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梦回大明督师府 > 第166章 种地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哥,这得多少粮食,我看不用种地了么?”大牛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粮食。

    “可不是,看来咱要吃一半,种上一半!”

    一艘大战船上的粮食,有三百多吨,三艘战船上的粮食,加起来数量惊人,全做种子,似乎种满了大明朝。

    苏芸儿与大牛赶快带人搬卸,宁义开始验看种子。

    红薯,马铃薯这两种农作物,有些已经冒出芽苞,宁义笑道:“哈哈,于佑同知,你回来正是时候,晚了些,船里长满地瓜土豆啦!”

    “指挥使大人,当地汉人有熟知关外气象者,特意告之属下归航时期,这不按时归来。”

    “很好,咱就地挑选种子,分发下去育种。”

    想繁育红薯,土豆的种子,是项庞大的工程,别说在大明朝无人见过地瓜土豆,在文明社会里还是只知道吃,不知道如何而来的人,大有人在。

    宁义看起满地的人,正在挑选发芽的地瓜土豆,还要教些乡老管事人员,如何来育种。

    有些事,说到过年,不见得说明白,宁义还要在屋里示范来做。

    地瓜育种比较简单,在炕上放好沙土,埋入整根地瓜,少浇水保持湿润,烧热乎炕,过些天长出众多细芽苗,大些分根移植。

    培育马铃薯土豆种有些麻烦,需要人来细心挖出芽苞,然后赶快来栽种完成,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宁义在屋里做完示范,还是不免担心人手不足。

    乡老管事人员看完,齐说分配到各家各户育种问题不大,但栽种秧苗是个大事,抠坑浇水来种植费时费力,好像一时种不完。

    “这个事好办,到时候官家这边派人来做,地方干些零活便成。”

    若想大规模,集团化种植新品种农作物,单靠人工干活来完成总不行,做出播种机,宁义是办不到,但种地抠坑浇水这点事,他还是绰绰有余。

    五垄铁铧犁可以做出,抠坑浇水的农具很简单,两只铸铁大轮子穿上一根轴,里面加上五个小凸轮子,新起垄的田地上,想滚压出几个坑,是几个坑,而且还特深浅均匀。

    犁具的架子上,放五只大木桶一慢慢浇水,后面插秧,撒种,填土是活。

    种子来了,尤其土豆,现在正是播种的季节,这边还要示范,给当面种一下。

    选择有水源,能灌溉的土地,宁义与大牛哥俩,还要给做农业示范。

    种田这回省事,套上一头黄牛便可以,哥俩挺大的官,还要教拴牛上套,牛顺起中间垄沟走,两个外侧的大铁轮子,分边压在五条垄外,这样种得又直又好。

    黄牛听话,来一下子,慢慢顺起垄沟走,后面轮子一拖动,可不是嘛,垄上滚压出坑,水还哗哗洒入。

    “大哥,这玩意儿好,放里土豆种,埋上不成了么?”

    “埋上还要压实下,这样出苗才好。”

    哥俩边带头做示范,还边聊。

    围观的众人一看,辽西这两大官好,天天忙种地,其余的事从不过问。

    而宁义心里清楚,管什么管,东塔沟的收入,有一小半,养活民众来吃饭。

    年年如此情形过下去,工业再厉害,还是要被农业拖垮,何况今年的后期,旱灾怕是要严重。

    倘若如历史书上而言,今年不等到秋收,粮食的价钱一定会突飞猛涨,想从外地购进粮食,似乎有些不可能。

    再用战船去海运粮食,恐怕船开赴不到辽西,沿途会被关内扣留截走,毕竟此次归航,在蓬莱一站补给,险些被克扣抢夺。

    “我大明朝的官员,是填不满的坑啊!”

    忙碌指导了一天,宁义带兄弟大牛回家,哥俩边走边聊。

    “大哥可不是,我说咱不给关内种子,大明的官员靠不住么?”

    贪腐成风的大明官员,不会在意民众的死活,辽西这边送过去种子,说不定给分食,吃掉了尝尝鲜,官员似乎不大可能,带老百姓育种干农活。

    但用大明的战船干私事,皇家又给亲自送来御赐的植物种子,张嫣皇后辛苦前来,宁义要珍惜这份不是十五万两银子,能买来的至高无上殊荣。

    “兄弟,咱与朝廷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皇家对咱不薄!”

    “大哥是不薄么,你与张嫣皇后相好了,还不是一家人么?”

    呲牙咧嘴,大牛总感觉宁义对张嫣皇后上心,十五万两银子,不可能白给。

    “快走你,哪来这么多的闲话,我只拉过手嘛!”照起大牛屁股一脚,宁义还不打自招。

    “哈哈”,“啊”,哥俩大笑,来到家里一看,更热闹。

    屋里穿红带绿,倩影飘飘,站满美女小媳妇,正看苏芸儿给亲自指导,如何繁育红薯秧苗。

    宁义与兄弟大牛,好奇地趴窗看去,没给哥俩吓一跳。

    炕上码放满红薯,正往上面撒起细沙掩埋,苏芸儿还说,要手轻点,一定要撒匀沙子,家家这样来做。

    “家家这样繁育红薯秧苗?”宁义在屋外听了,阵阵迷糊。

    不大的一根红薯,可以培育出几十棵的秧苗,如果东塔里的几百户人家,全繁育红薯秧苗,辽西地区不得种满红薯,成了红薯辽西。

    “夫人,咱这里不用育种,已经分派到各家各户,家家繁育些,已经够用啦!”

    “哎呀,你回来正好,珂其那边还要红薯秧苗,不得给?”

    “珂其那边天凉,种植红薯还早,况且用南边来的红薯做种,怕是秋收不好。”

    气候土壤的原因,从南海的番邦附国运来的玉米,红薯,马铃薯,做为种子后,可以生长结出果实,但想长成如何的丰收局面,宁义不确定这很专业的问题。

    这些外来的农作物,看似栽种繁琐,却有独特的好处,无论长成与否,只要有了果实,便可以来食用。

    毕竟土豆,红薯,玉米,这些的作物,过了伏天后,便可以陆续食用,解决了青黄不接的粮食问题。

    没见过这些的农作物生长,宁义无论如何来说,苏芸儿坚持给珂其育种。

    说是珂其给了育种的银子,跑到她老舅的那边,东塔沟西山去商量,准备派人回去,种自己的田地。

    “夫人啊,不要胡闹,天凉天热你应该知道,珂其那边种地还早。”

    “我不管,拿了珂其的育种银子,要给人家育够数。”

    “珂其那边种庄稼还早,过些日子不迟。”

    “不行!”苏芸儿头不抬,坚决不同意。

    宁义一见这个势头,准知道苏芸儿黑了珂其不少的银子,又见旁边的小兄弟媳妇,小大嫂还跟着跳脚说,答应了人家的事,就得做。

    “这……?”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