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听闻这个话题被提及,李治和武媚娘都沉默下来。
那个女儿啊,他们好像都要忘记了,可被天幕这么挖出来,又好似能想起来当时抱着她小小尸首的痛苦。
【关于小公主之死,记载的也是越来越复杂。
一开始只是简单的“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
后面到了《旧唐书》变成“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
等到了《新唐书》那细节更是多了,《通鉴》基本上继承了《新唐书》的写法,但是吧,细节越多越叫人怀疑
尤其作为编年体史书典范的《资治通鉴》,本该在时间上更加重视,可偏偏在小公主之死事件中,对于那些一看就很像是个人情感抒发的细节继承,却对时间定位没有明确。】
不说小公主之死是不是真是武则天所为,但起码就史书记载而言,他们掌握的内容并不准确。
毕竟连基本的时间都没有表明,却是将整件事的细节记载下来,足以表明史官对此件事很多都是自我合理化的记载。
至于真相如何,至今我们不知晓,只从史书出发分析。
【我们假设这件事真的,可以分析分析这件事实施的风险。
不是我想要妖魔化后宫的女子,但就单纯一个公主之死,想要废后本来就透露着不可信。
武则天要设计这件事,那么就得用女儿的死,去赌李治的废后念头,这里面,女儿死是真切的,而李治废后却是不确定的目标,风险很大,当然,收获同样大。】
大家都是聪明人,废后可不只会因为一个公主。
后宫啊,残酷程度不弱前朝。
想要废后,尤其是李治现阶段显然手里的权力后时间在九月,两者只差三个月的时间,废后距离小公主之死已经一年时间。
李治应该没有这么拖沓,等到一年以后再去算账。
那么为什么史书要把小公主之死和废后事件联系起来呢?
答案不言而喻。】
所有人脑袋都明白,真正的目标,是武则天这位‘离经叛道’的女帝。
只是想要表明武则天的丧尽天良,用亲女儿的死来博废后,表明她的狠毒心肠。
“媚娘日后还真是碍了很多人的眼啊。”李治瞧着她的眼睛,淡淡道。
武媚娘还有些被女儿的死影响到,声音微微低哑,眼神却是平和,“不遭人嫉是庸才,这是媚娘的荣幸。”
李治失笑。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并没有因为王皇后被废而顺利,高宗甚至妥协退让到封赏为宸妃。
可哪怕如此,斗遭到了大多数大臣的反对小】
【说】
可能是弄巧成拙吧,居然连宸妃斗不让我立,我偏要把人立为皇后。
这可能是李治的心态。
围绕着废王立武,表层是后宫女人的争斗,实际却是朝堂皇帝和臣子的权力争夺。
说实话啊,都说李治之后对长孙无忌这个舅舅下手狠,但前面这几年,他是真把情分耗光了。
李治的憋屈可见一斑。】
长孙无忌都快把头埋进立政殿的地板里,他没想到居然会晚节不保,尤其是现在还没开始辉煌,就得被赶回家养老。
此事一出,反应最激烈的可能都不是陛下,而是他妹妹。
因为他已经感受到落在他背脊上的死亡眼神。
林书看了一眼,长孙皇后也是下手干脆利落,直接请罪将她兄长身上的官职一捋到底。
李世民生气归生气,但还不是后期怕死疑心的帝王,还是舍不得他的大舅子就这么可怜兮兮的被赶回家。
大不了要是真到了那么一天,他先把人的官职捋了嘛,这会儿年纪轻轻就回家养老,他怀疑大舅子会抑郁而终。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