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凤翔,遇到了多年未见的春旱。看着田里的麦苗都蔫巴巴地倒在旱地上,作为凤翔父母官的陈希亮,在官府里也是急得团团转。太阳越来越猛,冰雪融化的春汛也渐渐干涸,再这么下去,今年凤翔县就要闹饥荒啊!
古代没有完备的水利建设,没有尖端的天气预报技术。旱灾涝灾就算放到现代,也不完全能抵抗,更何况没有电子设备加持的宋朝呢。
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就是这么脆弱。平时风调雨顺,就吵着要当自然界的霸主。一旦上天不给面子呢,分分钟连自己的小命都保不了。
凤翔县的官员们就这凤翔县旱情这个问题开了一个又一个会议,但除了浪费口舌之外,一个实用的建议也提不出。
“行吧!说那么多也没用,不如我去祈雨吧!”大家一脸鄙夷地看着苏轼。但折腾到最后,还是采用了苏轼去求神祈雨的方法。古代信奉神明,认为下雨是跟龙王有关。所以遇到久旱,束手无策的时候,人们就会到特定的山上祈雨。
苏轼作为凤翔的“父母官”之一,心怀百姓,文才又好,理所应当地挑起了这条大梁。这次去祈雨的地方,在长白山,与苏轼同行的,还有他另一个上司,太守宋选。
龙王不下雨,肯定是因为人们顶撞了它,所以故意发怒用大旱来惩罚人们。(这是苏轼所想的)
于是,苏轼写了一篇《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维西方挺特英伟之气,结而为此山。惟山之阴威润泽之气,又聚而为湫潭。瓶罂罐勺,可以雨天下,而况于一方乎?……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尚飨。
整篇文章如果翻译成白话,其实就是一篇“命令文”而不是“祈求文”。大概意思是:长白山那么好,那么美,是凤翔的福地,你个龙王咋不下雨呢?少废话,赶紧下雨吧!大伙儿等着你的雨来开饭呢!
像极了你妈妈先跟你讲一堆道理,然后让你赶紧去做该做的事。
嘿,古代人信奉上山祈雨,还真的不难你不信。苏轼写完这篇祈雨文后,第二天凤翔还真下起了雨。群众纷纷上街欢呼。
可是这雨量就如牛毛,下一点点就停了。还是没办法彻底解决灾情。
苏轼也觉得奇怪,没道理啊!自己写的文章堪称一流,绝世无双,龙王居然还不满意?肯定还有其他原因。
于是苏轼四处寻访奔波,翻找经书。这期间,郑瑜修来过一趟,将苏辙寄给他的诗信递给他。可是苏轼忙着翻越古籍,把信随手丢开,转眼就忘了。
终于,在几个夜以继日地查阅后,苏轼从《唐书》里找到了原因:原来太白山神在唐朝时是封了公爵的,但是宋朝时被封为侯爵。
【作者题外话】:《凌虚台记》全文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