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崇祯皇帝喜不自胜,却又不敢深信,赶紧追问了一句:“消息当真?”
“是锦衣卫传过来的消息,伪清新立了一个几岁的娃娃为伪酋皇……”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人们都把锦衣卫当做是内卫特务组织,是专门对内的。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锦衣卫从建立之初就是军事组织,是为军队服务的。
崇祯朝虽然取缔了锦衣卫,但还保留了一部分建制和原始职能。
连新一任的大清皇帝人选都有了,皇太极必然是死的不能再死了。
这么多年以来,这是崇祯皇帝听到的最大的好消息。
虽然崇祯皇帝把伪酋皇皇太极恨之入骨,却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个雄才大略之辈,平定蒙古征服朝鲜,改金为清等等这些都是他做出来的。
如今皇太极一死,娃娃伪酋皇继位,主少国疑肯定压服不住那些骄兵悍将,内部争斗必然更趋激烈,正是大明朝的好机会。
至于皇太极到底是怎么死的,则是众说纷纭,根本就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密报里说是多尔衮下手干掉了皇太极,但这个说法颇多漏洞,最不能说服之处就在于,既然多尔衮已经横下一条心干掉了皇太极,做的就是篡夺帝位之事。
连弑杀君王的事情走做下了,为何不直接来个黄袍加身自己登基称帝,还要对一个小娃娃俯首称臣?
这明显不合常理。
根据伪清官方的说法,皇太极是因病而死,正式的对外口径就是:上有恙,于寝宫坐崩。
这话就更加的不可信了。
皇太极正值春秋之年,身子骨硬朗的很,稍微害了丁点微不足道的小病,就一命呜呼了?这种话连鬼都不会相信。
关于皇太极的死,众说纷纭本就是一桩悬案。
直到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才猛然想起那份捷报。
风云村民团的捷报!
从时间节点上推算,民团报捷比虏酋皇太极身死早三个多月。
所以说那份报捷文书是假的!
但是,崇祯需要它是真的!
皇太极之死和宋浩的捷报一样,都是破绽重重漏洞百出,从逻辑上根本无法自圆其说,但人们普遍更相信愿意相信的东西。
在崇祯皇帝的内心之中,他更加愿意相信伪酋皇是死于大明壮士之手,而且是被阵斩,因为皇太极的这个死法对大明太有利了。
是的,现在的大明太需要这样的“真相”了!
只要把这个消息公布出去,对于民心士气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隐隐之中还带着“天命所归”的神秘气息。
我大明受上天眷顾,所有反对大明的都不过是跳梁之丑,肯定长久不了,皇太极被我大明勇士当场格杀也是命数使然。
一想到这些,崇祯皇帝就变得异常兴奋,似乎隐隐看到大明朝中兴的影子。
朕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时时事事谨小慎微,自然就应该得到上天眷顾,总算是看到了一丝曙光。
“传周应泓。”
周应泓是御史台的官员,负责调查葫芦河一战之事。
“风云村捷报那个宋校尉是怎么说的?”崇祯问。
“回万岁,无论臣如何问询,那宋浩只是咬死了一个说辞,只说斩杀的就是伪酋皇皇太极本人。”周应泓回道。
“他真是这么说的?”
“千真万确。”
这种事情,光凭宋浩一个人红口白牙的说肯定不管用,所谓孤证不立就是这个意思。
要想证实此事,还需要其他的佐证。
“杨延麟是怎么说的?”崇祯又问。
斩杀皇太极的那一战,是杨延麟率领巡河营和宋浩的民团一起打下来的,既然要调查宋浩,杨延麟肯定也跑不了,同样在调查的范围之内。
“杨延麟说的语焉不详,只是说捉到一个身穿金盔金甲的大将,想来一定是伪清的重要人物。后来又通过敌兵之口证实,那人确实是老奴努尔哈赤的嫡血,必是伪清的宗室。”
“只是当时场面纷乱,来不及仔细询问姓名和身份。”周应泓道:“据臣多方问询,巡河营与风云村民团多有不睦,似无串通一气,蒙蔽圣听的可能。”
在激战当中,宋浩把巡河兵们卖了个干净彻底,这种卖队友的行为当然惹恼了那些老兵痞子们,所以在接受调查的时候,没有人帮他说好话。
双方的关系很不好,当然没有理由和宋浩一道编造谎言。
有了巡河营的证词作为佐证,还有缴获的那面黑水金龙大纛,更有带着爱新觉罗家族徽记的佩刀作为物证,结合眼下的局势,这事已经可以算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了。
宋浩没有说谎,他砍死的那个人就是伪酋皇皇太极!
只能说,皇太极死的太是时候了!
“还有一事,需报万岁知晓。”周应泓继续说道:“今日来,京城中颇多传闻,都在疯传我大明勇士阵斩皇太极之事,早已街知巷闻妇孺皆知了……”
大明朝的很多情报,都是民间都已经传的沸沸扬扬之后,官方才最后一个知道,对于这种事情,连崇祯皇帝都早已见怪不怪了。
既然民间都已经相信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顺应民意即可。
“一区区乡野氓夫,尚知响应朝廷诏令,出钱出粮组建民团为国效力为君分忧,可见民心在我大明。民心所向,纵是有些个坎坷,亦能如履平川,分明就是中兴之兆。”
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有些陶醉了,“于血战之中阵斩伪酋,一来是那皇太极早已神厌鬼恶死期已至,再者也是那宋浩用心实事,此等忠勇之士当重重褒奖,以彰我大明赏罚分明之意。天下人看了,必然群起效之……”
阵斩皇太极,这份功劳已大到了天上去,加官进爵是肯定的,就算是破格提拔重用也不为过。一来是为了酬功,同时也准备把宋浩树立成为一个榜样式的标杆人物,给全天下的忠勇之士看看。
表达出一个清晰的意思:只要真心为朝廷做事,朝廷定然不吝封赏。*
“那个宋……宋什么来着?”
“万岁,他叫宋浩!”
“哦,那个宋浩是个什么出身呀?”
“回万岁的问,那宋浩只是个白丁,在乡下有些田产,捐了个守备校尉的微末官职而已。”
白丁?
白丁好啊。
一介白丁,正好提拔。
这种人出身很低,又没有受到官场陈腐习气的沾染,更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人际关系,便如浑金璞玉一般,一旦提拔起来必然感恩戴德加倍的报效朝廷。
“着吏科议一议,给个合适的封赏。”
崇祯皇帝虽贵为大明之主,但很多事情也不能做到一言而决,给宋浩什么样的封赏还得按照朝廷体制进行。
“朕意高封厚赏,莫寒了天心忠勇之士的心。”
“是。”
就这样,给宋浩议功论赏的程序就正式启动了。
吏科大大小小十几个官员,一连议了五七日,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拿出一个章程。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宋浩的身份太过于特殊了。
他不是正经的科举出身,又是因战功受赏,很难进入比较清贵的文官系统。
若是按照朝廷体制遵循以往的旧历,充其量也就是升半品一级,弄个相当于千户的武官职位而已。
这倒不是说什么功高赏薄,而是因为宋浩的那个守备校尉的官职是捐来的。
捐官有一个上限,尤其是地方武职,更是限制的厉害。
最终,吏科又把皮球踢给了崇祯皇帝,由皇帝本人“圣意天裁”。
“这宋浩,不在文武本职之内,若是封的太高了,便是破坏朝廷体制。若是赏的太薄,岂不是寒了天下忠勇之士的心?”
左思右想仔细权衡之后,崇祯皇帝终于拿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