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些人中,有些说是想要登门拜访,有些是为数学而来,有些也是冲着科学的热度来的,更有甚者甚至想要直接“拜师学艺”,这让杨帆有些“受宠若惊”,于是这些天来,不堪其扰的杨帆便一直躲在城外没有回去。
城外虽然没有京城里的繁华,但是杨帆乐得清闲,每天读读书写写字搞搞实验,累了便出门去田里转上一圈,看看大棚里绿油油的菜叶子,顺便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风光,这种慢节奏的生活让他十分享受。
在原来的世界里,杨帆读书打球玩游戏,穿越过来后又忙于赚钱无法自拔,这几天的“退休”生活让他的心态都发生了不少变化,整个人沉淀了不少。
直到张玉林给了他一封信,杨帆这才结束了“混吃等死”、“无所事事”的闲散生活。
信是秦浩然拿给张玉林的,但不是秦浩然写的,而是他姐姐秦婉如的亲笔信。
秦婉如的字隽秀雅致,洋洋洒洒写了一整页,字里行间尽显大家闺秀的风采。而这封信的目的只有一个,虽然秦大才女信里写得很委婉,但杨帆知道她是在跟他要接下去的“数学”教材。
女神有求于他,杨帆自然得“有求必应”啊,可让他编写数学教材这就有些为难他了,之前他给张玉林做数学“启蒙”时,也就随便写了点简单的内容和知识点,根本没有系统性地去梳理和归纳。
杨帆苦恼了许久,这才决定将写点初中的数学知识点,包括一些代数、不等式、几何以及一些简单的三角函数等。
编写教材这项工作并不容易,算起来,杨帆初中毕业都五年了,记忆已经有些模糊,脑子里回忆起来的知识点也都是零零散散的,没有一个主要的脉络,这让杨帆很是头疼。
在编写工作凝滞不前时,杨帆就会转换思路,去找点别的事情来做,比如说较为轻松的翻译。所谓的翻译,并不是翻译外国的文字语言,而是将房车里简体版的红楼梦翻译成繁体字而已。
至于杨帆为什么突然会想起做这件事,除了放松一下脑子外,也是想着这么好的书应该拿出来给女神分享一下。至于他心里还有没有抱着什么其他目的,这点他是肯定不会承认的。
说实在的,杨帆还真没看过完整的红楼梦,他也没兴趣,以前初高中那会儿看的那些完全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如今这一边看一边翻译,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即是曹雪芹自序。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讲述了写作缘起,还自谦才疏学浅,只能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杨帆无语凝噎,这还才疏学浅的话,还让其他人怎么活?
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红楼梦的翻译,都要写很多很多的字,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好更方便地进行工作,杨帆自然不会笨得用毛笔来写,毛笔属软笔,书写起来笔走龙蛇、铁画银钩,为中华独有之文化。但毛笔书写要求高,速度慢。杨帆这些天来,在练字一事上笔耕不缀,写的字虽然有进步,但还没到能写蝇头小字的地步,不过这点小问题可难不倒他,因此,杨帆决定发明大宋版的铅笔。
在长期的书写活动中,便利性的书写需求是不可能没有的,古人对这一点也有相当的认识和实践。
东晋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中也记载:“扬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方绝域四方之语,以为裨补《?轩》所载”。
唐代刘知几《史通》云:“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
可见,古时包括扬雄在内的一批知识采集者,在实地走访过程中,为了及时记录,使用的便携工具便是“铅”和“椠”。
“椠”与牍类似,是裁削树木得到的素木片,以供落笔行文;而“铅”自然也是作为笔用来书写的。
南朝梁任?P《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云:“人蓄油素,家怀铅笔。”
扬雄《答刘歆书》云:“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
这里扬雄所用的“油素”,搭配的是毛笔,任?P将“油素”和“铅笔”并提,应属修辞之语,“铅”“素”并未搭配使用。
唐开元文臣李周翰在《昭明文选五臣注》中对“人蓄油素,家怀铅笔”作了如下注解:“油素,绢也;铅,粉笔也,所以理书也。”他将“铅”解释成校理书籍的铅粉笔。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怀铅”、“铅椠”等词语逐渐作为“读书、治学及校勘书籍”的代称而使用。成语“怀铅握椠”、“怀铅提椠”、“怀铅握素”来形容勤于写作或校书,也即脱胎于此。
有此可见,古人对硬笔是有需求和研究的。
虽然叫作铅笔,但铅笔的笔芯里根本就没有铅,而是由石墨与粘土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
杨帆做了多次实验,这才找到了一个大致的比例,再找能工巧匠做了一个“压芯机”,可以将调制好的石墨黏土混合物挤压成一根根细长的铅芯,然后加热干燥和高温焙烧,使其具有一定硬度,最后经过油浸处理,就能得到简配版的铅笔芯了。
接下去就比较简单了,只需将圆条木中间掏空,往里插入铅笔芯即可,不过这样做太费功夫,杨帆后来是将铅笔芯放置在两瓣中间刨出芯槽的木头里,最后用胶将两瓣木头粘上,这样更加简便。为了让铅笔芯外面的木头更容易卷削,这些木头事先都经过了加热干燥和高温变性处理。
就这样,铅笔诞生了!杨帆甚至还给铅笔刷上了漆,看起来还有模有样的。
张玉林在试用过后,连声赞叹道:“公子,这铅笔写起来挺不错啊,而且还不用蘸墨,随身携带起来也方便多了。”
“那是必须的,要不然哥哥把它做出来干嘛。”
“不过你这握笔方式不对,让我来给你示范一下。”杨帆乐呵呵地说道,看到张玉林用握毛笔的方式去拿铅笔,这么怪异的画面让他有些哭笑不得。
“玉林,你可知这铅笔造价几何?”一旁的吴刚有些?N瑟的问道。
作为铅笔从无到有的见证者,吴刚对铅笔的成本十分了解,虽然他鲜少读书习字,但也知道这么便宜的铅笔肯定会给读书人带来多大的好处。
在大宋,虽然手工业已经十分发达,但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可以拥有笔墨纸砚的。甚至一些贫困的读书人根本就看不到纸的存在,只能在石头、芭蕉叶等物体上进行书写学习,更别说是更加昂贵的墨水和砚台了,而毛笔也并不便宜。
京城市场上所卖的毛笔,贵贱不一,但即便是最便宜的鸡毛笔,一支也要价值直四五文钱,且这种笔毫短锋齐,软而无力,止宜细书,苟字大半寸,难书矣。
至于墨这种消耗品,也不便宜,虽然没钱还真不一定读得起书。
而铅笔所用的原料不过是木头和石墨,而且还不用消耗墨和砚台,与毛笔比起来,无疑要便宜很多。
“这对天下读书人来说,可是一件好事啊!”张玉林两眼发光地说道。
“公子,要不然我们多做点铅笔出去卖吧?”孙达在旁边建议道,仿佛找到了一条财路。
杨帆对此倒没什么兴趣,他制作铅笔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并没想着靠它赚钱。铅笔本身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容易被人仿制,而且读书人也不一定会接受,无论是书法还是作画上,毛笔的地位依然是不可动摇的,也许只有一些贫困的读书人才会买去用。
不过这铅笔赚上一笔快钱还是可以的,因此杨帆也没有阻止他们,由他们去了,就当是让他们赚点零花钱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