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梦回大明督师府 > 第171章 吃喝大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红薯土豆淀粉含量高,不利于贮藏,即便是在东塔沟里,这样的阴凉山洞。

    宁义派人不断加冰降温,使其处于休眠状态,一旦拿出来后,也是很快变色长芽。

    想一时给辽西民众分发下去食用,似乎浪费了资源,于是宁义问起,大明那边有没有派人来取种子。

    老弟兄笑道,咱派去帮助育种的人回来说,榆关内春播较咱这边早,人家那边没了多少空地,大多数红薯,土豆,还有玉米的种子,给吃了。

    “给吃啦?”

    捂脸发愁,宁义弄不懂大明朝的官员,如何的治国之道。

    堂堂的大明帝国,幅员辽阔,种在炕头被窝里,哪怕是少睡一点觉,总比嘴馋痛快吃了强。

    进入榆关,属于京畿重地,宁义干着急,自己是奈何不得,何况袁督师不操这份闲心,可关外这片地方来栽种,能换回银子,总比吃一个,少几十个强。

    “育种,给岛帅毛二舅那边,弄去试试?”

    官大就是一句话,老弟兄下去安排,宁义还要到西山去看看,苏芸儿和小庄妃她俩,合作得是否愉快。

    花开灿漫,红薯秧,土豆秧,玉米苗,辣椒,茄子……

    “香蕉树?”

    面见眼前的西山里,这边女人比东塔沟那边还要疯狂,没有不敢来栽种的东西。

    “啊,珂其给带来的种子,女人们没多少事,种上看着来玩!”

    珂其老舅闲事不管,他这里出了工厂,别讨大明人烦就成,没事还带人出来干些农活,谁见了都高兴。

    莫布提老舅爷,为人做事挺厚道。

    珂其老舅带宁义顺起居住区一找,在一户人家里,正看苏芸儿与小庄妃俩人指导育种。

    她俩能干出多好道的事,宁义用脚丫子都能猜得出。

    满炕摆地瓜,撒起细沙土,还告诉人家小火慢烧,一天两遍要有热气,地瓜在潮湿的沙土里发芽出秧快。

    “现在天热了,出秧苗快,早栽晚栽两天,问题不大。”

    “问题不大?小庄妃那边不能等,辽东自己买种!”

    “可不嘛,我种田,你等到秋后算账?”

    “秋后算账?”

    明白小庄妃的意思,两方开战要缓缓,收上粮食吃饱了,欠谁的再说。

    眼看离五月不远,双方休战协议要失效,再想续签一事,宁义不愿去考虑。

    袁崇焕督师,还有几位老帅在前沿,自己不操那份闲心,老实来做个知府的文官,想收复失地要用银子砸,辽西的财政,辛辛苦苦刚有结余,况且还要先搭本钱来买铁。

    “袁督师那边的事,自有定夺,我看两方能等一等。”

    双方一旦开战,田地里的庄稼似乎要白种。

    大规模的军队一调动,农田避免不了受到践踏,老百姓再一躲避战乱,以前的所作所为,付之东流。

    袁督师那边农活一忙,看起到处长势喜人的田地,不是没有不琢磨今年的战事问题。

    想打自己这边扔不下,一河之隔的辽东那边还毁不得,尤其在此地多为汉民,孰是孰非中,闹到最后自家窝里反。

    辽东遍布汉将驻防,单指李氏家族的哥们竟然多达四五人,李延庚身处后金,却为大明朝忠肝义胆,没少提供后金那方面的机密事宜,袁督师一时下不去手,也开始等秋后算账。

    宁义等督师的战事消息,自然不能等来,更不可能去问。

    而小庄妃是聪明的女人,她不可能纠缠起此事没完,笑笑便算是过去。

    地瓜眼看要发芽,长久总归存放不住,想给东江二舅家送红薯秧苗,只有一条最快通道,从后金这边给带去。

    当宁义对小庄妃提出,顺便给东江捎过去红薯秧苗,种到那边去试试,她笑脸应承可以来。

    不懂小庄妃为何又柔情似水,宁义想想离开东塔沟,回宁远城去躲躲,天天在她身边早晚要中美人计。

    农活在宁远城这边,是与东塔沟那里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些天里一切似乎很好。

    小庄妃满意回去了,以铁换铧犁的事,皇太极给掏现钱,这未免使宁义走心,后金要控制供给辽西坯铁?

    倘若这样,还要找皮岛老舅毛文龙,从丽岛来海运,购买铁做储备,否则辽西离开铁,无法经营下去。

    半公半私,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讲,宁义还是不能亏了跑腿的老舅,想从粮食,还有火器上总要意思下。

    亲自给袁督师去书,上报情况总应该来做,毕竟动用的是大明战船,朝廷这点家底,放在辽西有许多人眼红。

    千里加急往来通书,从宁远城到小凌河一线,用不到半天,宁义接到袁督师回信。

    用大明战船不必上报,送东江粮食火器你家里的事,不过是否该考虑,东江那边先对后金开战。

    其余的督师没写,宁义觉得五月已经过去,停战协议早已经失效过期,南边没法来主动挑事,东北的老舅那边应该搞些动静。

    不管怎么说,后金侵占大明朝的领土疆域,这边不急于打,东江那边应该找点事做,否则白吃白用辽西的供给,难怪督师说是家里的事。

    明显要给毛老舅当枪使,宁义看起袁督师的书信发愁,搭银子搭大炮,使唤毛老舅带人去找事玩命?没法写。

    在督师府里的偏房,他坐在炕上又掰扯不开,苏芸儿这几天一直相陪,换下她老爹老妈回东塔沟去歇歇。

    不大的宁远城里,其实有没有官,天天一个样,人家黎民百姓该经商的经商,该干活的干活,有族长一带着,多安排一个官,苏芸儿也是不愿来养。

    就连偌大的督师府,除了门口有五六个令兵随时听候调遣,其余的一个人没有。

    “没钱不想装门面!”

    苏芸儿端上饭菜,看宁义提笔又要给老舅大方,她小丹凤眼一挑不愿意。

    “毛老舅给买铁,又要带兵收复失地,咱不能亏了家人?”

    “买铁咱给现钱,老舅是大明的官,咱养活到什么时候?”

    “别人咱顾不上,老舅这个靠山要留下,东江一旦没了,丽岛会与后金人一条心,到时候咱买铁,还不是落入后金手里?”

    想对苏芸儿讲,没有东江二舅牵制住后金,皇太极真敢跑到关内去转一圈。

    但此时风调雨顺,好像整个关外的日子,似乎没有天灾,想添些人祸,基本上也不可能。

    “那你吃饭,我来写,看来该派老舅教训下后金?”

    “可不是,老舅应该南进,打通与辽西的道路,这样有利于协同作战。”

    “嗯,我写你来看看!”

    苏芸儿书写手法了得,几十个字对她来讲,宁义没吃几口饭,她给写完。

    书信写好,提购买丽岛铁的银子,又装粮食,又装火器大炮,一忙起来。

    直到第二天晚上,才算又送走于佑,三艘大战船驶入辽渤湾。

    山迢迢,水昭昭,接下来的日子里,要耐心等待。

    大明这边的袁督师,还有两位老帅,满桂与李率教,似乎种地伺候庄稼上瘾了,没提今年开战的事。

    看起爬满垄的红薯秧,长高的土豆,拔出节的玉米,光是见这三样新栽种的农作物,宁义满心欢喜,天天跑这片地,跑那片地去巡视查看。

    有时他自己很是困惑,看目前情形,秋旱的灾情,似乎不大可能发生,兴修水利工程是劳民伤财?

    看起河面抬高的水位,只用于浇灌稻田,土豆地还不缺水,宁义算是服了这个年头。

    “缺王八德,谁编写的大明史,这样还能没饭吃?”

    “大哥,年还没过完,夏旱不算旱,秋旱没一半么?”

    庄稼人出身,大牛搞不懂,今年兴许会是个好年头,雨水太勤。

    “走,回家吃晚饭,明天咱哥俩早起,到大西边看看去,那里的山地多,谷子,豆类应该更好!”

    不能全种几样农作物,种田与赌钱押宝差不多,谁也不确定哪门给赌对上号。

    反正辽西这边,个人有地随便来种,官家没提出土地赋税,大户人家不知道宁知府,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主动给雇农分出些土地,证明我这里还养活人,大户人家怕宁义翻脸时,没人替自己说好话。

    毕竟没有一个官的心肠,会如此的好,送红薯秧苗,土豆种,玉米等新农作物,又白给派来农具使用。

    喝凉水,花官家的钱,早晚是个病,地主老财迷的思想意识,其实最贴近人性。

    全屯乃至于十里八村的人,都围起自己来打工,一个人太坏,难免架不住众人来收拾,何况田地里的庄稼雇人来种。

    至于仗势欺人的老财主,不是没有,但对待乡亲还是多客气些。

    所以宁义没必要,上场打土豪分田地,随便开垦出农田,完全忽略地主老财们手中的那点地,只要种好,有收成即可。

    两家五口人,又坐在一起热闹吃饭,宁义琢磨自己的心事,他想得如此的多,主要考虑到今年的收成,是否能支持住与后金撕破脸的战争。

    打这个,又打那个的,碗里的白米饭,还是借珂其的光,人家小庄妃大嫂给珂其送来的,说有小孩了,怕吃粗粮不习惯。

    而通过珂其,从后金那边买来的粮食,总算是还能熬到秋后没问题,宁义想着吃这口饭难。

    好在辽渤的海鲜一上桌,宁义看起大螃蟹来了精神。

    “加冰水运海鲜,快来吃,多新鲜!”

    “大哥,可不是,这个玩意儿,还能挣着钱么?”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