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我崇祯绝不上吊 > 第1036 章 劝君挺起胸,祖先霸业不曾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些凸出墩台,又叫敌台、墙台。

    又因外观狭长如马面,它还有一个俗称叫做“马面”。

    如此,就能形成了交叉火力,士卒不用探出身子做活靶子,就能打击——冲到墙角处的敌军。

    如此,城头守军,就会对进攻的敌军,形成“交叉化”、“立体化”的打击。

    这些马面,大都是方形凸出,唯有少许,呈现圆形、椭圆形。

    比如天津黄崖关,就是圆形墩台。

    而朱由检拿出的城墙结构,则全部采取圆形的方法。

    并且在城墙、墩台内部,采取了分层开窗,增加射击口的设计。

    如果要找了说明,那就类似下图:

    这么一来,交叉化、立体化的打击,则更加明显!

    伴随着火枪射击速度的提升,以及小口径武器的普遍化。

    甚至,打击敌军时的“多元化”,也更加凸出。

    ——这种建筑模式,更加有利于防守。

    只要敌军攻城,就要遭受多角度、多层次,交叉化、立体化、多元化的打击。

    而水泥的应用,不但使得分层中空设计的难度,降低了许多。

    更使得——敌军若是使用火炮,远程轰击,则有了快速修复城墙的可能。

    新时代科技的出现,使得华夏的攻战手段,已经开始快速演变。

    华夏的发展,是一步一步,有迹可循的。

    说白了——科技就是生活经验!

    任何先进经验的积累,都不是一蹴而就。

    人类需要在大量实际生活中吸取经验,琢磨推演,才能有了更高的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就是科技!

    不要因为一个名字,就否定了一切!

    就像我之前说的——“步”不是你走一步的距离,而是一个距离的“名字”!

    你要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那只能是“书读蠢了”!

    那比如——你叫王全能,你爸问你喊“娃”,你不答应吗?

    那江西人问你喊了“老表”,广西人问你喊了“吊毛”……

    咋地?

    非要广东人问你喊了“靓仔”,你才答应啊?

    那粤省人——更大可能还是问你喊“扑街”呢!

    名字只是个称谓,本质才是真相。

    缘木求鱼、刻舟求剑,早就被老祖宗批判的体无完肤了!

    既然,科技——是漫长社会活动中,进化而来。

    后人去看历史,乍看起来,自然就会呈现出“大杂烩”、给人“一团乱麻”的既视感。

    然后一些不善思考的人,要生出了自卑——

    唉,我们的老祖宗,咋就不会分门别类,归纳总结啊?

    你看看人家西方,人家就不这样!

    人家多善于总结分析、研究改进啊!

    诸位!

    ——科技就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啊!

    一蹴而就,分门别类……

    这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啊——还是照抄别人的成果呢?

    但凡动了脑子之后,就会发现——西方发展,直接“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推演过程”……

    卧槽!

    当年抄学霸笔记的时候,俺也“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推演过程”了啊!

    ……

    日了狗了,为啥那学霸见了我,直接问我喊“榆木脑袋”呢?

    我特么是靓仔啊!

    为啥西方“爸爸”,就能威武霸气,而我——只配和榆木疙瘩为伍呢?

    (揶揄一下,别当真,除了英语我是通了六窍之外,别的都是学霸级别……)

    ……

    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科技,完全是一蹴而就,几乎没有生活积累。

    为啥会这样?

    说白了——元朝那大神郭守敬——对华夏科技的再次测量——

    所得结果,恰恰与春秋时代至宋,历代科研结果相吻合。

    熟不熟悉呢?

    是不是和西方很像?

    这个事实,难道就不能引起某些人的某些判断吗?

    ——郭守敬拿着结果去测量,怎么会不准呢?

    从成果逆推过程,自然看起来就是“神人”了!

    西方不正是这样么!

    抄作业而已,怎么可能不牛逼!

    要是再弄死学霸,那就要“万人瞩目”了!

    人家——拿着我们祖先的生活经验,去抄了作业……

    在大明威压全球的现实压力下,是不是就要琢磨华夏为何如此厉害的背后原因呢?

    既然有人琢磨,是不是就要“分门别类”、“归纳总结”呢?

    站在前人肩膀,总结千人的经验,自然神乎其神!

    更何况——谁敢断言,我们老祖宗就不知道归纳总结?

    不要用现存古籍来举例!

    因为——“我圣清”长达250余年的文字狱,有书名可统计,最少焚毁了71万册书籍以上!

    最少!!!

    谁敢断言被清朝焚毁的书籍中,就没有“分门别类”、“归纳总结”呢?

    不会总结?

    我们的历代兵书,是怎么来的?

    九章算术,又是怎么来的?

    天工开物呢?

    医药典籍呢?

    这是留下了记录、留存了残本的书籍。

    那推演过程的“教科书”,是否就在被焚毁的71万册之内呢?

    就敢断言就没有吗?

    西方会总结,华夏先民不会总结……

    我呸!

    垃圾的舔狗,看啥都是自卑!

    ……

    南京城内。

    汉江商号新城的墙基,已经被蜂拥而来的百姓,给全部挖好了。

    甚至,就连地基,都已经打好。

    混若一个整体的墙基,成了南京一景。

    每时每刻,都有文人大儒,前来观摩,并吟诗作赋,歌唱一首……

    因为是临时性城墙,并没有采取钢筋作为筋骨。

    而是采用了竹篾编制的骨架。

    效果上虽然差一点,却足够用了!

    本来就只是一个“拉筋”而已。

    从大明各处工地调来,精通水泥建筑方法的小吏们,正在装订模具,准备用水泥筑造墙体。

    最下方的一人高,是要整体采用水泥筑造出三尺厚的墙体的。

    而城墙的内面,只要采取砖砌就好。

    两面墙之内,依旧采取夯土填充。

    因为,通常挖城墙,也就是在这个高度。

    三尺厚的水泥墙,固若金汤!

    至于上层,两面都用砖砌即可!

    莫说什么水泥筑造的收缩应力……

    实际上,只需要采取分段筑造,就能解决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