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犁汉 > 第八百四十一章 光复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从来都不要忘了,当河东兵作为长安城内的渔翁时,在河东边之外的,还有一方也在时刻注视着局势,并且已经在行动了。

    这股力量就是于禁及其麾下的两万西征大军。

    当关西朝廷和河东兵上下都以为于禁还远着呢,殊不知于禁距离长安比他们想的还要近。

    而这都要归结于驻扎在骊山脚下的段煨。

    这个本被关西诸方势力一致认为是关中守门员的西州大帅,出乎所有人意料,甚至是于禁本人的意料,竟然带大兵向泰山军投降了。

    而促使段煨下定决心投降的,正是他的好友贾诩。

    其人只和段煨讲了这样一个道理:

    “泰山军名声好,从无有杀降之事,甚至泰山军中也不乏降将出身。将军忠良之后,因用在边事上,如泰山军不计前嫌,那将军日后自有一份富贵。纵是不然,也能做一富家翁啊。”

    段煨明白贾诩的意思,那就是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跳船到泰山军那边,那真的是想做富家翁都是难的。

    但段煨心里还是不甘,他能不知道泰山军那边的情况吗?像他这样身份的,又是大族出身,又有雄兵部下的,在泰山军那边肯定是没有前途的。

    但能怎么办?这个时候段煨还有的选吗?人家能给你这个跳船的机会,你就当是开恩了吧。

    也就是认了命了,所以段煨没什么纠结就决定投靠泰山军了。

    其实在东方,关西方面所寄予厚望的除了段煨之外,还有一人,正是前司空赵岐,与赵温、赵谦一起合称为三赵之一的存在。

    在董卓取消了三公,权柄归丞相府后,赵岐就被任命为了东道防御使,持节驻扎在华阴。

    但当时皇帝抽调潼关兵力回京城,在泰山军攻打潼关时候,赵岐和段煨都无力抵抗,只能退往了潼关以西。

    后来正是在骊山这边才得了地方上的支持,才稳住了阵脚。

    而这边段、赵二人一到骊山,刘协就令赵岐独自回京。

    本来赵岐以为是被要申斥处罚的,却没想到皇帝竟然问他如何看待董卓。

    当时赵岐心里就咯噔了。

    其实赵岐一直就属于温和派,和董卓的关系也是不错的,而且对现在形势看得很清,知道公武相斗只能两败俱伤。

    但赵岐又不愿意直接反对皇帝,因为他本来就属于戴罪之身嘛,所以他表达了很圆滑。

    当小皇帝问他:

    “卿认为朕该如何待丞相?”

    当时赵岐直接禀告: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陛下如何都是应该的。丞相作为臣子的应该理解陛下。”

    皇帝不置可否,又问了一句:

    “听说赵谦赵公之前递表上来,言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听说卿也是认同的。”

    但赵岐素来是官场变色龙了,闻此,忙摇头:

    “此皆为赵谦的意思,臣只有听闻过,但从来没有认同。”

    几番下来,刘协认同赵岐称心可用,又见他说对入关的泰山军自有应对办法,便将东面诸军皆提调到他的麾下,受他节度。

    其实赵岐并不知道,当泰山军突破潼关的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刘协实际上也犹豫过,不确定是不是要对董卓动手。

    但正是因为他和赵岐的这番密探,让刘协误以为内外都支持皇帝本人的行动,而且东面的诸郡守都有守土的信心,如此才让皇帝下定了决心。

    而之后他赐予天子节度给赵岐,节度东面诸军,就是在架空他本人不怎么放心的段煨。

    然后天子还为了赵岐谦声势,除了赐予了节度之外,还将宫里的黄钺一并赐了,因为知道赵岐骑不得马,还将自己专用的金根车赐予给了赵岐。

    由此可见天子对赵岐治恩遇信任有多深。

    但赵岐呢?这边刚离开皇宫,就去登门拜访了温和派的领袖赵谦。

    二人屏退左右,密语,其中赵岐击将他在皇宫中听到的都告诉了赵谦,最后还颇为担忧道:

    “陛下太过急切了,如今泰山军已入关,无论做什么不都得先将此贼击破呢?而泰山军的厉害,你我都知道的,此番陛下将东面事皆交给我,我实乃没有信心,只能做好死的准备。”

    赵谦听赵岐这般说,只以为对面在宫里已经苦劝过陛下了,是陛下不听继续要一意孤行。

    所以他也只能无奈叹了一口气:

    “陛下太年轻了,赵温等人只不过说了几句民心在汉,陛下就全然不想着其他的应对,吾恐这一次,是你我之间最后一次见面呀。”

    说完,两人抱头痛哭。

    之后,赵岐匆匆离开,带着天子的节度、黄钺还有金根车踏上了西行之路。

    也许再次回到骊山大营的赵岐并不知道,正是他在这件事上的左右逢迎,才让事情陷入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当然,事情最后发展到这个地步,全部归咎于赵岐,那也没有必要。

    实际上,赵岐本人的声明非常不错,其人处士守节素为关中人称道,再加上嫉恶如仇、毁家报国的行为,可以当之无愧说一句直臣了。

    但赵岐在江湖上能直,到了朝庭上,这变色龙的味道却越来越浓厚了。

    不过赵岐本人也不是无底线的妥协,他其实是有自己考量的。

    那就是他对皇帝那边表达强硬,是希望皇帝那边能保持汉家的威仪,不要在和董卓的关系上一直处在退让的一边。

    而他私下去跑到赵谦家里表达虚弱的态度,其实是暗示赵谦在朝廷的时候多斧正斧正皇帝,在皇帝头热的时候,能在旁边降降温。

    但命运的残酷就是,好心却在办了坏事。

    现实很快就给了赵岐一记大耳光,不仅泰山军入关后势如破竹,就是长安也在他离开后,争斗越发汹涌。

    而且赵岐更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离开骊山大营回长安的时候,另外一处,也就是段煨所在的大帐,也迎来了一个陌生人。

    那人正是负于禁所令,来骊山和段煨商谈的史阿。

    也正是这个疏漏,造成了后面整个局势的崩坏。

    ……

    在皇帝在前殿召开尹霍讨论会的当日,一直固守在郑县的泰山军忽然向着骊山方向出击了。

    彼时赵岐带着所部三千吏士,于渭水南岸列阵迎敌。

    在他们的东面,正是段煨所率领的八千凉州兵,就列在骊山脚下。

    但谁也没想到,赵岐这边队伍才列好,忽然就听说前头骊山的凉州兵已投降了。

    大惊失色下,赵岐还想继续坚守,但很快就被泰山军一冲就破。

    因未立垒,各军纷纷溃退,乱兵一下子冲垮了阵型。

    当时,赵岐不顾老迈之躯,向前方溃退下来的吏士叩头,请求他们激发天良,为了汉室再拼一把。

    但众溃兵早就吓破了胆子,连泰山军的影子都没看到就已经丧失了勇气,所以皆不理会赵岐,向着南面一哄而散。

    赵岐独木难支,只无奈能随溃军一并撤往了霸陵一带,那里还有两万的河东兵,可以继续抵抗。

    可等到下午时,他们退到了霸陵时,却见这里已空,一问才知道河东兵早就西行了。

    这下子,赵岐绝望了,知道大汉再无机会,于是在霸陵旁的亭舍里,吞金自尽了。

    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封手书,以别僚属亲友。

    他要告诉历史与后人,此战不是罪不在他赵岐,而在段煨背叛朝廷,丧尽天良。

    这些虚的话写完后,赵岐才在最后留了一句真心话:

    “此败,大事皆去矣。”

    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赵岐倒是看明白了。

    而在赵岐死后没多久,一直在后面追赶的于禁等人也终于赶到了霸陵。

    本来还打算在此继续打一仗的于禁,看到这里河东兵已空,大喜对边上低调的段煨问道:

    “此地河东兵已尽,是否说明长安大乱了呢?”

    段煨之前已经将长安的方方面面都和于禁说了,但此刻还是颇为谨慎的回道:

    “大帅,这是很大可能的。”

    这下子于禁真的是快活了。

    本来在他的计划中,他就是来接应段煨的部队的,甚至骊山他都没准备打,因为他知道骊山后面还有两万的河东兵。

    于禁深怕自己打草惊蛇了,把河东兵吸引到了他这里,然后就不去长安了。

    但谁知道,他们这边只是刚接受段煨的部队,就看到西面列阵的赵岐的部队就原地崩溃了。

    那还有什么说的?先追啊。

    本来到了霸陵这边,于禁也做好了战斗准备的,甚至故意压下了行军速度,好留足体能。

    但谁知道,到了霸陵,赵岐自己自尽了,而河东兵是一个没看见。

    也就是说于禁这边甚至一人都没死,就一路杀到了霸陵,距离长安也就没有十里路了。

    而现在呢?杨茂那一路现在还困在左冯翊呢?你说这运气好到和谁说理呢?

    于禁明白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知道取长安的机会就在眼前了。

    那就没什么犹豫的,他当即令麾下两万泰山军,八千降附的凉州军一并在霸陵休整。

    明日天放亮,部队就向西进入长安!

    当天夜里,于禁一夜失眠。

    ……

    同日半夜,河东兵终于赶到了长安东门。

    当时董璜并没有将兵力布置在长安四门,因为当时正有源源不断的凉州兵赶入城内,享受这场盛宴。

    但也正因为此,当河东兵突然出现在东城的时候,城门上下都以为是凉州兵。

    而范先等三将一进入长安城,就开始加入到了劫掠公卿们的队伍中。

    因为他们到的比较晚,当时大量的财富实际上已经被凉州人占据了,所以眼睛红得失去理智的河东兵,直接就开始向城内的凉州兵下手。

    当时凉州兵都是分散开来的,在加上天已经黑了,所以一开始就在河东兵身上吃了大亏。

    但凉州兵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再加上当时董璜那边已经彻底攻下了未央宫。但却并没有发现天子的踪迹。

    于是,董璜将气都发泄到了河东兵身上,开始亲自调度部队围剿河东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