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 第194章 天下泉城——灵泉灵脉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古城范围内,泉城每一眼清泉皆是化作了一处充满灵性的灵泉。

    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百脉泉,五大泉群是泉城72泉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除了地处章丘的百脉泉之外,其余四大泉群皆坐落于泉城古老的城区之内。

    珍珠泉泉水清澈如碧,串串水泡从池底袅袅升起,恰似串串珍珠,圆润晶莹,疏密有致地缓缓上升,在平静的水面上漾起层层涟漪,迷离动人。

    泉的西北角有濯缨池,由泉水汇聚而成,向北流入大明湖。珍珠泉区为一座清雅的庭园,泉池楼阁错落有致,池边松柏苍翠,垂柳依依,倩影倒映于水中,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诗意。

    黑虎泉的泉水从巨石下喷涌,泉水通过暗道由石雕虎头口中喷出,湍击岩石,发出震天的鸣响,声若虎啸,气势磅礴,那股股清泉如银龙奔腾,注入护城河,令人叹为观止。

    五龙潭潭水幽深碧绿,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于大地,潭边怪石嶙峋,错落有致,静谧之中透着几分神秘。

    五龙潭周围有众多名泉如古温泉、东流泉、回马泉等。泉水从池底涌出,形成累累串珠,水花飞溅,状若趵突。此外,还有宫家池、虬溪泉等从池岸石隙漫溢,跌落清溪,形似瀑飞。

    夏先衍在探查这些名泉所孕育的灵源时,发现由泉城独特的泉水文化所孕育而生的灵源,通过错综复杂的地下水脉,正开始不断的联系起来。

    地下水脉也正在借助灵源的力量复苏,随着时间的推移,源源不断诞生的泉水,使得泉城的地下水位稳步上升。

    随着泉眼全部复涌,水量如此之大,每一处泉都宛如一个独立的水源之地,源源不断地向外流淌着清澈甘甜的泉水。如果持续这样下去,泉城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会摇身一变,成为一座水网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水城”。

    在南部山区,新的泉眼仍在持续不断地被人们发现。尤其是锦绣、锦阳、锦云三川流域内,出现的最多。

    经过统计整个泉城范围内的泉眼数量奔着破千而来。

    鉴于这种情况,泉城所有的水利部门已联合起来,针对泉水问题进行了研讨。最终决定对黄河以南全市的河道开展拓宽挖深工作,尤其是在小清河市区内无法继续拓宽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河道挖深。

    省里也在关注这件事情,因为这关乎着未来小清河下游河道的安全问题。如果泉城诞生的泉水足够充沛,那么小清河将来可以开辟水路运输航道。

    夏先衍看着泉城政府目前的所有举措,认为绝对是正确的。光是古城区范围内的所有船闸就已全部开放,无需蓄水,这些泉水的流量便已将整个护城河的水注得满满的。

    泉城广场河道的一侧正在准备加高,以防止河道的水继续上升,灌入地下广场。

    夏先衍举了一捧泉水,感受着其中散发的灵气,这里似乎是另一种形式上的灵脉。

    夏先衍顺着护城河边走边想,不知不觉来到了大明湖灵源,古城北面孕育而生的重要的灵源,也是构成这座古城灵源之地的一个主要灵源。

    早在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济水》中就有对大明湖的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当时的大明湖位于今五龙潭附近。

    泉城自古北部低洼,因泺水、历水与众多泉水的原因,形成大小不等的若干湖泊沼泽。西晋以前,大明湖范围很大,西至大明寺,南到濯缨湖,北通鹊山湖。

    北宋熙宁年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大明湖修堤建桥筑亭,建成环湖风景带,并修建北水门、曾堤等,使其可调节城内湖水水位高低,奠定了今日大明湖的格局。当时湖面上有北渚亭、环波亭、北水香亭等亭榭,还有百花、鹊华、芙蓉等七座桥梁。

    南宋初期伪齐刘豫开挖了小清河,直接导泺水入海,鹊山湖逐渐干涸,只剩下今天的大明湖。端平二年(1235

    年),诗人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因该湖汇集趵突泉、天镜泉、东、西密脂泉之水,加之湖底更多涌泉,水明如镜,将这片水域正式命名为

    “大明湖”

    。

    元代始建北极庙,称北极阁,是济南市区现存最大的道教庙宇

    1。学士李?s建大明湖水面亭后,又建超然楼。

    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

    两宋,,迎来济南二安。清代神韵派大师王士?称李清照(易安)与辛弃疾(幼安)为“济南二安”,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济南二安,词中龙凤。

    在趵突泉夏先衍已经去过了李清照纪念堂(李清照祖籍),而大明湖的则是辛弃疾纪念祠

    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

    —1207

    年

    10

    月

    3

    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

    “苏辛”

    。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他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

    归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他曾奏《美芹十论》《九议》等,分析金国形势,为南宋出兵积极谋策,但均未被采纳

    。

    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粮灾期间主持救荒、兴修水利工程等,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执政卓有成效

    。

    但因主和派打击,多次被贬官或罢职,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腚械闭??锉副狈ィ?疗?惨欢缺黄鹩茫??虺?⒕?尤狈ρ盗贰⒆氨覆蝗??倚疗?簿偌霾坏北坏鞴俸笱杆俦话彰

    。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抗金的激情和热血。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抗敌,还在文坛上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诗词。

    他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被誉为“词中之龙”。他的词题材广阔,善于化用典故,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英雄词: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等,抒发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以及壮志难酬的忧愤。

    田园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婉约词:如《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得疏朗明爽,清丽中见俊俏,带有婉约风韵。

    在辛弃疾纪念祠隔壁则是晏公庙。

    晏公庙是为纪念春秋时期齐国着名政治家晏婴而建。晏婴(?

    前

    500

    年),字仲,谥

    “平”,习惯上多称

    “晏子”。

    他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

    50

    余年。他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着称,并且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在齐国国内和诸侯间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晏子在外交场合能言善辩、不卑不亢。例如着名的

    “晏子使楚”

    的故事,他面对楚国的羞辱,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过人的智慧,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自身的人格。

    他主张薄赋敛、省刑罚等,关心民间疾苦。他的思想和事迹对于齐国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后人建庙纪念,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正是这些历史名人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孕育出了大明湖灵源,灵源诞生的灵气与造化之气又不断融入湖水之中,与汇聚而来的灵泉融合在了一起。

    看着不断向外散发灵气与造化之气,夏先衍低估了这座城市泉水的作用。原本他想着泉城多多少少会因为灵源集中,而导致其他市区缺少灵源可利用,没想到这些泉竟解决了所有问题。

    等所有河道串联起来以后,灵源将会通过水脉将造化之气传递到其他市区。

    调查完古城区域的主要灵源后,夏先衍来到了千佛山灵源之地。

    千佛山,春秋时称“靡笄山”,汉时多称“靡山”“历山”,魏晋时因山上建舜庙又名“舜山”“舜耕山”。

    千佛山最早见于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千佛山,古称历山。”,属于泰山余脉。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隋朝年间,齐鲁佛教盛行,善男信女在山的崖壁上雕刻了许多佛像,并修建了千佛寺,从此得名千佛山。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

    60

    余尊。

    唐贞观年间,对

    “千佛寺”

    进行重新修葺,并改称

    “兴国禅寺”

    。

    宋元时期,为纪念曾归隐于历山的鲁班而修建鲁班祠,祠堂内塑有鲁班像,塑像旁筑有木作工具,墙壁上还有有关鲁班传说的壁画。

    据明成化七年(1471

    年)石志记载,兴国禅寺曾遭兵火破坏,成化四年(1468

    年)德王府内官苏贤捐资建佛殿、僧房、厨房、粮仓等。

    佛山是虞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相传上古时期的舜帝曾在此山下耕种,因此又被称为舜山或舜耕山。景区内现存有历山院、舜祠、三圣殿、大舜石图园、历山溯源等舜文化景源。

    舜,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生活在龙山文化时期,史称“虞舜”,“三皇五帝”之一。关于舜及舜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舜帝是华夏道德文化的鼻祖。

    《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华夏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