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 > 第97章 从100公斤到700公斤的进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但是,育种这种事情,还真就没一个简单的。

    李登海最开始的育种之路更不是一帆风顺,反而总频频碰壁。

    无数次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

    在此之前,他更是经历了昼夜不停的学习。

    尽管学历有限,也从来不放弃。

    后来,他得了一个机会,获得当地的推荐名额,得以进入莱阳农校学习。

    进入学校后,李登海也没有因此懈怠,反而废寝忘食,用一年时间,就把原本要用四年学完的课程全部学习完毕!

    老师看他如此努力,十分感动,并且送他了当时十分珍贵的玉米的实验品种。

    好,如今理论知识有了,玉米实验品种有了,接下来总该顺利了吧。

    但并不是,李登海在高产玉米的研究道路上,先是记录上百万粒种子栽培实验,发现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很难突破亩产700公斤产量能力这个极限。

    于是,他开始转变观念,选育叶片上冲、适于密植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

    学习、观察、记录、研究这四样,在育种的工作中,总是要去做的。

    在1978年,经过无数次地试验,李登海终于培育出了玉米品种“掖单1号”。

    亩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00公斤,在那个时代引起了轰动。]

    闻言,各朝代百姓瞪大了眼睛。

    成功了,居然真的成功了。

    太厉害了吧。

    “还不是运气,听起来也没那么难嘛。”有读书人小声嘀咕。

    却很快被身边的人一顿喷。

    “呵,你说不难,那你去做啊,在这里说什么。”

    “就是啊,你也不看看天幕刚才说了什么,一年内学完四年的东西,观察了上百万粒种子,做了无数次实验,你看你自己能做到什么。

    别说观察了,你长这么大有见过上百万粒种子吗。”

    小声嘀咕的人没想到自己的话能被听见,还被旁人怼了回去,涨红一张脸,最终也讷讷说不出一句话来。

    最终以袖遮面,跑了。

    围观众人见此,哄笑出声,显然,对于这种“天老大,我老二”的腐儒,他们也不爽很久了。

    ……

    [“掖单1号”落地出来后,李登海并没有因此满足,接着,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掖单2号”的研究。

    他要研究更高产的玉米。

    但北方冷的快,栽植玉米后,每年最多只能收获一茬。

    而培育一个玉米品种的周期普遍都在8到10年左右,李登海等不起。

    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带上团队来到被业界称为“天然温室”的海南岛上,攻关玉米品种问题。

    也是自己这个时候,他观察了上百万粒玉米种子,发现“平展型玉米”的上限,转而研究起“紧凑型杂交玉米”。

    当然,这也跟“掖单2号”和“掖单3号”的高产有关。]

    明朝。

    相信自己在未来不久一定会得到玉米的朱棣,命人认真记录,不可漏掉一个字。

    自己心中则在疑惑,玉米原来也是分种类的吗。

    但这两种,都是个啥啊,疑惑jpg。

    ……

    身为一个现代年轻人,虞美人表示吃玉米她拿手,种玉米就不行了。

    但没关系,她有百度百科。

    [讲李登海在海南的经历之前,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平展型”,什么又是“紧凑型”。

    区分这两种玉米,主要是看叶片,大家看天幕上的图。

    平展型玉米的叶片是平展的,种起来就需要给每株留点空间,不能太密。

    因为当密度增大时,田间透光不良,就会导致秃尖长、穗粒数减少、空秆率增加、千粒重下降。

    甚至,有的品种会出现倒伏,导致明显减产。

    而紧凑型玉米,玉米穗部以上叶片上冲的,这样玉米的通风透风性就会较好,种植也能更加密集。

    天幕上的图左边是平展型,右边是紧凑型,仔细观察是能观察出来的。

    而且,我们名字也起得简单粗暴又贴切,一点理解难度都没有的。]

    面对吃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表现得不认真。

    明朝,永乐年间,某个村庄。

    村民们聚在一起,一会儿看看左边图片,一会儿看看右边图片,再把两个做对比。

    “真的诶,感觉还挺明显的。”会写字的文化人在纸上记录,会画画的赶紧照葫芦画瓢。

    真的,平日里只会种地的他们,都没想到,他们身边居然还有会画画这种技能的。

    会画画的那人一手执笔,认真勾勒形状,嘴里却说着,“我这平日里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着树枝在地上画画,没想到还有用的上的时候。”

    村长拍了拍这人的肩,再次称赞。

    开玩笑,他们可早就把玉米当成他大明的作物了。

    他可是听说,他们这个陛下没少出海。

    以前不知道要干啥子用,只觉得浪费钱。

    现在,陛下快冲,陛下真有先见之明,陛下一定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

    他们的玉米,近在眼前。

    这不赶紧先研究明白了,这高产作物怎么种植。

    到时候理论知识满分后,他们直接实现,嘿嘿嘿,想想就快乐。

    秦朝。

    嬴政挥挥手,让人先记着。

    心里却觉得无比扎心。

    这玉米他是完全看得见摸不着。

    听着只觉得难受极了。

    但还是先记着吧,万一哪天他们就有玉米了呢。

    做人,还是要留些念想的。

    ……

    [言归正传,抵达海南后,李登海就立即投入到玉米育种工作中。

    日复一日地忙碌在田埂间,从种植、除草、施肥、喷药,到发芽、长叶、结穗,每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从不缺席。

    终于艰辛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1979年,李登海培育的玉米品种“掖单2号”,亩产量首次突破了700公斤,再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你看,是农人又怎么了呢,被世人看是痴人说梦又如何呢。

    他终究是做到,让中国玉米从100多公斤,到700公斤的进步。

    我想,若是我的话,这些成绩就足以让我沾沾自喜,从此鼻孔朝天,变身螃蟹,走路都要横着走,才能表现出我无与伦比的智慧。]喜欢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