京都专门栽培菊花的园圃,这时也向游人开放。”

    原来如此,杨帆明白了,怪不得姐弟俩蹲在这里摆弄菊花。杨帆又回忆起这些天来,在路上也经常看到那些酒楼店铺的门窗被菊花给重新装饰了一番,原来是有其原因的。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杨帆还天真地以为重阳节是赏茱萸呢,呵呵!

    “赏灯宴又是什么?李叔他们怎么都没和我说啊?”杨帆又问,听起来像个重要宴会,一般都会与他禀明才是。

    张玉林有些扭捏地说道:“公子,这赏灯宴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的,能参加宴会的大多是天子近臣和宗室贵族,宴会地点有时在大臣府邸,最经常的地方则是皇宫中的太清楼。”

    呃,好像问了不该问的,杨帆有些尴尬,转而霸气说道:“没事,我们自己给自己做顿好吃的不就行了嘛,你们姐弟俩出城去跟李叔他们说一声,咱们晚上也办个赏灯宴。”

    接着杨帆又详细询问了一下重阳的其他习俗,除了登高这个古来就有也是最普遍的习俗外,大宋男人头上纷纷插戴红色的茱萸和金色的菊花以讨吉利,茱萸一般是三月开花,七月结果,到了重阳期间,果实已经完全成熟,有的鲜红色,有的紫红色,一串串挂在枝头,珠圆玉润,煞是好看,剪下一枝,插于发鬓,跟菊花相映成趣。而大宋的女人却不戴花,只是将茱萸的果实摘下几枚放入一个小布包里,再把这个小布包佩戴在身上,时称“茱萸囊”。

    既然是过节,重阳节自然是要吃重阳糕的,大宋的重阳糕,口味多,吃法更多。最简单的叫“面糕”,用面粉拌糖,烫面蒸熟,切成菱形大块,最后用胭脂点色;稍复杂一些的叫“黄米糕”,一半面粉,一半糜子,加糖,加豆沙,分层铺放在模子里,洒上水,洒上油,上笼蒸熟,最后用柏枝装饰;还有一种“枣栗糕”,用米粉、面粉、枣泥、栗黄(板栗煮熟、去壳、去膜、捣泥)混合,作为糕馅儿,底层用米糕垫底,顶层用石榴装饰,蒸熟之后,片成薄片,再拼出花式图案;又有一种“饵公式糕”,主料是黑黍米、枣泥和豆沙。

    大宋人不仅仅在重阳糕上插小旗,还喜欢在大号重阳糕之上叠置一些造型奇特的小重阳糕,例如捏成小鹿形状的糕点和捏成大象造型的糕点,前者叫“食鹿糕”,寓意来年“食禄”,也就是可以做官的意思;后者叫“万象糕”,寓意“万象高”,意思是万事如意,运程一年比一年高。

    而且大宋人喜欢在九月初九天刚刚亮的时候,早早地蒸好重阳糕,先切一片放凉,等到孩子起床,将这片重阳糕和一枚柿子贴到孩子头上,让孩子掰着吃,寓意为“百事高(掰柿糕)”。

    “你们出城的路上,顺带买点重阳糕回去。”杨帆吩咐道。

    张玉兰俏生生地问道:“公子不与我们一同出城去吗?”

    杨帆摆了摆手,道:“不了,我还得去一趟作坊,晚饭前我自会回去。”

    说完,杨帆便带着吴刚走了。

    来到新作坊,穿着统一制式“工服”的“技术骨干”们早已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哪想到杨帆突然宣布放假两天,让他们好好过节,并让吴刚将来时路上买的口味不一的重阳糕分发给大家。

    吃过苦的人很懂得感恩,何况是这群一整个人生都被卖掉的“可怜人”,就这一点点“小福利”可把他们感动坏了。

    第二天一早,林家驹、张大宝以及唐德荣三人联袂而至,说是要邀请杨帆一同去登高。

    杨帆一脑门的黑线,没好气地说道:“这里可是京城啊,兄弟,有山可以登吗?”,大宋首都开封位于黄河冲积扇平原,都是一马平川的丘陵平原,附近还真没山。

    “谁说登高就一定要去爬山的?狭隘。”唐胖子脱口而出,坏笑着反驳道。

    哦?那去哪里登高?杨帆有些好奇了,转过头来盯着唐胖子。

    唐胖子被杨帆看得有些发毛,连忙道:“我们可以去爬东京城楼啊,够高了吧?”

    切,白期待了,还以为什么了不得的地方呢,居然是城楼,真亏你想得出来,杨帆一脸的失望。

    “长风,唐兄他还真没忽悠你,京城里却是有很多人会在重阳这天去爬城楼登高,只不过这人实在太多了,这两年已经被朝廷给禁止了。”林家驹笑着替唐胖子解释道。

    “嘿,我说你们怎么那么执着于登高呢?”杨帆无语,为了登高去爬城楼,有这个必要吗?

    “这个我还真知道。”张大宝?N瑟地抢先说道,然后清了下嗓子,接着道:“九九极阳,阳极转阴,登高为调阴转阳也。”

    呦,看不出来这老张还真有点东西啊,这么高深,杨帆暗叹一声,然后不耻下问道:“啥意思?”

    张大宝顿住了,而后挠着头不好意思地笑道:“我也是恰巧听别人讲过,具体意思我也没明白。”

    得,白夸你了,不懂还敢出来献丑?啧啧,杨帆无语了。

    最终,还是正经书香世家出身的林衙内出面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原出自方勺,大致是说九是阳数,九月九是阳上加阳,阳到极点就成了阴,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了让阴阳调和,百病不生,到了这天就要爬到高处,以驱邪避祸。

    唐胖子不甘心,也出来显摆了一番,说登高来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后汉仙人费长房,有一天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将有灾难,如果你带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红袋盛茱萸,挂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便能避祸消灾了。”

    桓景按师傅所说,九月九日带全家上山游玩,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见家中家禽家畜均暴毙而亡,便知师傅所言属实,自己和家人逃过一劫。

    后人代代相传,并视九月九为登高避灾、饮酒聚会之期,而后渐成风俗。

    不错,杨帆听得津津有味的,以前他可从来不知道这些,今天算是长知识了。

    不过尽管他们三人轮番上场,吐沫横飞地说了一大堆,杨帆也没有陪着他们去登高,反而是把他们给留了下来,陪他一起打牌喝茶,好不快哉!

    一开始,林家驹他们三人是非常不情愿的,可自从陷入到“升级”的魅力当中后,就有些不可自拔了,嗯,真香!

    杨帆呵呵一笑,心想:小样儿,一个扑克游戏就把你们给治得服服帖帖的,等我什么时候有空了,再把麻将这个大杀器做出来,到时候你们怕不是要天天都住在我家?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