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农门团宠:穿越后娇娇她只想咸鱼 > 第295章 又摊上事儿!压地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乐乐呵呵一顿午时吃完,下午也不用下地了,就那么点地,老陈家一来人,那都不经种,怪道人家惦记着要动迁呢。

    董氏去镇上,轩空提溜着人家大小妇女们研究炒爆米花,孩子们乐得不行,吃得喷喷香。

    “黄豆还能不能给些?”陈老爹鼓怼鼓怼黄老爹道。

    “能啊!一起让圆圆带两万斤去,自己榨了油还能卖些,豆渣喂猪,那猪是佃给你的,算我们家账。”

    “嘿嘿!成!”陈老爹露出一口大黄牙乐得颠儿颠儿的。

    “陈爷爷,干不干活?”

    “啥活儿?你说!”陈老爹听见黄圆圆使唤,胸脯拍的邦邦响。

    “起塘子捉鱼,腌了带些大鱼去,那头这会儿可买不到肉。”

    “这,这咋好意思?”

    “这咋不好意思,干活儿还不好意思了,这德行。”黄老爹也笑了。

    家里早先就说要起塘,这会子可不就是逮着机会了吗?

    “你们去起,起回来我们杀。”陈刘氏笑道。

    “好欧~”老陈家的大小子们一跃而起,往年秋后村里也起塘,可热闹了。

    “起哪头?”陈老爹问道。

    这话问的,黄老爹也懵。

    “起太阳湖和月亮湖,那头挖的深,鱼最多!”

    “我知道那头咋起,跟我走。”吴胤轩是水流设计师,知道这水是咋循环的。

    “走喽~”

    “冲啊~”

    小子们一马当先,大人们紧跟其后。

    田地是从山上平出来的,本就比别处要高些,这时候,几个入水口一堵,往暖池那边的出水口也堵了,水就只留往大溪那头的深渠,开了大口子哗哗往外放水。

    黄圆圆则是默默往湖里头哗哗放鱼。

    到了未时正,水眼看着放下去有半丈深了,下头就见着大鱼都给怼一块翻着肚皮蹦哒出水面来了。

    底下还是有深度,吴胤轩再把渠道给往深里收了收。

    “乖乖隆地咚诶!这么多大鱼啊?”随着小子们兴奋的尖叫,陈老爹他们也咋舌,么得命呕!全是鱼!

    “来吧,能下了。”黄老爹卷了裤腿从浅滩往下走,陈老爹他们也卷起裤腿来。

    热闹是你们的,实惠是我的!

    黄圆圆先提溜着鱼就往家跑,井边上一扔:“爹,熏房里头多加松果。”

    “知道了知道了,等火阴了就加。”

    黄圆圆在西边,黄三郎在东边油布围起来的大熏房里,两人谁也没见着谁,就隔空喊话。

    陈刘氏一个探头:“来吧!杀鱼,搓草绳,圆圆,你家稻草搁哪呢?”

    “这儿呢!”井边上明明晃晃大草垛子。

    小孩子都高兴的没命了,大人抓了大的就往岸上扔。

    小孩子们一手一条提溜着鱼鳃就往家跑,“好多好多鱼呀~”就跟着鱼扔下这么一句话,又啊啊啊啊尖叫着往河塘边上跑。

    吴胤轩卷着裤管光着脚丫学他们一样提溜着鱼跑回来:“圆圆,提溜,提溜,可好玩啦~”

    “我不信!”黄圆圆丝毫不上当。

    “哈哈哈哈~真的很好玩~”吴胤轩扔下鱼又跑了,孩子们跟比赛似的,谁一次拿的鱼最大,就是谁最厉害。

    黄圆圆看着井边堆起来的鱼:嗯,陈家村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不添乱了。

    压地这个活儿,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金融活动之一,这事儿在当代社会也很常见,比如说压茶树,就是说,我把这棵茶树今年买断了,产多少茶叶都是我自己个儿喝,当然,茶叶商人自己不种茶,整片整片压了茶山批量收茶也是惯例。

    那压地是怎么个压法呢?粮商一来,哟,种的大米啊?三两银子一亩,这里头出多少粮食都是我的。

    农民乐得旱涝保收,粮商也就能赚取比直接买粮食更大的利益。

    这不,打陈老爹回去跟家里头一汇报,他们家老太太那嘴就跟那系不紧的斜襟衣带似的,满村都知道了。

    村里女人都给后院杀鱼来了,小子们都去河塘上了,就剩当家的,把黄老爹给围在了东跨院儿。

    陈老爹简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盯了半天,地上没缝儿。

    黄老爹也犯难道:“黄豆和大米都有,别的家里也没有啊!”

    “我们主要就是想支大米的粮种,别的也带不了那么些。”

    得,这都是商量过的。

    “咱这苞米和大米,这亩产也不知道咋回事儿呢?”

    “苞米地一亩算六百斤,大米算五百斤,你放心,都是新粮种,先压成银子,我们再买粮种和黄豆,这样行不行?”

    “这,这……”黄老爹没了辙。

    吴胤轩掏出账本:“只算红契,白契不算,粮种二百斤一袋十二两,黄豆三百斤一袋六百文,不散称。

    空,都搬到晒谷场,我这头开了条子,你那头搬。

    十三叔,帮我裁些纸,十三婶,圆圆,搬银子,大家坐下,报到名字的先来,粮种管够,第一位:陈山。”

    地契是分不开了,账本子却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谁家多少地,多少永业田,多少免税田,红契白契,种的啥,也不怕没法核对。

    白契那就没法算账,有的都是苞米和菜种一块儿,那咋算?那都没法子,人家之所以不去办红契,总有那么点子心思,想打打擦边球避避税收的,那咱也管不着,管的着的就是这会子懒得收拾。

    不过白契到底是少数,主要还是那头圈地和这头收成的时间都冲突着。

    那头苞米还没下地,这头苞米就该收了。

    那头苞米收完要收拾垄地种小麦,这头又要收稻子,两头不着落。

    又给忙乎一天,问清楚,那你们白契上的东西还派不派人回来收?要不得我们还得补了税银去换了契才能一起卖,啥啥的都问清楚。

    到了晚食时候,董氏一算账,乐了,这还挣了七两银子,人家换去的钱,有多有少都是买了粮种和黄豆。

    毕竟那边的地不要钱,大家又犁耙和牛配的齐全,打算大展拳脚去了。

    昨儿量地的那几户也把红契和房契都送过来换了银子,又换成犁排牛和粮种走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