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有了之前宋太宗赵光义之前对辽战争的不顺利,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国,宋朝出现了两种声音。
主和派以王钦若和陈尧叟为代表,两人因为各自出身不同,分别请真宗迁都金陵和成都,反正就是离开。】
赵匡胤忍不住,将抱着他腿的赵光义踹开,赵恒又被连带着当了回他爹的肉垫,余光扫到大伯手里的寒光,立马死死的埋在他爹怀里。
赵光义反应过来已经甩不掉这个牛皮糖的儿子,看着大哥希望他砍准点小】
【说】
好在弟弟和侄子还是靠得住的,赵延美制止了,“大哥,还是听完再考虑对恒儿的处置吧。”
【大敌当前,迁都意味着放弃广阔的中原,将来要面对的便是南北割据的局面,宋真宗对此还是不愿意看到的,只是他确实又没有那个勇气。
这会儿寇准站出来了,两人还不是后来相看两厌的君臣,他说:“如果陛下能御驾亲征,敌军自当引退;若是抛弃宗庙远徙,必定大致民心崩溃,辽军如入无人之地。”
意思很明显,到时候跑都跑不了。】
寇准到底份量不一样,宋真宗或许是想起来太祖设立封桩库北伐的夙愿,或是想起来了他爹的高粱河之辱,想起边疆的生灵涂太,起码他选择了御驾亲征。
【北宋王朝将澶州作为抗辽的最后一道防线,宋真宗连同寇准亲临前线.】
赵恒像是抓到一根救命稻草,舍得从他爹怀里出来看着他大伯,可手还是没松开,“大伯,我御驾亲征了。”
赵匡胤不想搭理两父子。
【契丹送来了一份议和的信,但并不是出自辽太后之手,而是兵败被俘、宋真宗的亲信王继忠之手,所以,这封信会不会是辽国的缓兵之计呢?】
众人跟着一块思考,不少武将更是思考起来如此局面,竟然有议和信件来,不管是真心还是缓兵之计,都代表辽军的进攻并不是势如破竹,这场仗,有的打。
赵匡胤同样是武将出身,自然看出来这里面的门道,又看了眼还害怕不肯挪出来的侄子,嫌弃地不想再看一眼,显然他是看不出来了。
【其实这封议和信有一定的可信之处,毕竟辽军是大兵压境,可是到目前为止,在战场上并没有占到太多的便宜,而且之前还有著名的瀛洲攻防战。
辽国很显然是想拿下澶州以战逼和,宋真宗同样针锋相对,用战争对付战争,用和谈对付和谈。
这里面宋真宗退缩过,寇准劝说过,可不管如何有所反转,主战派寇准更是故意提出辽国不可能答应的要求来阻止议和。
一是辽国称臣,二是返还燕云十六州。
前线守将杨延昭也认为辽军人马疲乏,不赞同议和,但宋真宗没听,还是派曹利用去议和。
甚至告诉曹利用,尽量满足辽军的要求,迫不得已的情况,甚至可以送银子、送绢。
寇准听了,偷偷召来曹利用,说要是辽军索要超过三十万,就将他斩首。
寇准不赞同和谈,但他拦不住啊,尤其是隐隐有人说他和将领关系亲密,宋太祖的黄袍加身,导致这方面十分敏感,他只能尽量减小损失。】
赵恒心道不妙,果然赵匡胤的眼神又开始愤怒了。
赵匡胤听到黄袍加身,没想到居然会如此敏感,已经能想到日后若是延续这样的祖策,大宋的作战能力会如何积弱。
居然源头是他?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和谈其实本身没有问题,因为大宋的国力并不足以彻底消灭契丹,宋真宗本来就不是多勇敢的人,就是个平常人。
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的战争,之后陷入了相对和平的阶段,这个时间里,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若是后续君主能积极发展一雪前耻,那么澶渊之盟会成为类似卧薪尝胆的一个历史事件。
可惜,宋朝把抑武重文发挥到极致,我就纳了闷了,难道打仗不需要武将吗?一群文官倒是指指点点。
也不知道宋太祖知晓后代会如此加码他的国策,会不会后悔?】
赵匡胤看着天幕,又是他,又是他,抑武重文,他嘴里弥漫着一股血腥味。
赵延美意识到不对,立刻叫来太医,不管什么先塞了救心丸给他大哥嘴里。
【澶渊之盟开了一个不好的头,给当权者一个错误的认识,用金钱赎买的方式可以消除边患,以至于宋朝在抑武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始皇帝他们已经听麻了,澶渊之盟听完自然能分辨出来,赵恒做的虽然不是多么旷世之好,可在当时的宋朝而言,已经不错了。
可抑武是要干什么啊?
尤其是天幕说过的宋朝经济繁华,这不和稚子抱金过市吗?
【议和也是要用战争打头阵的,不然谁愿意和你议和啊?
宋朝从来都不缺能打的武将,可惜,不知道庙堂之上以东华门唱名为尊的士大夫们,看到有朝一日宋朝国家尊严丧地,被钉在耻辱柱上时,是否还能说出贼配军三字?】
宋朝的皇帝和大臣怔怔地看着天幕,是他们的错吗?
后人就是如此看待他们的吗?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