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穿越明末之重整河山 > 第33章 侮辱智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朝廷欠着我们多年的军饷都见不到呢,还怎么打仗?

    到时候数以十万计的士兵一哄而散甚至直接哗变了,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

    援兵不来,外敌不去,这个局面就是坐困愁城束手无策。

    就在这个时候,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捷报,捷报,”

    捷报?前方打了胜仗?

    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和整个朝廷都太需要一场胜利了,听到捷报二字,文御殿中沉闷而又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君臣上下全都变得活跃起来。

    崇祯皇帝本就操切心急,又急于见到捷报,下意识的往前走了两步,马上又意识到这个动作不妥,旋即做出一副气定神闲的沉稳姿态,用很威严的声音说:“呈上来。”

    捷报是通过司务司传过来的,以最快速度递到皇帝手中。

    看到捷报的崇祯皇帝满心欢喜,一边看一边笑呵呵的随口问道:“风云村民团歼敌战兵三千余,缴获甚丰。连民团都能奋勇而战为国杀敌,实是民心可用。只要民心在我大明,这天下就乱不了……哦,对了,这风云村在何处啊?”

    殿中滚滚诸公,全都是紫绶金章的重臣,天知道风云村在哪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

    “风云村民团守备校尉宋浩……”

    没有人知道宋浩是谁,但却听清楚了守备校尉这几个字儿。

    有个机灵的吏部官员终于想起来了,赶紧上前奏报:“禀万岁,前岁朝廷诏令各地组建民团,此事是臣的首尾。那风云村本是京东的一个小村子,隶属……”

    原来是京城东边的一个村庄,崇祯皇帝微微点头。

    一个小小的村庄就能组建民团歼敌三千,可见百姓之心依旧系与大明啊。

    正准备说点什么,忽然看到捷报之后的那一行字迹,崇祯皇帝的脸色立刻就变了。

    “阵斩伪清酋首皇太极,缴获黑水金龙大纛一面,伪皇佩刀顺缴……”

    什么?

    把皇太极给干掉了?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人最恨皇太极的话,崇祯皇帝肯定是其中之一,他做梦都希望皇太极赶紧死掉。

    但是阵斩一说……

    崇祯皇帝不是傻子,怎么会相信这种事情?

    此次入关大掠,最高指挥官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当然不会出现儿子做总指挥皇帝老子打侧翼的局面。

    再者说了,皇太极好歹也是个皇帝,怎么可能出现在一个小小的村落?又怎么会被一帮子村民当场格杀?

    夸大甚至是谎报军功的事情屡见不鲜,早已成了惯例,但干掉清国皇帝这种事都敢写给皇帝看,那就绝对是在侮辱崇祯的智商了。

    他要是信了,那才真的是脑袋有问题呢。

    “风云村名团有多少兵力?”崇祯皱起眉头道。

    “按照……按照朝廷体制……”

    朝中官员只是收了宋浩的银子,就给了他一个象征意义的守备校尉的官职,其实那根本就不是实实在在的军官,而是一个荣誉称号之类的东西,根本就没有人在意他的兵力多少。

    事实上很多捐了官的家伙根本就懒得去招兵买马,只是为了混个出身而不是为了自己掏钱给朝廷打仗,所以谁也不知道风云村民团有多大的规模,只能用正规的条例来说事儿。

    “按照朝廷体制,守备校尉下辖兵马不应超过四百五十人,战甲不得超过五十具,战弓不得超过五十张……”

    也就是说,理论上宋浩的兵力不能超过四百五这个数字,充其量也就是有五十具甲胄和五十把弓箭而已。

    这么点人手就歼灭三千清军精锐,还干掉了皇太极?

    明显就是睁眼说瞎话。

    崇祯皇帝立刻就怒了,劈手就把那份捷报丢了下来,气呼呼的吼道:“夸大军功欺瞒朝廷以至于此,真是肆无忌惮到了顶点,查,给朕好好的查一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民团头子宋浩也太过分了,胆子大的都没边儿了,什么样的瞎话都敢说,竟然弄出了“阵斩敌皇”的说辞,真是在侮辱满朝文武的智商。

    其实同样的捷报朝廷早就收到了,而且收到了不止一份。

    兵部、京卫司、五军司都有,只是捷报的漏洞太过于明显,谁也不敢往上报,只有司务司不分青红皂白的报了上来,结果却弄了一个没有脸面……

    春去秋来。

    入秋后,炎炎盛夏虽已经过去,最酷热的日子终于算是熬过来了,一早一晚的时候竟然有了些细微难查的阴寒之意。

    大清立国不久,作为国都的盛京还显得有些粗糙。

    和大明的皇宫相比,清国的皇宫简直就是一座“石头垒子”,简陋的惨不忍睹,却透着北方民族特有的粗犷气息。

    严格的意义上的清宁宫已经算是后宫了,是皇帝的私人空间。

    但最近一段时间皇太极的身体状况一直不怎么好,也很少到前面的崇政殿去,而是多在清宁宫处理军政要务。

    年过五旬的皇太极面皮白皙双目有神,保养的很好,只是眼角有些下弯的厉害,颇有些鹰狼之相,但神态却异常和蔼。

    “御医说我是肺经受损,见不得风寒,我知道这里很闷,却也是没有法子的事儿。”

    “别看我执掌着咱们大清的社稷万民,其实有时候哦,很多事情也做不得主张。”

    皇太极指了指厚厚的毡帘子,笑呵呵的说道:“譬如说这些个帘子吧,就是御医要挂起来的,我也得听他们的。”

    大贝勒代善好像打起了瞌睡,眯缝着一双肉泡子眼什么都没有说,仿佛入定的老僧。

    自皇太极登基以来,十几年的光景当中,代善屡屡受到打压,早已练就了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本事。

    秉着“难得糊涂”的心思,代善老老实实的做起了“吉祥物”。

    对于代善的这个态度,皇太极心知肚明,只是礼貌性的朝着他微微点头,然后继续说道:“自我武皇帝立国以来,我满洲各部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开疆拓土十倍与当年,治下人口与日俱增。”

    接连说了几句话之后,皇太极已经有些微喘了,稍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明国幅员万里亿兆生民,却挡不住我女真健儿,这是为何呀?”

    身为四大贝勒之首的代善就好像完全没有听到皇太极的问询,继续打盹儿。

    年轻的多尔衮看了看代善,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开口说道:“自然是因为我大清赏罚分明,将士用命。明人空有万里疆土亿兆百姓,终究是一群怯懦的绵羊罢了。”

    女真人天然就比明人善战,这是很多清军将官的传统观点,而事实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大清开国不久,真正意义上的礼仪制度还不够完善,依旧保存着部落时代的风俗。

    满屋子的重量级高层将领很自然的围坐在一起,仅仅只是把皇太极当做是这次会议的带头人和发起人,而不是一定需要绝对服从的九五至尊。

    直接和带兵的将领商议军国大事,这是努尔哈赤当年留下的传统。

    见面之时,也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更没有三拜九叩的说法,大家聚在一起想什么就说什么。

    多尔衮的说法得到了绝大多数将领的支持和认可,七嘴八舌的说起前线的亲身经历。

    无非就是八旗战兵如何如何的骁勇,而明军士卒又是何等的怯懦。

    总之就是说了几十年的陈词滥调而已。

    皇太极把目光转向范文程:“范先生,你怎么看?”

    早在努尔哈赤时代,范文程就已投靠过来,并且深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统治者的崇信,并且每多良策。

    不管是平定蒙古还是征伐朝鲜,尤其是对明廷招降纳叛事物之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隐然已经是汉臣之首。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