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覆秦从计划开始 > 第六百一十六章这小家伙有点意思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自从赵昆崭露头角后,始皇帝身上那冷漠的脾性,已经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有血有肉的人性。

    想到赵昆最近因为迦太基人的事情,大发雷霆,出兵西征。

    始皇帝脸上露出了一抹难得的笑容。

    不错,是自己的种。

    这正是始皇帝对赵昆最满意的一点。

    大秦最宝贵的是什么?

    一千个人,或许有一千个答桉。

    但在始皇帝心中,大秦最宝贵的便是,所有老秦人的傲骨。

    赵昆创立军工厂,改建科学院,调整大秦民生商业发展。

    这些举动,确实能让大秦的国力有飞速的增长。

    但无论是科学院也好,还是大改革也罢,对始皇帝来说,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些东西,有了,自然是好上加好。

    没有,大秦依然存在,依然强大。

    自孝公以来,秦人便立下东出之志。

    为了这个远大的目标,大秦历经七任国君,经历了其余六国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奋斗。

    而在这个过程中,若没有整个秦国的上下齐心,根本不可能有始皇帝一统华夏的辉煌。

    秦人耐苦战,而且做事不浮夸,极其注重实用。

    这些历代积攒下来的优良品质,才是大秦的根基。

    从帝王的角度去看,科学院那一百多人,虽然宝贵,但也不是不可损失的。

    当初始皇帝执意扶赵昆上位,主要就是发现,赵昆的性格之中,什么都好,就是缺少一丝帝王霸气。

    或许,在别人眼中,赵昆已经是一个完美的储君了,但在始皇帝眼中,这根本不够。

    之前始皇帝总共有十八位帝子,能勉强入始皇帝眼的,唯有两人。

    长公子扶苏温润如玉,行事有君子之风。

    但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在始皇帝心中,根本不适合继承皇位。

    十八公子胡亥头脑灵活,善于交际。

    可事实证明,这就是一个绣花枕头,不堪大用。

    在赵昆出现之前,始皇帝为什么痴迷于长生不老药?

    还不是因为后继无人!

    高处不胜寒,始皇帝在人间顶点站立太久了。

    对他来说,如果有万一的可能,他宁愿选择做一个普通人。

    赵昆的出现,满足了他的一切期盼。

    如果说始皇帝对赵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话,那就是赵昆登基的时间还短,还没有养成足够的帝王气。

    作为大秦的皇帝,什么都可以不懂,但行事必须强硬。

    尤其是对于异族。

    还是那句话,在始皇帝眼中,大秦不稀罕别人的尊敬。

    大秦要的是别人的恐惧。

    只有在那些异族的血液中,刻进对大秦的恐惧。

    这样的大秦,才能够万万年。

    秦军灭楼兰,与西域诸国交好,但放过了始作俑者本都王国。

    包括吴广对倭国的处理办法,处处都流露出一丝阴损的味道。

    这些处理办法,虽然不能说差,但始皇帝终归觉得差了点意思。

    这些年轻人,已经逐渐沉迷于大秦的繁华,做事有些畏首畏尾,太过注重权谋。

    他们恐怕忘记了,大秦能走到现在,靠的是什么。

    睚眦必报,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莫过如是。

    若非这次迦太基人做的事情,触犯了赵昆的逆鳞,或许赵昆会再次轻轻放下,也说不定。

    赵昆震怒出兵,也算是歪打正着。

    希望他这次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帝王之气吧。

    始皇帝一脸微笑,当他怀中的赵可乐吐了一个奶泡的时候,脸上的笑意不由更浓了。

    “这小家伙有点意思!”

    始皇帝都囔了一句,伸出一根手指,戳了戳赵可乐粉嫩嫩的肉脸。

    赵可乐瞪了两下小腿,有些不舒服的扭了扭屁股,然后侧头继续熟睡。

    简直把始皇帝的心都快萌化了。

    当初赵昆本打算给自己儿子取个霸气点的名字,比如赵日天什么的。

    直接被嬴政一头皮削过来。

    后来嬴政想起自己第一次喝可乐的场景,便给皇长孙取名赵可乐。

    这把赵昆郁闷得够呛。

    但王雅和公孙玉等人,都喜欢这个名字。

    再加上始皇帝的威严,他也只能无奈屈服。

    好在赵可乐很健康,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从出生到现在,能吃能睡,还不闹人。

    可以说,是个非常听话的乖宝宝。

    始皇帝喜欢赵可乐,主要还是这小家伙也粘他,别人抱的时候,他睡半个时辰就要醒一次。

    但始皇帝抱他,他可以睡一两个时辰,而且睡醒之后,精神很好。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王雅这个正牌母亲,成了兼职奶妈,需要喂奶的时候才需要他。

    不需要喂奶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公孙玉和嬴政在带。

    说来也好笑,自己的儿子,不粘自己,粘爷爷奶奶。

    可赵昆觉得无所谓,他每天事情那么忙,哪有时间看孩子。

    再加王雅,也没有带孩子的经验。

    古时候的孩子,一两岁的时候,最容易夭折,所以交给有经验的人带,自然是有好处的。

    但这也不用担心,赵可乐就是咳嗽一声,全宫上下都要忙得团团转,更何况他能吃能睡,身体倍儿棒。

    就在始皇帝准备再逗乐孙子的时候,赵昆从远处走了过来。

    看到这个不太尽职的孩子父亲,嬴政的脸色当即板了起来,没好气的低声道:“你还知道来看可乐?”

    “儿臣不是来看可乐的,是有事禀报父皇....”

    赵昆苦笑着摇了摇头,对始皇帝施了一礼。

    始皇帝皱眉;“何事?”

    赵昆侧目看了眼始皇帝怀中的赵可乐,不由滴咕了一句:“睡得跟猪一样....”

    “你说什么?”

    “啊,哦,没什么,就是通武侯传回信报,命陇西侯李信为先锋,已经进入了大宛境内。”

    “朕问你第一句说什么?”

    “啊?这.....”

    赵昆见始皇帝目光不善,顿时有些不知所措。

    始皇帝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又道:“你现在是大秦的皇帝,这些事,不必说给朕听了。”

    虽然他表面上没表现出什么,似乎对李信的消息,漠不关心。

    但以赵昆对始皇帝的了解,这更加说明始皇帝对李信有一种略微复杂的情感。

    自从李信兵败项燕后,便开始自暴自弃。

    而李信颓丧,也成为他与始皇帝之间最大的隔阂。

    始皇帝一方面为李信的自我放弃,感到愤怒。

    另一方面,又何尝没有为李信的陨落而喟叹?

    要知道,当初始皇帝力排众议,舍王翦而不用,选择李信征伐楚国,就是想要将他扶持成为大秦下一代的战神。

    可惜,李信身上背负了太多的期盼。

    因此他摔倒的时候,受到的打击,也格外沉重。

    始皇帝有自己的骄傲,他不可能为了一个李信,一味的屈尊降贵去安抚他。

    但那种浓郁的惋惜,却成了始皇帝心头的一根刺。

    始皇帝顾及面子,没有处理。

    但赵昆却不会。

    李信之事,他必须向始皇帝通报。

    始皇帝表面上再云澹风轻,得知这个消息后,想必也会好受很多吧?

    ........

    而与此同时,大宛王宫前。

    大宛王率领文武朝臣,恭敬地垂手站立。

    前几日,大宛王收到了远在大秦咸阳的父王紫寡的急信。

    这几天,每每想到信件中的内容,大宛王就忍不住冷汗津津。

    本都王国协助迦太基人,在大秦境内掳掠科学院人才,最终在秦人的反抗下,同归于尽。

    现在想起来,大宛王还是忍不住汗毛炸立。

    本都王国,真特娘的好狗胆。

    作为大秦在西域最忠实的舔狗,没有谁比大宛更加清楚,秦国有多么可怕。

    西域的这些坐井观天之辈,只见过大秦军队灭楼兰,章邯驱逐耶格钵,赵昆覆灭匈奴人。

    他们以为,那已经是大秦军力的正常水准了。

    只有熟知秦国历史的大宛王才知道,之前大秦几次在西域的用兵,完全就是大秦真实军力的冰山一角。

    但凡本都国王稍稍动用一下他的狗脑子,都能够想明白这个道理。

    之前在西域用兵的大秦,真的是打仗么?

    当初赵昆亲自率大军北征匈奴,差点覆灭匈奴,就连雄霸草原的大单于冒顿,都被赵昆弄死了。

    如今凶名威震欧洲的匈奴单于,乃冒顿之子,也被他吓得跟狗一样,率领残族冲入本都王国发起堪称自杀的攻击。

    可以说,西域就没有一个在大秦是有名有号的军中宿将。

    如今的章邯,只坐拥五万兵马,便威震西域,让他们这些国家不敢有稍稍异动。

    可本都王国这次犯下的事情,却让二世赵昆派出足足二十七万兵马,远征西域诸国。

    统兵的,还是大秦的名将,王贲、李信。

    如果西域的其他邻国,说自己的哪个将军是名将。

    大宛王充其量嗤笑一声,懒得搭理对方。

    但是,大秦的名将,那是真的名将。

    这些人,哪一个不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

    华夏一统不过区区二十年的时间,很多事情都是有据可查的。

    根据大宛王的了解,始皇帝在一统华夏的过程中。

    秦国军队,总共杀了二百万人。

    其中,无敌名将白起,一个人便独占一半。

    在这个过程中,有记载的大型战争足足有二百二十多次。

    光是这些战斗中,秦国军队便杀死一百三十多万人。

    可以说,大秦的军队,都是实打实的用人的血肉喂出来的无敌强军。

    这些数字,光是想一想,都能够让大宛王吓得不寒而栗。

    与这些战争相比,之前秦军坑杀楼兰人,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儿科。

    而脚踩累累白骨,登上名将之位的大秦将军,气势会是何等的骇人?

    大宛王不敢想。

    五日前,秦军先锋七万兵马,在李信的率领之下,大摇大摆的经过楼兰,朝大宛奔来。

    大秦出兵,消息早已传得漫天飞舞。

    而统兵的大将们,压根不屑藏匿行踪,玩那些虚虚实实的把戏。

    秦军什么时候到达本都王国,大宛王相信,本都国王比秦军自己都要清楚。

    但知道又能怎么办?

    这种慢性死亡的感觉,绝对无比煎熬。

    别说本都国王了,即便是大宛王,在得知秦先锋军要在大宛整顿三天的消息后,也都坐立难安。

    相比于西域的其他国王,大宛王特别清楚秦人的性格。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

    这是华夏之地自古就有的一句话。

    大宛王心中十分清楚,别看自己和父王平时舔大秦舔得勤快。

    但这些事情,对于大秦来说,其实可有可无,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因为本都王国,若二世陛下一个不爽,让西域诸国连坐,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大宛王才会战战兢兢,下定决心伺候好李信。

    很快,一个士卒飞快从远处跑来。

    此人来到大宛王面前,还来不及喘一口气,就上气不接下气地禀报。

    “王上,秦军已至城外五里。”

    大宛王连忙打起精神,招呼手下群臣,徒步朝城外走去。

    这种时候,他别说坐马车了,连骑马都不敢,深怕给秦军留下不好的印象。

    大宛王都不大,很快大宛王便率领群臣来到城门外。

    因为大秦军队的到来,今日大宛王都全城戒严。

    城门口倒是清净得很,除了守门的兵卒,没有一个闲人。

    他们到了不就,大宛王便听到一阵轰隆隆的马蹄声。

    他连忙抬头望去。

    接着,大宛王便看到了一件让他一生难忘的场景。

    城门东方,一群漫无边际的黑加骑兵,仿佛是从漫天的晨曦之中,突然走出一般。

    殷红的晨曦衬托下,他们身上的黑甲,显得格外肃穆。

    虽然阵型极长,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丝毫的混乱。

    最前面的一排骑兵,手持半丈长戈。

    戈上系着红绸,光是这个景象,便让人感到一阵莫名胆寒。

    这些骑兵步调整齐,不快不慢,朝着这边稳步而来。

    再走近了,大宛王便能够看清楚这些秦兵身上的装备了。

    每个人战马两侧,都挂着四个漆黑的陶罐,应该是科学院出品的火药武器。

    再后面,挂着威力极大的弩弓。

    长戈、短剑、弩弓,任何一样在西域都是千金难求。

    更不用说珍贵的火药武器,即便是花钱都搞不到。

    但是对于秦兵来说,这些东西,只是标配的装备。

    每个人都披着黑色的锁子甲,盔甲上还带着面罩遮脸。

    走在最后的重骑兵,甚至战马都身披铁甲,堪称是武装到了牙齿。

    这样的军队,别说本便有赫赫威名,便是之前名声不响,一见之下,也会让他们的敌人感到发自心底的绝望。

    看着眼前的这支秦军,大宛王又是羡慕,又是感觉到庆幸。

    羡慕的是秦军装备,庆幸的则是大宛跪的快,跪的彻底。

    就在大宛王胡思乱想之际,秦军已经停留在距离城门百步之外。

    一队骑兵从军阵中分离出来,驱使战马,朝这边踢踢踏踏的缓缓走了过来。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