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我崇祯绝不上吊 > 第1028章 放不下的还是一党之徒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阎尔梅心头伤感,却怕史可法走的时候,都不得安心。

    阎尔梅唯有强装着大笑:

    “阁老所言,让我作何反对?

    难道你就不怕我去了之后,和理学先生,在报纸上打起来吗?”

    理学先生,就是此时已经定居光化百花山,以教学为生的理学大家——孙奇逢。

    孙奇逢是理学先生,是明末文学最高泰斗。

    别看他名头不响亮,然而,就连王铎,都不敢与他争锋。

    他到了汉都之后,在京师城脚光化小城外的百花山定居。

    日常以教学育人为主,闲暇在报纸上发文,评论国政,教化世人。

    孙奇逢的文章,以正出名。

    立足无不堂堂正正。

    这是集百家之长的大师!

    孙奇逢纠正了朱熹、王阳明理论的“穷理”、“致良知”,认为他们都太偏颇,不应该将两者对立。

    他主张应该合二为一。

    又提出了“顿从渐来”的顿渐合一。

    再将“道问学”与“尊德性”合二为一。

    最后,他提出了“躬行实践”、“经世载物”的思想。

    孙奇逢认为做学问的,不应是空谈家,应注重实践,重视经世致用。

    说白了,孙奇逢讲究对事论事,不应该对人论事。

    若说这世上谁敢与孙奇逢一战,也就唯有他阎尔梅了。

    这倒不是阎尔梅的才学,足以与孙奇逢一战。

    而是阎尔梅善于剑走偏锋。

    能够打败理学大家的,只有旁门左道了……

    阎尔梅生的会揶揄人,一张嘴,那是刀子做的。

    历史上的阎尔梅,一生都在谋求反清复明。

    辗转于:豫、皖、晋、甘、陕、山、冀、鲁、川、鄂、赣、蜀诸省之间。

    然而,直到1662年,却依旧不得抱负。

    这已经是康熙元年了。

    就在这一年,60岁的阎尔梅见到了钱谦益。

    此时,钱谦益已经81岁了,更是在看透了清朝的德行后,秘密支持反清义士。

    然而,就算这样,阎尔梅依旧当场挖苦的钱谦益下不来台。

    这位“头皮痒、水太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大儒,面对阎尔梅的挖苦,唯有自己给自己找了台阶下——

    “古古善骂人,当世无所推许。”

    阎尔梅善挖苦人。

    崇祯朝,还有一人也善于挖苦人——被清廷大肆污蔑的张凤翼。

    就是陈奇瑜的亲家,反对孙承宗辽东堡垒政策的那个

    当初桐城给事中孙晋,忧心张献忠会不会打到自己老家。

    张凤翼直接挖苦道:

    “你是南方人,何忧贼?贼都是陕北人,不吃稻米,贼马不吃江南草料”。

    本就是挖苦人的话,却不想,竟然成了张凤翼“才鄙而怯、识暗而骄”的罪证。

    不得不说,“我无敌的圣清”啊,连一个死人也害怕!

    ……

    听到阎尔梅这么说,史可法仿佛见到了——两人在报纸上唇枪舌战,吵得皇帝头疼欲裂的事情来。

    一想到这样的场景,本就已经完全看开的史可法,顿时大笑起来。

    “哈哈哈!”

    “若果真如此,还请用卿分出胜负之时,将你俩的精彩辩论,烧与我看……

    哈哈哈!”

    史可法大笑。

    “哈哈哈!”

    阎尔梅也大笑起来。

    爽朗的大笑,震得屋顶灰尘噗噗的朝下掉。

    笑得外间幕属,频频探头,伸着脖子观望。

    史可法笑的脸红脖子粗,笑的上气不接下气。

    阎尔梅却悄悄转身,擦去眼角的泪水。

    “老友这是要成全了自己的名节啊……”

    史可法一心死保扬州……

    个中内情,他是知道的。

    除了以行动交好扬州豪绅,企图获得扬州豪门支持外,还因为他的幕僚,大都是江南人。

    江南豪族,本就视江北为累赘。

    史阁老行事,不得不考虑门人啊!

    阎尔梅在心底苦叹:

    ‘议守长江先两难,守淮先自河南议。

    河南江淮之上流,河南不守江淮弃。

    与其退守幸功难,毋宁决战沙场里。

    谁实厉价问苍天,谋之不臧祸至此。

    公退扬州为公羞,公死扬州为公愁。

    死与不死俱堪惜,我为作歌惜扬州。’

    (注:阎尔梅《惜扬州》节选。

    这首长达近千字的七绝诗,记载了明代扬州的繁荣,和清军屠戮扬州的惨状。)

    ……

    事情看开了,那就没有好怕的了。

    史可法接下里处理政务,倒是快速了很多。

    清军先锋已经过了吴桥,进入山东地界。

    而许定国,竟然果真投降了清军。

    自从史可法拒绝了邢氏的提议后,为了自保,邢氏当即转投永盛朝廷。

    而那永盛皇帝,自从换了个年号,就仿佛变了个人一般。

    用兵竟然越发的阴险起来。

    高杰遗留的大军,被整顿一番,很是清理了一些人,然后全数被带到了南阳府的边上。

    好家伙!

    清军下江南的路,是全给放开了……

    史可法对自己的生死,都能看淡。

    唯一无法放下的,却是朱由检这么做,就是想要断了江南豪绅的根!

    没人是傻子。

    史可法清晰的知道,朱由检这么做的本意。

    身为士林一份子,身为熟悉士林操作的自己人。

    史可法知道——真要是江南被排斥在新大明之外,只消十几年,只消几届科举之后……

    完全坐大了的北方士人,就会自发的排斥江南出身的学子。

    到那时……

    他们因为早些投入大明治下,因而建立的政治优势,将彻底被改写!

    说个很现实的问题,为啥有明一朝,江南文风鼎盛?

    还不是因为早早就投降了大明太祖啊!

    早一步在大明当官,自然要庇护自己的乡人。

    爷庇子,子庇孙……

    一朝比人强,代代比人强!

    什么北方文风不昌,都是掩人耳目的借口罢了!

    前文我早已用数据,驳斥了这个谣言!

    作为既得利益者,自然要制造了舆论,为自己继续占尽了利益,而摇旗呐喊!

    这就是洪武科举大案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有明一朝,江南出身的官员,盖亚全国的根本原因。

    史可法不怕死,他就怕自己死了之后,江南人的科举事业,将会就此沉沦。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