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醉唐烟云 > 第六十三章 又至上元节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家里突然多了两口人,显得既忙碌,又热闹。

    最辛苦的自然是韩钰。不但要照顾秀英做月子,还要按点准备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及所有家务。

    大哥在家也会帮助着洗洗尿布,照顾大嫂。

    李川想起自己儿子出生时,内心的激动与兴奋,每天抱着儿子的心情,幻想着有一天他长大成人的样子。

    转眼孩子长大的时候,每天为玩手机家里闹得鸡飞狗跳,动不动还被叫家长。还是小的时候好,比较听话。

    现代人有尿不湿,有电暖气、消毒柜等方便用具,还可以请个月嫂。相比较之下,家人的辛苦就会减轻很多......

    儿子,李川默默地想念着自己的儿子。

    明和见母亲如此辛苦,主动承包了早饭任务。如果晚上从华欣斋回来的早,也动手做晚饭,让母亲稍微喘口气。

    喂羊的事情,自然而然成了两个小丫头的任务。

    明和没有放松对阿?阿璐的学习要求。每天白天忙碌,晚上吃过晚饭,明和借着油灯教妹妹们读《礼记》和《诗经》,明和买了《女诫》、《女则》、《女训》让阿?阿璐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再问自己。

    听说新编的《女孝经》非常受欢迎,明和想,给侄子买过满月贺礼后,如果能剩下钱,再给妹妹们买一本《女孝经》。

    除此之外,要读的书还很多,起码的《诗三百》\t、《论语》、《孝经》等讲做人做事道理的书籍也是妹妹们必读的不二之选。毕竟,要做一个知书达理的、懂得礼仪的姑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两个妹妹从书本中收获不小,书读得非常用功。

    明和常常觉得遗憾,如果她们生在现代社会,这样用功努力,最起码考个211、985之类的,如果运气好清华、北大也可以努力达到。

    可惜了这样好的天赋,明和有时真的觉得心痛。

    再过两天就是侄子满月了。明和惦记着侄子的贺礼。这天从华欣斋出来,明和去了那家曾经给母亲买过耳环的首饰店。

    明和提前已经预定好贺礼,今日前去,是准备取货的。

    前几日,父亲已为长孙取名李旭。这几日,全家都在为孩子的满月做准备。

    满月又称“弥月礼”。因为医疗水平和生活条件所限制,古代婴儿的成活率很低,人们非常担心婴儿娇嫩的生命夭折,提心吊胆地看着婴儿一天天长大。

    等过了满月,人们认为孩子已经闯过了一关,绷紧的心弦才有所松弛。便举行满月以示庆贺,并且祝福。

    这天,秀英月子已满,秀英的大兄来为孩子主持满月。因为经济所限,孩子的满月礼办的比较简单。

    只是请了秀英娘家的父母、兄长、弟弟。李连君去请岳父、岳母。但两位老人没有来参加,只是托人带来贺礼。

    大家为孩子送上贺礼和祝福。明和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双手敬给大兄明言。

    明言打开盒子,里面赫然放着一副长命锁及银手镯。银光闪闪,很是耀眼。

    明言递给妻子秀英,秀英细细看过又传给婆婆韩钰,韩钰心下喜欢,再传给孩子的爷爷李连君。

    大家看着明和,都没有说话。李连君取出长命锁,亲手给旭儿戴在脖子上。

    秀英感动地对明和说:“小叔子,多谢你想得周全!”

    明和笑着说:“这要谢华欣斋的高掌柜,旭儿出生那天,高掌柜奖励了明和一个大大的红包,师傅也将采办剩下的钱给了明和,才有了今日的长命锁。我们旭儿,一看就是有福气的孩子。”

    秀英说:“小叔子,以后有余钱还是存着吧!你忘了,咱还欠着张牙人的债呢!”

    一说这事,大家都不做声了。

    明和一看,笑着说:“大嫂,你忘了,已经有人替咱还上了!不要为以后的事情发愁。今日是为旭儿办满月的,高兴还来不及!”

    “对对对!明和说的极是。应该高兴才是!”李连君附和明和的话圆场。

    这天,自然是明和掌勺,他做了臊子面。秀英的家人吃得很高兴。旭儿的满月圆满收场。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又到年底,明和算算,自己已经在这里过了三个年头了。

    想想三年过去,儿子也该准备高考了。不知道长成什么样子了?自己见到还能认出来吗?

    还有妻子,自从那次梦中相见后,妻子再也没有来过。李川扪心自问,是因为思念的太少?或是自己已经不再刻骨铭心的牵挂了?

    想起老父老母,哪怕给自己托梦,知道他们平安也好。

    或者真正的李明川已经代替他在现代做好了这一切,不知儿子和他相处的好吗?更不知妻子会如何面对古朴的李明和?

    明和很想告诉亲人,他在大唐一切都好。又从事了老本行,遇上善良本分的父亲母亲,虽然日子贫困,但身体健康,心情舒畅。让他们放心。

    还有,自己遇到了一位魂牵梦绕的好姑娘——姚涵冰。

    不知为什么,明和平日想不起来思念亲人。也许是每天过于忙碌,也许是已经适应了大唐的生活,明和觉得内心充实,心情愉悦,每天都是斗志昂扬的一天。只有到了过年,明和才能想起一千多年以后的家人。

    如果有一天回去了,明和问自己:会不会已经不适应那里的生活,而是怀念这里贫穷但温馨,忙碌但充实,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汽车的平民生活?

    明和不知道答案。

    春节过后,转眼到了上元节。

    明和记得,元宵节作为正式节日是从唐朝初期才开始的。

    相传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天宫有三官,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这三位神到了上元之夜,一起从天而降,与人间百姓同乐。人们为了取悦三个天神,便在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这三天晚上,张灯结彩迎接他们。

    唐朝的首都长安,实施宵禁。但是在元宵节前后三天,却取消宵禁的限制,以方便百姓赏灯,称为“放夜”。在这难得的三夜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

    以至于上元节这三天里,长安城里车马塞路,人潮汹涌,热闹非凡。就连皇帝也抵挡不住元宵夜的欢庆气氛。

    明和听父亲讲,唐中宗就曾在景龙四年(710年)的元宵夜偕皇后微服出行,巡幸诸大臣家。

    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更是不惜巨资搭建灯轮、灯树、灯楼等等新花样、新花样、各种新型花灯的设计更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

    盛唐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的诗,被喻为元宵节诗的“绝唱”: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骑皆?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