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相王讲鬼故事 > 【49】 祖传超人术(七)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时辰八卦表

    八卦坎良震离坤兑乾坎

    时辰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子

    第四,内视入静法的开创。

    《艮·卦辞》:“民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民露是山的形象,也是止的意思。

    人的身体,最不容易动的静止部分,就是背部。

    背部静止,身体就是想动也不能动,指内心宁静,不为外物所动,即使走过有人的庭院,也不会觉得有人存在,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良·交辞》则列出了内视的整个路线:初六,民其趾(脚)→六二,民其排(腿肚)→九三,民其限(腰)→六四,民其身(上身)→六五,艮其辅(面颊)→上九,敦民(头顶)。

    良卦所描绘的这条内视路线,直接影响到后世意念导引法的形成和发展。

    宋代哲人即对这一卦备极推崇,周敦颐说,“《法华经》全卷,可由这一艮卦代替。

    ”《重刊灵宝毕法序》中的“艮三田”,《保生秘要》中的“民背法”等静功,皆由此衍生。

    第五,悟性思维的光辉。

    《周易》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是非理性的,其思维方式是一种神秘的直觉悟性,这与气功状态下出现的超常功能和超常思维,具有同样的不可理喻性。

    可以说,《周易》为气功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气功实践又体验和证实了神秘的《周易》理论的合理性。

    无论道家还是佛家,都很强调这种直觉悟性的思维方式,或叫灵感型思维,“定能生慧”便是这一思维方式的具体说明。

    第三节老庄哲人之识与道家的内修气功

    老子和庄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位哲学家,道家的鼻祖。

    他们从哲学高度对内修气功作了一些总结说明,从而促进了气功理论的发展。

    老子本人就极普养生之术,《史记》上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又“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即《老子》或称《道德经》.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道”,那么“道”是什么呢?老子认为“道”是超乎现象界,非我们的感官所能捉摸认识的一种“惟恍惟惚”的存在状态,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十四章)。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这里是指道体的浑融状态。

    正因为它空虚浑融,才能尽稽万物之理,才能化生字宙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由此可见,“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可以称之为“无”。

    《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而“一”则是“道”所产生的“有”,就是元气。

    上述老子的字宙生成论,就是说“道”由混沌状态演化而成一气,由一气演化而成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交合而生和气,然后万物于是逐渐形成。

    这显然是对《周易》宇宙生成论的继承和发展。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又有“无极而太极”之说,其“无极”即相当于老子的“道”,指原始的无形无象的本体,即太极未变化之前,阴阳双方不动不发,相对稳定的状态。

    总之,“道”的作用就在于使元气从无形到有形,生万物。老子认为,人若真能掌握“道”,便可视”。

    《老子》一书中,对谓气、调神等练功规则都做了论述。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六章)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注道:“言口鼻、天地之门,可以出纳阴阳死生之气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十章)这一章是要求练功时精神专一,无思无虑,不生杂念。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咒虎,入军不被甲兵,?何匏?镀浣牵?⑽匏?肫渥Γ??匏?萜淙小

    (五十章)

    这一章是对硬气功的描绘。

    《老子》还对练功后达到的高超境界,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特异功能状态做了描绘,如第四十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在本体论方面也认为万物都是一气之变化,人也不过如此,“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知北游》《庄子》一书中提到过许多练功得道的人物,其所谓的“神人”、“至人”、“真人”都是对练气功而出现特异功能者的美称,大都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寒暑不侵,不避水火,乘云御风,超然尘外。

    《庄子》中提到过许多功法,除了我们前文中曾引过的有关“导引”、“曛息”外,还有“听息”与“坐忘”等。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虚。虚者,心奋也。”(《庄子·人间世》)

    “心斋”,就是练功时高度入静,静到一尘不染,超然忘我的境界。

    颜回曰:“回坐忘矣。”仲尼?然曰:“何谓坐忘?”

    ?回曰:“堕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庄子·大宗师》)“坐忘”便是达到离形去智的忘我境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庄子·齐物论》中还有一处静坐功描述:“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

    由此可见,老庄的有关理论,对道家内修气功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四节导引派气功发展概况

    导引,又作“道引”,指通过运动肢体,以达到形神皆调的健身方法,属古代气功动功的范畴。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在我国气功史上源远流长,本章第一节已有所述。

    1974年初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基出土的《导引图》,绘有四十余种导引姿态的图象。

    这是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气功图谱。

    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认为,人体要保持健康就得运动。

    动摇则饮食得消化,血脉流通。

    他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为指导思想,以古人导引法为基础而创五禽戏,模仿熊、猿、虎、鹿、鸟五种动物的运动,活动腰体四肢,达到抗衰老的目的.(见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华佗这套导引术后来发展、演变出了众多的王禽戏流派。

    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二书中,整理并发展了导引术,列出了许多导引的具体动作和细节。

    宋代陈抟的《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则以中医理论中的五运六气学说为指导,按照一年一十四节气变化及发病规律创编了一套导引方法,在导引形式上也更加套路化、系统化。

    到明清时期,许多学者一方面整理古代导引方法,如明代高濂辑有《按摩导引诀》、胡文焕辑有《养生导引法》,清代孟日寅辑有《导引按摩篇》等等;另一方面又在历代导引法的基础上创编了许多新的导引套路,如十二段锦、婆罗门导引十二法,延年九转法、尊生导养编等等。

    几千年来,以壮骨强筋、神气合一为目的的导引之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许多的导引流派,至今仍很活跃,目前流行的大雁功、鹤翔桩等仿生动功,都是很受人们欢迎的导引方法。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