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儒道:众圣之力 > 第294章 真的胸怀天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对于接下来的造势,就不是苏洛能够掌控的了。

    但他相信慕容明达一定会全力而为。

    苏洛在这件事上没有任何的保留,甚至他都直接拿出了杜甫的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也算是杜甫非常非常知名的一首诗。

    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也是杜甫真正的巅峰之作。

    这首诗,堪称杜甫的标签。

    这也是苏洛第一次拿出杜甫的诗词,直接就是一磅炸弹。

    这首诗的高度真的可谓是一种炸弹,直接碾压无数的诗词,无论是这首诗的意境,还是思想,都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当时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上了年岁,加上晚年的穷困潦倒,让他整个人的思想都进行了一种升华。

    和年轻时候的肆意狂妄就有了鲜明的对比。

    而苏洛也是真正开始凑齐“李杜白”唐诗“三巨头”的路上了。

    李白和白居易都已经被苏洛唤醒,现在的目标就是将杜甫唤醒,李白和白居易生前并不相识,但是和杜甫却是好友啊。

    李白多次提到杜甫,虽然没有明说,但苏洛也明白,他肯定想要自己先唤醒一下自己的好友,这样他们能聊天的话题也会更多。

    对此苏洛是毫无意见,毕竟杜甫可是‘诗圣’啊!

    这一首诗就能够收买天下文人的心,实力可见一斑,这笔法有多么的强大也可想而知。

    毕竟苏洛也想了很久,想要在书院开院的时候,写出一种惊天动地,举世皆惊的诗词是并不容易的。

    因为必须要符合书院的思想。

    而这首诗,就可以说是完美的契合。

    为的就是要给天下寒士一个真正的家。

    在家里的苏洛都能够想象,这首诗的传播速度一定要比《忆江南》来的更快更加迅速。

    《忆江南》也是一首传世之诗,但是和这首相比较起来,显然思想上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不过诗词种类的不同,倒也没有相比的必要。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忆江南》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是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不会有局限性了。

    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想要读书的普通人,都能够明白这首诗其中的意义。

    这首诗没有《忆江南》那么朗朗上口,可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是有巨大诧异的。

    文人不仅要会写诗,还要懂得兵法,懂得治理国家,懂得发展国家,这些都是读书人需要去学习的,诗词当然不能代表一切。

    可是诗词的存在,却能够代表着文人的心。

    用诗词说话,就是在告诉这天下读书人,苏洛心中所想。

    不需要什么多的话,也不需要去保证什么。

    这就是属于读书人的浪漫。

    当这首诗传遍了整个乾国的时候,可谓是直接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简直是不可想象。

    原本要加入书院的人就足够的多,但是因为很多人要维持生机,有自己的事情在身,没办法脱身去排队,去加入书院。

    当时这首诗出来之后,这些人便不再有任何的犹豫,甚至连自己的工作都直接放下,朝着当地华夏书院的分院就直接冲了过去。

    哪怕前方是长如龙的队伍,但他们依旧义无反顾的排队在这里。

    因为在这个地方,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因为苏洛这个华夏书院的院长,是真的在为他们这些普通人考虑。

    有这样的一个院长,他们为什么不加入华夏书院。

    有这样一个可以读书的地方,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呢。

    而且还有这样的大家庭,这么多文人的聚集,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从今往后,他们都是华夏书院中人。

    不为了别的,就为了苏洛能够写出这首诗来,他能够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种词来。

    这次的轰动可谓是彻底响彻了整个乾国。

    甚至消息已经迅速的传到了其他四个国家,这首诗的内容也已经传到了无数文人的耳中。

    他们一直都知道乾国是文人的圣地,可是很多人并不愿意背井离乡,不远万里路,一路上还是有很大危险的。

    但是当听到了这首诗后,很多人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上路。

    因为他们看见了希望,看见了一个比自己家乡还要对他们好的地方。

    家乡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可是在家乡他们也感受不到任何的温暖,没有习武的能力,就像是奴隶一样整天被人使唤来使唤去。

    久而久之,对于家乡的爱也会被磨灭的。

    没有谁希望永远都过着没有希望,没有盼头的生活。

    哪怕乾国在万里之外,哪怕这一路上会遇见危险,哪怕要背井离乡,但就为了这一首诗,为了那一句话,就足够了!

    所有文人都明白,能够写出这句话的人,绝对不是信口开河。

    因为信口开河的人,他们的内心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画面,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他们都是自私的,怎么可能有这种的胸怀。

    田园诗也好,风景诗也好,是个文人都可以写。

    可是这种胸怀天下的诗词,如果不是真的胸怀天下,是根本写不出来的。

    诗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会写诗,也不是因为他对这个时代造成了多大的贡献,而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感触是深深地伸进了时代的土壤里。

    他们是亲身感受过的。

    如果没有崇高理想,如果没有目标追求,怎么可能写出这种诗?

    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怀疑,也不需要再有什么疑惑,华夏书院的创建,就是他们眼中那‘广厦千万间’!

    原先的慕容明达等人想到了这首诗影响力会很大,却没想到影响力能够那么大,不仅影响到了乾国的读书人,更是直接影响到了全大陆的读书人。

    这首诗传播的速度很快,对于那些武者来说,他们根本就听不懂,也不理解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意思。

    可是对于那些整日过着苦日子的读书人,以及那些穷苦百姓,他们却能够明白这首诗其中的道理。

    诗词的内容也是分人的,不是所有人都看的明白。

    因为明白的人,都是切身经历过的,所以他们才对这个‘广厦千万间’充满着无穷的向往,愿意为了这个目标去追逐。

    谁能够想到,仅仅是一首诗,居然给乾国再度带来了众多的文人。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