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我藩王不用造反当皇帝 > 0178 宣府南下之师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居庸关守军在追击战中,三战三捷,大胜而归。

    “罗大人,我军战果统计出来了吗?”

    看着堆积如山的军械,以及无数蓬头垢面的明朝老百姓,朱祁锐对着罗通问话。

    罗通挥手招过来一个书吏,然后从他手里接过账簿。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罗通满脸喜色,对着朱祁锐和杨俊就开始念了起来。

    “殿下,杨将军。”

    “我军在此番出城追击中,共有斩杀瓦剌贼人一千一百又三名。”

    “另外还共计夺取战马一千五百匹,盔甲、弓箭也是有着数以千计。”

    “除此以外,我军更是还解救了被瓦剌所掳掠的,京师城外居民上万人之多!”

    朱祁锐闻言,大喜过望。

    “本王当上表皇兄,为罗大人、杨将军、潘将军,乃至居庸关全军将士请功!”

    其实不用朱祁锐上表,朝廷也会在战后论功行赏。

    朱祁锐之所以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收获军心、名望。

    而且朱祁锐这样做,他自己也不用付出什么,是典型的“慷他人之慨”。

    朱祁锐想到一事,他突然变得一本正经起来。

    “罗大人,此战统计的结果,可是确认无误?”

    罗通此前曾在安南、山西参赞过军务。

    他也是因为在山西的时候贪腐,而被当时的大将王骥弹劾后贬官。

    对于朱祁锐的问话,罗通心中明白。

    “回禀殿下,下官当亲自前去检验敌军首级。防止有人谎瞒虚报,乃至杀良冒功!”

    朱祁锐微笑着点头。

    “当初启用罗大人的时候,朝中阻力可是不小。”

    “皇兄对罗大人寄予厚望,所以才顶着压力,让你前来主持居庸关防务。”

    “罗大人守关有功,皇兄必有重赏。然而罗大人要是授人以柄,则皇兄也是面上无光。”

    “孤也是看重罗大人,所以才出言提醒,实在没有什么别的意思。”

    随着朱祁锐最后这一话说出口,他顿时就觉得自己是在画蛇添足了。

    特别提醒“没有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有着什么意思,

    罗通恍若未闻,他面上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

    也不知道他是认可了朱祁锐的说法,还是介怀朱祁锐提及他不堪过往。

    对着朱祁锐一礼,罗通口中谦卑。

    “下官明白,谢殿下!”

    ……

    瓦剌大军一夜三惊,奔出数十里后,才在也先的强势弹压下重新结阵。

    也先见到无法从居庸关破关而出,他只好带领主力直奔紫荆关而去。

    也先此举,也是出于稳妥的考虑。

    当初瓦剌在攻破紫荆关后,就在那里留有军队。

    伯颜帖木儿,也就是也先的弟弟。

    他在从明朝京师撤离后,就胁迫着朱祁镇的车驾,走的紫荆关这一路。

    也先这是要去和他弟弟汇合,然后再从紫荆关退往塞外老家。

    居庸关外的阿剌知院,本来也撤退得没多远。

    当他在听到也先在居庸关下一样吃了败仗后,他也放弃了最后一丝幻想。

    阿剌知院在接到消息后的第一时间,就带着本部人马往北而去。

    ……

    如果说正统年间,谁是明军头号良将的话,非得杨洪莫属。

    杨洪,武将世家。

    杨洪的祖父,跟随常遇春一起起兵。明朝建立后,受封正六品的百户。

    杨洪的父亲,继承了他祖父的百户军职。不过杨洪的父亲,死在了靖难之役中。

    父死子承的杨洪,调任到开平卫戍防。

    开平卫,远在蒙古境内。去往开平卫,在当时看来是凶多吉少。

    杨洪当时年仅二十二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

    他毫不在乎的说到:“大丈夫,立功名宁在跬步之内!”

    杨洪这不是说大话,他是有真才实干的。

    在北上开平卫后,杨洪一步一个脚印,先后积累了无数的军功。

    永乐大帝五次统兵出塞北伐,杨洪都是冲锋陷阵,任职军中先锋。

    朱棣曾经亲自给杨洪斟酒,这对于军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到了朱祁镇的正统年间,杨洪早就已经是威名远扬的边关名将。

    当时朝野公推,杨洪为边将智勇第一。

    杨洪家族的后辈,很多都在他账下效力,他们也被人称为“杨家将”。

    蒙古的古兀良哈部,更是称呼杨洪为“杨王”,惊为天人、不敢犯境!

    杨洪在土木堡事变的时候并没有发兵救援,所以他后来和石亨一起被投入了大牢。

    要不是于谦向朱祁钰举荐,只怕这位沙场宿将就会老死狱中、含恨而亡。

    ……

    此刻的杨洪,正带着宣府军马南下京师。

    “殿下、罗大人,居庸关一仗,打得漂亮!”

    在朱祁锐等人设下的接风洗尘宴席上,杨洪不由得举杯,向着主人家敬酒。

    一杯水酒下肚,杨洪又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杨俊。

    “这次我儿能够戴罪立功,多亏了殿下和罗大人对他提携。”

    “老夫第二杯酒,还是敬殿下和罗大人!”

    说完后,杨洪又是举杯先饮。

    ……

    宴席过后,杨洪和朱祁锐一起漫步在夜色之中。

    “我知道,朝野对我多有非议。”

    “他们说我统帅宣府,没有去救援土木堡,还隐瞒了马营、独石被瓦剌攻陷的消息。”

    “要不是我儿放弃了这些宣府外围堡垒,阿剌知院也不会和也先一起,东西夹击我朝大军。”

    杨洪捋了捋花白的头发,显得有些英雄迟暮。

    朱祁锐和杨洪这不是第一次见面了,对于杨洪很,朱祁锐其实还是好感的。

    “老令公,但求无愧于心就好。至于那些闲话,管它干什么。”

    杨洪心中宽慰。

    “我活了几十岁,还不如殿下看得开。”

    杨洪对于朱祁锐,也是越看越喜欢。

    “那殿下想不想知道,我当时为什么会有隐瞒军情不报吗?”

    杨洪的这个问题,朱祁锐其实也很是好奇。

    “老令公如果想对孤讲,那么孤就洗耳恭听。若是老令公不想说,孤也不问。”

    朱祁锐一口一个“老令公”,把杨洪给恭维得很开心。

    “好一个伶牙俐齿。在说话和处事上,你可比你那两个皇兄强多了。”

    说完以后,杨洪朗声大笑。

    不过只是片刻,杨洪就停了下来。

    因为他回想起自己刚才说过的话里面,颇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

    杨洪这是在妄议天子,这可是属于“大不敬”之罪。

    朱祁锐心思何其聪慧,他见到杨洪突然闭嘴后,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不过对于杨洪的尴尬,朱祁锐也是装作视而不见。

    为了掩饰,杨洪则是走开口说起话来。

    “我儿当初丢失宣府外围堡垒,那时老夫还以为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

    “老夫以为瓦剌只不过是和以前一样,打完草谷后就会离开。”

    “当时老夫是想着,等到战后,老夫再率军队收复回来就是了。”

    “只是令老夫没有想到的是,太上皇身边的三十万大军,居然如此不堪一击。”

    “在瓦剌人数万骑兵的冲击下,居然败了!”

    “若是老夫早知道会这样,一定会率领宣府众将,死守马营、独石不退!”

    “老夫虽然不是贪生怕死,可是老夫也感觉实在愧对天下啊!”

    说到动情处,杨洪忍不住轻声哭泣了起来。

    自从土木堡一战后,杨洪和宣府就背负了太多的压力和骂名。

    要知道,那个时候杨洪镇守宣府,手下可是握有四五大军。

    其中,骑兵就有一万多。

    至于火器,更是有重炮二十尊,火铳两千,火枪四千。

    直到今天杨俊一雪前耻,杨洪才如释重负。

    杨洪轻泣,朱祁锐也不好劝说,他只是默默的在一旁等候。

    杨洪心情平复过后,对着朱祁锐一拱手。

    “老夫也是为人父亲,也有护犊之情。”

    “殿下,你能够体谅吗?”

    杨洪的这个问题,把朱祁锐给难到了。

    说不介意杨洪在土木堡之变中毫无作为,那是假的!

    可真要说怨恨杨洪的话,朱祁锐又是狠不下心肠。

    毕竟土木堡一败的罪魁祸首,乃是那个统兵三十万的“大明战神”朱祁镇。

    而且杨洪在后来保卫宣府的一系列战斗中,表现得也是可圈可点。

    杨洪先是严词拒绝了朱祁镇的叫门,而后又以孤军守孤城。

    “老令公,你的功过,朝廷已然有决议。”

    “皇兄之所以能够起复你为宣府主将,就是觉得你非是罪大恶极。”

    “如今瓦剌还滞留在我朝境内,老令公当带着宣府男儿,为国杀贼才是!”

    对于杨洪,朝廷里面其实也是有着两种看法。

    土木堡幸存者的李贤认为。

    如果杨洪当时能够发兵救援,明军不一定会败,皇帝也不会被瓦剌俘虏。

    于谦和李贤看法不一样。

    于谦认为,杨洪虽然没有救援土木堡,不过他是在全力保全宣府。

    保全了宣府,为北京城和居庸关的备战争取了时间,也可以起到支援大同的作用。

    见到朱祁锐虽然没有帮着自己说话的意思,不过也没有流露出对自己得罪厌恶。

    杨洪当即把他的儿子杨俊、侄子杨能、杨信给叫了过来。

    “殿下尚未弱冠,而对军国大事多有振奋之言行。”

    “老夫子侄中也有几个后生晚辈,若是殿下不嫌弃,你们以后当多多亲近才是。”

    杨洪这是感激朱祁锐三番四次对宣府的维护,所以希望可以多和他交往。

    对于杨家,朱祁锐其实也是早就有了结交的心思。

    如今杨洪抛出了橄榄枝,朱祁锐没理由不接住。

    而且这一次是在私下进行的,朱祁锐也不用担心有人会弹劾他不怀好意。

    “三位小杨将军,孤有礼了!”

    朱祁锐看重杨家的忠烈,更看重他们浓厚的军方背景。

    杨俊、杨能、杨信,齐齐对着朱祁锐一拜。

    “拜见邺王殿下!”

    ……

    杨洪领着宣府大军在居庸关停留一夜后,就再一次起程南下京师。

    朱祁锐这面协防居庸关的任务也算完成,他也就跟着杨洪他们一下回京。

    就在朱祁锐和杨氏三兄弟谈笑风生的时候,前方几名斥候奔了过来。

    斥候刚抵达众人面前,缰绳一拉,就是翻身下马一拜。

    “禀告殿下、大帅,我们在前方十几里外,发现瓦剌人的踪迹。”

    杨洪变得严肃起来。

    “他们人数多少?可曾发现你们?”

    斥候回答:“人数约有四五千人,未曾发现我们。”

    宣府虽然有大军数万,然而宣府本就军事重镇,还需要留下足够的军队镇守。

    所以这一次杨洪只是带了三千精锐骑兵南下。

    杨洪为人谨慎,他立刻就和朱祁锐商议起来。

    “老令公带来三千骑兵,之前大公子也带了一千骑兵,孤也带了一千骑兵。”

    “我军上下,也是有着五千骑兵的。”

    “如今五千对五千,又是在我朝境内,当可与瓦剌有一战之力!”

    朱祁锐时值年少,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

    “你们的意见呢?”

    杨洪又问起了他的三个子侄来。

    杨俊一心想着洗刷耻辱。

    “当与之一战!”

    杨能、杨信,也都是血气方刚的时候。

    “愿与之一战!”

    杨洪被这些年轻后辈的血性所感染,他也仿佛回到了那个充当朱棣先锋的年代。

    “好,我们就去会一会瓦剌人!”

    “传令各军,全军出击!”

    ……

    明军出动了,他们是带着仇恨的怒火,带着复仇的切齿,向着瓦剌人冲了过去。

    “敌袭!”

    瓦剌人的游骑兵,在发现了明军的到来后,连忙向着主力示警。

    瓦剌人此刻正裹挟着被他们俘获的明朝百姓一起行军,而且他们还携带着不少的锅碗瓢盆。

    塞外苦寒之地,瓦剌人南下,不过就是为了抓人口充实自己部落,以及获取他们缺乏的物资。

    当明军来袭之际,正值瓦剌人慢慢吞吞的时候。

    毕竟这是在明朝的土地上,瓦剌人不愿意和明军纠缠,他们且战且退。

    经过半天的追击,明军终于在霸州追上了瓦剌大军。

    一番激战下来,瓦剌人留下了几十具尸首。

    杀敌数量虽然不多,不过明军擒获了瓦剌四十八人。

    更难的是,明军夺回被俘虏的百姓和牲畜,多达数万。

    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杨洪带领宣府军队,洗刷了之前不敢出兵解救土木堡的耻辱。

    这一仗,让杨家将们,出了一口恶气。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