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我真的不想当皇帝! > 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高熙不去海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西华门内,朱高熙就像一条疯狗,见谁都咬,见啥都摔,这是因为,西华门这座冷宫,刚刚收到一封圣旨,而圣旨的内容,是从未有过的严肃和绝情。

    “见旨即刻启程,不得有误!”

    若是平常的口谕,西华门这位,尽可不管不顾,我行我素,能拖就拖。

    可是如今是黄封圣旨,而且是王公公亲自带队前来,宣读。

    这阵仗,就是实实在在的行驶皇权,你要敢违抗,那你就是真的不想活了。

    这已经是汉王第三次被赶往封地,前两次都被他连耍赖带托延,给无声的抗议过去了,这次却无计可施。

    因为宣读完圣旨之后,王公公还说了一句;

    “王爷,奴才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高熙微眯着眼睛,看着王公公平静的脸庞,看不出这条老狗到底是什么意思。

    便没好气的说道:

    “有话就说,有屁快放!别认为本王被赶往封地,就能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王公公倒是不在意,这个汉王,从他认识的时候起,就臭名昭著,也就是陛下太看重亲情,不然,不知死过多少回了。

    可是无论怎样,为了皇上的健康,王公公都希望他能从此安生一点儿,做个闲散王爷,逍遥快活,

    这样一来可以省去陛下的诸多烦恼,

    二来可以让这个军功卓著的武将得以平安到老。

    不然,以他现在这么能作的程度,王公公敢断言,不出几年,他就会将自己作死在夺嫡的路上。

    他是宫中的老人了,他不希望任何一位皇子落到这样一个下场。

    哪怕朱高熙从来对他没有好脸色。

    人老了,有时候会比较慈悲。

    这也许就是人性使然吧。

    所以,王公公没像每次一样,在听到汉王如此不客气,甚至有点侮辱性语言的时候,拂袖而去,而是语重心长的说:

    “若不是陛下了解王爷的脾性,今天这道旨意,就是送王爷去西南边境治海了。

    所以,请恕老奴多嘴,王爷,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别在令陛下失望了。”

    朱高熙听到王公公这么说,心里咯噔一下!

    什么?

    【他老子竟然还想让他去西南治海?!】

    【西南边陲,那可是不毛之地,真正的鸟不拉屎的地方!把他赶去那里?】

    【他可真是我的亲老子!】

    朱高熙此刻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的。

    他已经什么都不怕了,他都已经这样了,他还怕什么?

    反正他的皇帝老子也不会杀了他。

    王公公看他那个不知悔改的样子,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转身走了。

    留下朱高熙在反复咀嚼王公公最后的一句话。

    【看来皇帝爹这次是真的生气了,我真的必须离开京城了。】

    【我不想走!】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吧。

    可是,没人愿意听他的诉说了

    所以,汉王就发疯了,他一边抗拒着去乐安,一边后怕着去海南。

    相比去海南,他当然选择去乐安,这已经是父皇能想到的离京城最近的封地了吧。

    把屋里能看得见的东西都砸了个差不多了,

    也把伺候他的下人们吓得快要窒息的时候,

    朱高熙终于累了,他颓丧的坐下来,瞅着满屋狼藉,双手抱住自己的头,深深埋在两腿中间,默默流泪。

    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导致落到了今天这般田地?

    想当初,随父出征,父亲和燕王府几万人,几次都全军覆没,父亲甚至都被刀剑架在了脖子上,他们都逢凶化吉,挺了过来。

    几次绝境啊。

    不少于三次,都是他救父亲于危难之际,那个时候,他的太子哥哥,朱高炽在哪里?

    他拖着病体,在北平留守!

    哼!就会留守!

    连骑马都费劲!

    当父亲最后一次出其不意绕开山东济南的铜墙铁壁,直取应天时,是他陪父亲过河,站在应天城外,亲眼看见皇宫内燃起熊熊大火,朱允?刹恢??佟

    那个时候,朱高炽在哪儿?

    他依然在北平留守!

    还是留守!

    朱高熙就想不明白,他凭什么能当太子,难道成功不是靠拳头争取来的吗?

    就靠个留守,就能轻而易举的享受万千将士用血肉换来的荣华富贵!

    留守有个卵用!?

    这就是他的意难平,还记得父亲曾在最后一仗过河前,对他说:

    “好好努力吧,世子身体微恙。”

    那意思不就是,让自己好好表现,然后取而代之?

    为什么到最后,自己明里暗里的争取了多少回,父亲就是不答应呢?

    你看看哪朝的太子像他的哥哥一样,圆的像个球,不走路,光是站在那,就出汗出的不行。

    可偏偏父皇就是一意孤行!

    现在好了,自己编织了这么多年的关系网全部完了。

    朝中那些暗中和自己来往的人,都选择了冷淡处之,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前程来换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去乐安,不去还能怎么办。

    朱高熙到现在都没想明白,为什么,他有几次都要成功了,朱棣还是在最后一刻保持了清醒了头脑,没有做出废太子的决定。

    那就是因为他的意图太明显了。

    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在帝王眼里,无非就是权力欲望太过。

    当一个人眼里只有权力的时候,他是不会为大局着想的,

    什么家国大义,什么国家未来,什么国运,国祚,那都不是他考虑的,、

    这样的领导者是危险的,俗话说,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一个上位者,不能时刻为老百姓着想,是不合格的,也是不能长久,

    朱棣背负着骂名从侄子手里夺过来的江山,可不是为了给这个逆子玩玩而已,

    他想要大明绵延数百年,最好是永远由他们老朱家的后代儿孙坐下去才好。

    朱高熙永远不会明白了,他输在了自己的锐意进取,这锐意进取的目标恰好是皇位。

    太子朱高炽赢在了仁厚,守成,稳扎稳打上。

    藏拙,是朱高炽的智慧。

    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太子生了一个好儿子!

    他虽然也有好几个儿子,可是没有一个能跟朱瞻基相提并论!

    朱棣不但要看到自己的接班人的仁厚,他还要看到接班人的接班人品行如何。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