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年纪大了之后,睡眠就非常的浅。
他只身来到大街上,街道边的路灯照耀着下方的人群。
来来往往之间,每个人身上都扛着一个麻袋。
行至村外,篝火依旧,在田间散发着稀稀落落的星火。
林北正靠在一棵歪脖子树下睡觉,左右青壮看护。
杜如晦沿着大道走着,在晨曦刺破东边极远处的山峰之后。
飞蝗不再起,整个田野上,残破的稼禾在风中摇晃。
守住了,又没完全守住。
只需要再来几趟飞蝗,这些田稼也撑不住。
这就是天灾,人力所不能及的天灾。
老村长蹲在林北身边,扯了根地上的杂草,咬在嘴里,口中哼着不着调的曲子。
不远处,杜如晦看到树下歇息的林北,就迈着步伐走了过去。
老村长侧头,看到杜如晦之后,竖起一根食指,嘘道:“小声点。”
刚要拱手发声的杜如晦见状,只是对着老村长拱了拱手。
几人就这么站在树下,金乌越过山头,将自己的光和热洒满大地。
额嗯~
林北揉了揉眼睛,砸吧几下嘴,晃了晃脑袋醒了过来。
一睁眼,就看到老村长和杜如晦站在一旁,目光一直放在田间。
见林北睡醒,两人转头看了过来。
老村长打招呼道:“要睡也不回屋里睡。”
“这天气炎热,在外头睡也更加凉爽不是?”林北笑着答道。
然后是杜如晦,林北问好道:“杜尚书,早上好呀。”
杜如晦扯了扯嘴角,回道:“早上好。”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林北伸了伸懒腰,做了几下拉伸之后,蹦跳着离开。
留下杜如晦孤零零地站在田埂上。
一天的抗蝗,村子里又响起了孩童的朗读声。
林北来到这个简易的小院里。
前方空出来的场地就充当着操场,后面的单层平房里就是教室。
整齐的桌椅排列着,孩童们稚嫩的双手在桌面上叠在一起。
如同班主任的后窗凝视。
林北先是在窗户边暗中观察,没看到学生们在桌底下做小动作之后再走到前门。
“林先生!”
看到林北,学生们大声打招呼。
他们小的有五六岁,大的有十几岁。
现在的教育程度和人数还不足以让他们分班级,分年级。
目前而言,只是教他们识字和算术,顺便还会普及一些常识。
这些都要看林北的安排,然后由教书先生传授。
循着林北的足迹,杜如晦找到了这间不太起眼的学校。
带着几分好奇,他和林北一样,坐在教室后面旁听。
对于陌生人,学生们在经过一阵骚动之后就平息了。
讲台上,教书先生用戒尺指着黑板墙上的字,朗读道:“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来,读。”
下方的学生就大声跟读了起来:“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读。”教书先生继续朗读。
学生如之前一样跟读。
“好了,这句的意思是,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
教书先生说着,转身再黑板上写着“读书,思考,探索,实践”几个字后说道:“就拿蝗灾举例,要是只是读书,那么你们就会什么都不做,将蝗灾归咎于个人,思考的方向就错了,后面的几步就全错了。”
一个孩童举手,教书先生伸手一指,孩童起立问道:“为什么读书会什么都不做?林先生不是说过,书籍是最好的营养品吗?”
教书先生摆了摆手,示意学生坐下,答道:“话是这么说没错,你们先生我呀,以前也是一样,但是读书最好的是让你识字,至于上面的道理,要辩证的看待。
如果书上说,蝗灾是因为我们失德才降下灾害,需要修德才能治理,在经历过之后,同学们认为可对?”
台下的学生们顿时发出笑声,一人举手起立道:“要是光修德,那我们不得都饿死。”
闻言,教书先生收敛了笑容,寒声道:“是的,到时候,在史书里会这么写,京师蝗,人多相食。”
看向教室后面的林北,教书先生收回目光,对着安静的学生说道:“诸位同学,谁还记得之前林先生科普的蝗虫知识?”
一时间,很多学生举起手抢答。
教书先生随意点了一人,答道:“蝗虫,不完全变态昆虫,有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没错,”教书先生让学生坐下后说道:“同学们都经历过了,那么谁能答出灭蝗的最佳时期?”
又点了一人说道:“若虫期,只会跳,不会飞,是最佳时期。”
“很好,二丫说的不错,那么为什么现在还有这么多飞蝗呢?”教书先生背着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然后在大圈里面又画了一个小圈。
他指着小圈道:“原本我们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若虫,但是也只是这个小圈之内,在其外,还有一大片顺利成长的蝗虫,它们蜂拥而至,所以才有这么多的飞蝗。”
随着教书先生话音落下,教室后的杜如晦已经不知道如何形容此时的心情了。
这样的学堂,有点像那宗族里的族学。
但是在宗族里可不会这样教导,都是先生读一句,学生跟一句,死记硬背之后,再讲一遍某某大儒的注解,探寻文章里的真意。
可是这里不一样,教书先生只是将古文化为白文之后,就举例说明内里的意义,对于大儒的注释根本就没有涉及。
最让杜如晦吃惊的是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或许他不知道这个词,但是这些学生如果放在族学里,称得上聪明灵活,临机果断了。
教的是劝学,但是却是让学生们不要盲目相信书中所说的一切。
这是杜如晦没曾想过的,他回想到朝中的大儒,想到了对于蝗灾的治理。
难道不就是盲从书中所谓真理所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