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开局给秦始皇直播兵马俑 > 第201章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10)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粮食长成了自然要收,我国传统的收割农具就是刀和镰两种,根据主要种植主粮,收割农具的形态也有细微的调整,毕竟粟和水稻收割起来还是有些不同,不下地干活儿的人是不晓得的。

    像是宋朝北方小麦大力推广发展,就衍生出来麦钐、麦绰和麦笼一整套麦收工具。

    在《农书》中写道:“北方芟麦用钐、绰、腰笼,一人日可收麦数亩。”】

    李世民:这个作业好像他们大唐可以照抄下来。

    往前?业乃淙换姑煌乒闫鹄葱÷螅?梢桓龈龌?Φ氖直室彩遣煌#?炜闪??模?衷谒?且丫?奘ψ酝ㄊ裁词羌虮驶??攘仁?染湍芙?笾滦翁??隼础

    天幕上展现出来的东西可容不得他们自我发挥,老老实实照样画出来就是。

    【还有就是谷物脱粒机。

    之前就说了咱们始皇大大那会吃麦饭什么的连壳都不脱,喇嗓子的很。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连枷,它稍微比单纯的用木棍效率高一点。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在晒谷场上碾压谷穗的脱粒工具,叫做碌碡(liùzhóu),只能说操作场地稍微大了些,但效率没提高多少。

    等到南方水稻开始占据着主粮地位,明朝开始出现各种稻床,将带穗的稻在木桶上摔打使之脱粒,我记得八九十年代农村里都还有这种打谷机。

    脱壳的秕粒、颖壳和籽实要被分开,最初就是用简单的簸箕和木锨,都是靠风力小说

    最迟应当是汉朝出现了?(yáng)扇,可以说是风车,摇动叶扇形成定向气流,籽粒和秕壳的比重不同自然而然的分开。

    这个机器发明真就是靠着经验,虽然里面蕴含的知识不少,但咱们老祖宗哪怕是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也是不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些可惜啊。】

    百姓都没去注意天幕的可惜,他们看着天幕展现出来的打谷机还有风车,虽然名字差不多,但和他们现在用的可是我安全不一样。

    他们可没天幕用的那么复杂和简便。

    那是自然,林书找到的都是八十年代家里的打谷机,找到这些东西还真不容易,瞧着同出一脉,但已经经历过千没什么技术活,更加没有捷径,谈不上工具。

    一开始的灌溉十分原始,就是挑水甚至是拿瓢舀水,“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春秋战国新的灌溉农具桔槔(gāo)出现,也被叫做桥,可以百区不厌

    小时候在农村住过的应该见过自家的压井,汉朝的井提水算是老祖宗,但没有手摇柄,取水的时候就是把木桶丢下去,然后再拉绳子,通过辘轳的转动把水罐提上。

    其实农村水井也有这样的,夏天还能直接冰西瓜。

    这套装置使用了很多年才有了后面的曲柄辘轳,应当就是在唐宋年间,刘禹锡有一篇文章描述它,但这套装置并没有得到发展。

    真正满足农业排灌农具是翻车,也就是龙骨车。

    东汉末年就有宦官为洒路作翻车,三国时被改进用来灌园子,这些时候翻车都小巧灵动,儿童都能使用,是手摇发动。

    后面虽然变成脚踏,但长时间都没有得到发展,一直到隋唐江南圩田发展使得翻车焕发出自己的光彩。

    龙骨车并不单单只能用于灌溉,还能抗旱、排涝、低田排水,是一种高效提水工具,一些高转筒车甚至能把水提到七八丈,因此还有‘竹龙行雨’的名称。】

    好东西啊。

    一个个胃口倒是大,眼睛那是直接往最后的高转筒车上面瞄准,可那玩意哪怕是宋朝使用的也不普遍,难度可想而知。

    【农具发展的两个黄金期分别是战国秦汉以及唐宋,其实也就是大一统安稳的王朝,元朝其实也能放到宋尾巴那里,因为元朝后期太乱了,没有其它东西发展的空间。

    基本上王朝末年和乱世就是这么个规律,明清基本就是沿袭前边的农具,而且《农书》当中记载过的大型农具到明清时反而变得很罕见。

    一方面时农具已经发展到小农经济的极限,另一方面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思想禁锢和死水一般,活力不强。

    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朱元璋听着听着没想到居然又转到大明上面,后面的清朝被他吞了。

    这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可真是不爽,不就是发展嘛,他就不信捣腾不出来。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