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戚继光指挥抗倭多年,颇有成效,如今又有兵马钱粮支持,控制大局并非易事。只是此次倭寇分多处登陆,又有内应相助,围剿已从内海上岸的倭贼,尤为迫切。
浙江布政司已命当地各州府县衙门,有序组织当地百姓撤离,并统一安排临时居所,安排吃住用度。
此举用意再明白不过:既可令百姓免受惊扰,更能让朝廷将士放开手脚去与倭贼决战。
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率百名属下先行,英勇千户所千户林宗武所率的千余名将士紧随其后。
为免于一路调换马匹及惊扰百姓,两支人马从天津海岸登船,顺风顺流、一路南下。
……
从翰林院出来后,仲逸径直去了裕王府,东南抗倭之事目前还影响不到翰林院,他这个侍读,依旧要去王府‘侍读’。
眼下朝中议论最多的还是倭贼,内阁六部如此、都督府如此,裕王府自然也不例外。
相比以往,此次抗倭似乎多了些看点,仅是有人做内应一项,就足以令人遐想,一旦开始彻查此事,比战事更为耗时,更为复杂。
相比有些帝王子嗣众多的情形,裕王几乎连个竞争对手都没有,那九五之尊的大位非他莫属,但他的处境却也好不到那里。
来裕王府侍读后,仲逸与这位后继之君也渐渐熟悉起来,朝中人人皆知,皇帝朱厚?斜砻娑宰约旱恼飧龆?雍芾涞??蛐硪蚱渌?首拥脑倒剩?不蛐硎侵旌?刑?帕耸裁此捣ā
在仲逸看来,这些说法并不足以为信:朱厚?行闹幸延屑涛蝗搜。?以缬胁渴稹
单从朝中与裕王府有关的人来看,高拱跟随裕王多年,在王府侍讲近十年之久,深得其信任。
如今高拱已拜文渊阁大学士,另有徐阶、张居正等人也与裕王府来往甚密,当初,高拱就是徐阶举荐。
这三人如今已身居高位,他日裕王朱载??继位,势必会更为倚重,执掌大权不在话下,身为皇帝的朱厚?凶匀荒芸吹拿靼祝?吹耐赋梗核?幸馕?M醺?耘嗍屏Γ?渲兄?庾圆挥盟怠
做翰林院侍读以来,仲逸一直在琢磨此事:前车之鉴,如今,他做了裕王府的侍读,又是不是皇帝特意安排呢?
在此之前,朝中一直流传说仲逸背后之人正是皇帝朱厚?校??蛭?耍??拍茉谌绱硕痰氖奔淠诖邮??可???肥潭痢
这种说法是有‘充足’理由:当初,博野县?大柱夫妇被杀一案影响甚大,朝中几乎人人皆知,这本是由刑部等三法司查处的案子,皇帝却交由北镇抚司查办,而且明面上由仲逸督办。
此事之后,他也提前结束庶吉士的考核,升为翰林院七品编修。
后来鞑靼军南下来犯,直逼京城,去与他们谈判的也是仲逸,连同去大同府核查平虏将军仇鸾怯战一事,亦是如此。
按理说,这样的差事,更落不到仲逸的身上,尽管依旧有北镇抚司查办,但明面上依旧由仲逸领了钦差副使的头衔,回京后,他便由七品编修升为六品侍读。
如此破例安排,让人不得不有了这样的说法:若非皇帝有意为之,恐怕再过五年,仲逸也做不到六品。
也正是因为此,有了另外一种说法:仲逸被派到裕王府做侍读,是为‘盯着’王府,一种类似锦衣卫的角色。
侍读不仅可以出入王府,更能与裕王对话,所谓文如其人、坦露心迹,久而久之谈古论今,仲逸自然能‘读出’裕王心中之想。
此举,远比锦衣卫密探来的直接、透彻。
这种说法似乎已成共识,起初,就连仲逸本人也隐隐觉得似乎有些道理,直到前些日子师父凌云子来京后,他才知道此事并非如此。
按师父所说:世上之事,大多不会只有一种选择、一个目标、一种结果,往往在起初有多种谋划,每种谋划之后又有各种应对之策,只是情势多变,意外大多不为人力可控,事情的结局,也就有了多种可能。
而最终的结局往往并非起初所愿,至少不全是。
据此,也就不难理解:皇帝朱厚?信芍僖莸皆M醺?潭粒?蛴形?醺?粲幸凰??劬Α?拇蛩悖?不蛐砣酚形?馕缓蠹讨??嘌?氯说募苹?
当然,或许两层意思兼有之。这要看他自己如何去把握了。
裕王府,王府侍卫来报:去客堂喝茶。
仲逸心中不由笑道:今日,不用去后花园种高粱、大豆,也不用去木亭下对弈了。
“今日,我们就不读书了,眼下东南倭寇来犯,朝中所议皆是此事”。
朱载??笑道:‘咱们也说说这抗倭之事?如何?’。
这并不意外,说起抗倭,仲逸还真有话说。
单论战事,无非兵马、钱粮这些,但此刻既不在两军阵前,更不是在运送粮草的路上。
“殿下,说起抗倭之事,时有来犯,时有狙之,来了灭之,灭后复来,反反复复,从来都不消停”。
仲逸抛了一句:“难道,除此之外,就再无别的路可走吗?”。
明眼人都能品得出来,这是在等裕王的看法。
“既来之、则灭之,有何不妥?”,朱载??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难道?我们也学他们,打到倭国去?’。
这话说得,该如何应答?
“殿下,下官斗胆,有些不成熟的看法”。
仲逸试探的说了一句:“若是能开海禁……”。
没错,是关于海禁的事儿。
在大明,这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也是一个极为微妙的话题。
太祖皇帝朱元璋曾下旨寸板不得下海,永乐大帝派郑和下西洋,开创了历史壮举,但只限于朝贡贸易。
如此,也并未为百姓带来太大的利益,与沿海各国厚往薄来、大加赏赐,间接也是一种负担。
从此之后,朝廷对海禁多有变化,但还是以强化为主,到嘉靖帝时期,已是高度强化。
“仲侍读,此处就你我二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朱载??自然看出仲逸的心思:“就事论事,只要为朝廷大计,总是可以说的嘛”。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