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杨帆有些无奈,他起初只是说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并没有真的想要着手去制造热气球,谁曾想炎亲王竟会如此“热情”,一番“唇枪舌剑”后,杨帆只得迫不得已揽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热气球的架构倒是并不复杂,只由球囊、吊篮和加热装置三部分构成。难的是材料,特别是球囊,球囊不仅要质量轻、结实可靠、密不透风,还要防火,以防被加热装置喷出来的火焰点燃;而加热装置中的燃烧器是热气球的心脏,燃料的选择也是个问题,需要做到一直保持火种,即使被风吹,也不会熄灭。相对来说,吊篮是最容易解决的,只要足够结实,顺带支持缓冲碰撞就行了。
罗马不是一日就能建成的,对于这一点,杨帆自己心知肚明,所以虽然被炎亲王“惦记”着,他却并不着急,在没有找到合适可靠的材料之前,他是不会将热气球计划提上日程的,且拖着吧。
杨帆在城外“隐姓埋名”多日,在时间力量的磨灭下,京城里,他的热度终于消散得差不多了,于是他又恢复起了以前醉生梦死的生活。
作坊视察、勾栏听曲、球场打球、樊楼喝酒,小日子红红火火,不亦乐乎!有时候还得给女神整理一些数学知识,这是最耗费心神的,至于红楼梦的翻译工作,那纯粹属于“顺水推舟”。
就这样,冬至来临了。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冬季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后世的农历十一月,所以说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同样也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故而冬至才被称为“小年”。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人们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因此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到了如今的大宋朝,冬节已经十分盛行,冬至并不只是一个节气,而是与春节、寒食并列的“三大节”之一,冬至前夜也被称为“冬除”。与除夕的风俗相仿,冬至这一天的晚上孩子们可以整夜玩耍不睡,被称为“守冬”,据说这样可以求得父亲长命百岁。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意思是说,在冬至这一天,自天子而至黎民,所有人都沉浸在节庆的欢乐中。即使是穷困潦倒的流浪汉,也要拿出一整年来积攒下的积蓄,或向旁人求爷爷告奶奶要来三两个大子儿,置办上最光鲜的衣服,再好吃好喝一顿才不枉白过了这个冬至节。而那些薄有余财的人家呢,则会携带着贵贱不一的礼物,出门访亲拜友。
大概是由于这一天的消耗过多,透支了太多的积蓄,一两个月后的新年就很难再过得如此阔绰了。为此,大宋人民还自嘲地编造了一句谚语,叫“肥冬瘦年”。
大宋人们有在冬至吃汤圆和混沌的习俗,有“冬馄饨,年??”的说法。
汤圆,在宋朝被称作“浮圆子”,有诗云: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此外,把生圆子下锅油炸,便又成了一样名唤“油槌”的小吃。
如今这个时代,饺子与馄饨并不分家,所以要说宋朝冬至吃饺子也说得过去,因为饺子是由馄饨演变而来。在三国时期饺子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大宋有时候亦称“角子”。
顺带一提,这时候的大宋朝也没有元宵与汤圆的分别。
借着冬至这个节日,“色胆包天”的杨帆还特地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想要借机邀请女神出来游玩,奈何人秦大才女对此根本不为所动,只是以家庭聚餐为由,无情地拒绝了杨帆的邀请。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何况这个时代的民风还是比较保守的,远没有后世那么开放,像他这么直白邀约的,人家女孩子可是大家闺秀,估计是不好意思,杨帆也只得作罢。
杨帆一行人走在宣德门外的御街上,今天这里尤其热闹,游人嬉集,观者如织。街边都是卖扑土木粉捏小象儿的手艺人,还有一些卖纸画的,很多游客都会顺手买上一些,当作礼物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杨帆也忍不住买了许多。
“公子,要不然我们去看南郊大祀吧。”随行的张玉林听到周边的路人们都在谈论着南郊之礼的热闹场面,一时心痒难耐。
在大宋朝,并不是每年的冬至都举行南郊大祀的,而是三岁一亲郊,即每三年举办一次。南郊之日,御路数十里之间,起居幕次,贵家看棚,华彩鳞砌,略无空闲去处,京城的百姓们都争着去围观龙颜。
“路远不说,还人挤人的,还不如去宣德门看大象表演呢!”孙达则笑着说道。
孙达所说的是大象表演其实也是南郊之礼中的一个仪式,一般会是在宣德楼前,人们会将大象团转成列,使之面北而拜,亦能唱喏,对周围的人来说,观赏性还是不错的。
没意思,杨帆微微摇了摇头,他对这两个提议都不是很有兴趣,在后世,人们普遍把冬至当作是一个寻常的节气,顶多包几个饺子吃吃意思一下,没有像如今这么“大张旗鼓”的热闹。
“你们想去就去,不用陪着我,记得回家时多买点牛羊肉,晚上我们吃火锅。”杨帆笑着道,这天气越发地冷了,也只有热气腾腾的火锅能让身子快速暖和起来,如果能加上辣椒,那简直不要太美!
一听到要吃火锅,张玉林和孙达都快笑开花了,一转眼就把方才的游乐心思都忘记了,纷纷表示现在就要去准备食材。
一行人就这么愉快地达成了一致,决定“购物”去,有杨帆这么一个花钱如流水的主家,众人手里没一会儿就拎满了各色物品。
“这天气最适合吃火锅了,也不知道今年的冬至怎么了,往年可没有这么冷。”张玉林道。
“怕是过不了几天就要下雪喽。”吴刚也幽幽叹了一声。
“幸好公子弄了个大棚出来,要不然这菜还真买不到了。”孙达手里拎着不少肉羊肉,就事论事道。
随着天气温度的不断下降,市场上已经看不到什么新鲜的蔬菜和瓜果了,他们一行人逛了许久,也就看到了一些零星的豆芽,价钱还挺高,甚至要高过一些肉价。
而在陈老伯等人的精心照看下,大棚里的蔬菜都还郁郁葱葱地活着,杨帆家里的蔬菜就没断过,根本不受市场供需的影响。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